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如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科学推进

应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一是强化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城一体、统筹城乡”的要求,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编制的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二是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衔接。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注重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新村建设等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强化部门协调和信息沟通,避免各自为政。三是完善规划管理实施机制。进一步健全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增强规划管理的约束性,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避免规划变更的随意性,严格规划修改的法定程序,防止以权代规、一任领导一个规划。

(二)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空间布局

应在我省现有城镇体系结构基础上,抓住实施成渝经济区战略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以“一核四群”为主体,由中小城市和城镇相互促进,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一是突出“一核”,加快天府新区建设。以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为契机,大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和产业布局,加强城市老区和新区建设的有机衔接,增强成都的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把成都建成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引领全省和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二是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市集群化发展,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提高整体发展效益;突出次级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增强省界区域的要素聚集、产业发展和吸纳能力,形成强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强县城和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以县城扩容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乡村城镇化的增长点和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

(三)强化城镇功能定位,突出发展特色

科学定位城镇功能是避免城镇建设同质化的基础。城市群的内涵关键在城市间的功能分工。一是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突出各城镇的优势和特色,着眼全局、因地制宜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在宜居、宜业的基础上,引导城镇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道路。二是深化城镇的功能分工。促进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对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统筹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促进新旧城区功能互补。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小城镇建设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镇,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四)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两化”互动

应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成渝经济区规划等重大规划的引导作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按照大城市发展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城市的要求,以城市群建设为着力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二是做强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大城市应依托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与大城市的产业配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三是推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以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空间结合点,协调好城市和园区的空间关系,按照产城一体、统筹布局、协调发展的理......余下全文>>

二:如何以空间布局的优化促进城市群功能发挥

注:思想的火花能迸发出创造的激情,平时琐碎思考的汇集,记录一二以反刍。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城市群发挥功能的重要保障。美国地理学者C.D哈里斯(C.D Harris)和E.L乌尔曼(E.L Ullman)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分析,于1945年提出了多核分散型空间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群在其发展过程中,并非只围绕一个核心,而是围绕有若干距离的多个核心。该理论指出:中央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但却是市区交通的枢纽;批发和轻工业区虽然靠近市中心,但又位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居住区仍分为三类,低级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轻工业区,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更好的居住环境常常偏向城市的一侧发展,而且它们具有相应的城市次中心功能;重工业和卫星城镇则布置在城市郊区。实际上,多核分散空间理论的实质是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有机结合,通过核心城市的发展,培育增长点,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同时,通过合理规划多个核心城市,从整体布局上实施平衡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印象中较为深刻的还有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1958)提出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这两种正负相反的效果。城市群增长极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周边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会向其转移,造成周围地区经济的衰落,即“极化效应”;而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可以通过产品、资金、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围区域的发展产生促进、带动作用,即“涓滴效应”。在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上可借鉴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布局。兰斯塔德位于荷兰西部,面积约为830平方公里,占荷兰国土总面积的1/4,居住着全国45%的人口,为本国提供了近50%的就业岗位,是荷兰经济活动的密集区。兰斯塔德城市群地跨南荷兰、北荷兰、乌德列支和弗莱福兰4个省,包括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德勒支全国最大的4个城市及其众多的松散小城市,是一个由大中型城镇集结而成的马蹄形环状城镇群。兰斯塔德城市群突出特点是“多中心”性质,它把一个大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了既分开又联系,并有明确职能分工的有机结构。城市群中,海牙作为政治文化中心,重点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阿姆斯特丹作为全国金融经济中心,兼有港口工业和轻工业;鹿特丹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重工业基地;乌德列支则是国家的交通枢纽。同时,大量的轻型加工工业则分布在莱登、哈姆勒以及围绕希尔维萨姆的赫特古伊地区。正是基于这种各城市的明确分工,使得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内部形成了优化的产业布局,资源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这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防止了交通拥挤、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病的出现,进而更好地发挥了其对本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以上观感,是否可借鉴至国内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的定位,避免重复建设等问题,望与 诸君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三:优化产业结构,怎么优化?具体

你可以参考上海市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具体如下: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上海十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确保完成全年任务,根据市委、市政府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安排,现制订上海市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路和办法,产业结构调整在压和减上下功夫,根据“引逼疏堵、调整发展、以区县为主、市与区县联动”的原则,面上铺开,点上突破,以效能和功能提升为重点,着力推进部分行业的压和减,拓展产业升级新空间,着力推进区域转型,以布局优化推动结构调整,着力推进手段创新,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

二、主要目标

继续实施500项以上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压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污染排放物、安全隐患点、能源消耗量持续减少,并不断释放存量资源。继续深化推进桃浦、吴淞、高桥、南大、吴泾等重点区域产业转型,优化钢铁、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助推青浦华新镇等一批传统老工业区的转型升级试点和郊野公园建设区域企业调整。出台一批政策和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进调整。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重点行业,着力推动减量调整。以高能耗、高污染、高风险行业为重点,继续推动化工(危化)、钢铁、印染、有色金属、建材、四大工艺等行业的调整力度,指导金山区等重点区县分年度落实三年调整计划。以资源利用效率低的行业为重点,完成本市37家烧结粘土砖企业的行业性专项调整,推动奉贤区按照计划腾出低效企业的用地,推进宝山集装箱堆场专项整治;以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行业为重点,按照环保新标准,研究制订本市重金属污染企业的集中专项整治方案,加大对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硫排放大的重点风险企业的调整力度。

(二)聚焦重点区域,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北部地区以调整促转型,按照桃浦地区的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专项调整方案;结合宝山南大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南大一至三期企业专项调整;按照吴淞工业区转型的体制和机制,推进结构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等相关工作。南部地区以规划引领调整,深化吴泾地区调整规划,推进部分企业调整;研究星火开发区调整转型方案。东部地区以新功能区带动老区域调整,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启动研究高桥地区产业定位、规划与调整方案。西部地区以大虹桥开发辐射周边功能提升,推进青浦华新镇镇域经济转型。外环生态经济圈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周边企业调整和条件成熟的老工业区转型提升。

(三)聚焦重点企业,着力推动石化、钢铁布局调整。按照国家核准项目的相关要求,继续平稳有序推进石化产业布局调整;明确宝钢吴淞工业区企业布局调整方案,研究支持其调整后土地的再利用,推进罗泾基地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产业发展。

(四)聚焦“195区域”和“198区域”工业用地,着力推动转型与减量。一是对规划工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即“195区域”),通过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研究功能定位、产业业态,确定规模、布局、开发强度,进行政策机制创新,形成工业用地转型发展的规划土地管理意见。二是聚焦集中建设区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加大对集中建设区外现状工业用地(即“198区域”)的减量化力度,压减乡镇零星工业点和“三高一低”的工业企业数量。

(五)聚焦国家任务,着力推动过剩产能化解。一是推进水泥、钢铁的产能化解。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余下全文>>

四:产业带的中国产业带的空间格局[3]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产业地域分布上出现了沿大江大河集中,沿主要交通线集聚的趋势,形成了当前的纵向和横向产业带,这种空间分布状况是未来区域发展的骨架,也是产业带未来发展的基本格局。 中国目前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纵向产业带有沿海产业带、京广铁路沿线产业带和三线地区和兰新—北疆铁路沿线产业带。这三条纵向产业带分别位于中国三大地形阶梯的过渡带上,在地理单元和区域性质上具有边缘效应。沿海产业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带。目前该产业带正处于以沿海港口或河口三角洲为依托的城镇群发展时期。其南段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中段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北段以京津唐地区和辽中南地区为核心,目前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商投资区。这一区域内各中心城镇发展速度快,出现了以人口迁移为主的城市化,并逐步形成了沿边城市集聚群。但各城镇群结构和功能相似,竞争大于协作,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还不够,今后增强相互间协调发展。京广铁路产业带是辐射面极宽的优势产业带。山西的煤炭采选、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河南的食品工业、有色冶金,湖北的汽车、钢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湖南的交通运输设备、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今后,应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制造业,促进京广铁路优势产业带的尽快形成。本产业带南部的长株潭,应结合区位特征,做强综合竞争力,建设成为核心增长极、促进中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撑点。三线地区和兰新—北疆铁路沿线产业带,内部域镇密度、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都较低,表现为不连续分布的发展。生态问题突出,未来建设中必须以改善环境和优化生态为核心,促进区域生物圈经济的形成。 中国当前横向产业带主要有陇海一兰新产业带、长江沿江产业带、沿黄河产业带和浙赣-湘黔铁路产业带。横向产业带在中国产业空间布局上起着连贯东、中、西的作用,与纵向产业带共同组成中国产业带的网络结构。陇海—兰新铁路是中国一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沿线有一系列著名的大中城市。因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而发展较早,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的工矿业带。由于这一地区长期产业结构单一,纯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对区域环境和生态破坏极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度较弱。因此,未来必须立足区域环境现状,合理发展多层次产业,在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在宝鸡以西,以兰州为中心可能形成一个黄河中上游能源重化工带;在乌鲁木齐—石河子一段,也有可能形成相对发达的产业带。长江沿江产业带地处中国中部,长江横贯东西,地带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沿岸有一系列特大城市和许多中小城市可依托,具有建设产业带的有利条件。该产业带以重庆、武汉和上海为核心形成了三个产业密集段,产业部门比较齐全,已初步具备发达产业带的特征。当前主要问题是全流域发展不够协调,中游除武汉城市群以外,发展水平尚低,正处于起步阶段;上游沿岸城市呈点状分布,还不具备产业密集带的特征;中上游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制约了下游的发展。因此,今后应加强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调节全流域开发,使之成为未来中国最具潜力的发展区域。沿黄河经济带内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水能、电能、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黄河上游及邻近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长廊,生产潜力巨大。未来建设的趋势是打破条块分割,发挥地方优势,加强横向联合,共同开发黄河流域;通过经济联系和产业融会,提高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浙赣-湘黔铁路产业带以浙赣-湘黔铁路为主轴线,从目前的产业基础、人口分布和区域资源环境看,应以上饶、鹰潭、南昌、新余、宜春、萍乡、株洲、娄底、怀化为节点,建设浙......余下全文>>

五:什么是产业格局

各个行业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如三大产业,或着高科技产业

六: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至少包含以下五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是陆海层面。要树立大国土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充分发挥海洋国土作为经济空间、战略通道、资源基地、环境本底和国防屏障的重要作用,从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构建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陆海开发格局,促进陆域国土纵深开发,促进海洋强国建设。二是区域层面。要树立均衡发展理念,坚持国土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坚持以重点开发促进面上保护,加快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国土开发格局,通过实施点轴集聚式开发,辐射带动区域发展;通过扶持落后地区开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差距;通过推进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城乡层面。要树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优化发展和重点培育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以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带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四是产业层面。要树立产业协调发展理念,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依托区域资源优势优化基地布局,促进基础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园区集约、集中、集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优势区建设力度,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是功能层面。要树立国土开发主体功能理念,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国土整治,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也需要制度保障和机制推动。

第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国土空间规划,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对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具有引领、协调和指导作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必须尽快改变国土规划缺失的局面。当务之急,是抓紧编制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根据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统筹陆海、区域、城乡发展,统筹各类产业和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在此基础上,启动区域和地方国土规划的编制。

第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根据国土规划和相关规划,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发展线”和“保障线”,全面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的管控;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实行开发利用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制度,确保安全供应和永续利用;完善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开发补偿制度,严格资源保护利用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实施土地差别化管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发挥土地制度政策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建立差别化的土地管控体系。要综合运用土地规划、用地标准、地价等制度政策工具,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开发布局优化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发挥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重点保障“三农”、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发展等建设项目用地。

第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近年来,各地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在促进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同时,通过调整区域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拓展......余下全文>>

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什么意思

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土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力支撑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过多过快,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开发强度大,环境问题凸显,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鉴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这是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化地区要把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耕地和生态;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保护好生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非农产业;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把增强提供生态产品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可适度发展不影响主体功能的适宜产业。

第二,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一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中央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二是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在强化对各类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对优化开发的城市地区,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第三,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海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要充分考虑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洋开发内容及开发现状,并与陆地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相协调。沿海地区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要与海洋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统筹考虑海洋环境保护与陆源污染防治。严格保护海岸线资源,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做到分段明确,相对集中,互不干扰。港口建设和涉海工业要集约利用海岸线资源和近岸海域。各类开发活动都要以保护好海洋自然生态为前提,尽可能避免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控制围填海造地规模,统筹海岛保护、开发与建设。保护河口湿地,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八:十三五构建产业新体系要把握什么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的竞争。我国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战略支点,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二)坚持绿色低碳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近年来,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潮流。无论是从顺应国际大势看,还是从破解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看,绿色低碳都是必然选择。我国产业发展尚未从根本上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业生产能效、水效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走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道路。

(三)坚持两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有效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的渗透融合,不仅使智能制造成为新型生产方式,也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产业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信息化水平还不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还有巨大潜力。必须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走两化融合的产业发展道路。

(四)坚持结构优化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质量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消费需求、新的装备需求、新的服务需求、新的安全保障需求,又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走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新路。

(五)坚持开放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要发展壮大,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依靠低成本要素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所获得的全球化红利日趋弱化,推动产业、市场、资本和能源资源开放合作,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统筹发展,已经成为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用全球视野配置产业链和空间分布,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提升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在优进优出中实现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走开放合作的产业发展道路。

(六)坚持人才为本

人才是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骨干力量,产业强国一定是人才强国。美国之所以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与其培养并广泛吸纳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直接相关。具有工匠品质的“德国制造”,也与其培养的众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密不可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不仅缺乏能够适应创新发展的领军人......余下全文>>

九:如何打造特色小镇,最全分析

1、特色小镇规划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个定位策划+五个要求+两个提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的规划体系。

一个定位策划: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和重点;

五个要求:产业、宜居、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五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镇发展;

两个提升:旅游和智慧体系两个提升规划,建设系统提升;

一个空间优化落地:最终通过一个空间优化落地规划落实所有规划设想,并明确实施步骤。

2、特色小镇规划重点

特色小镇规划是以特色为导向的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导向。作为立镇之本的产业规划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为自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文化是特色小镇发展之源,其规划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围绕文化内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镇一般生态环境优美,其旅游规划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

多元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注重高端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业、项目规划,引导特色小镇空间规划的功能组织与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态资源为导向,在空间、风貌、项目、活动、环境等方面进行落实。规划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镇规划方法

多规合一。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推进产业、空间、设施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引导项目与产业落地。

重点突出。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应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上,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项目落地。建设项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镇规划可操作性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划成败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结合小镇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并进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设项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远结合。专业规划机构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近远结合是评价特色小镇规划可实施性的重要标准。以往的小城镇规划重视规划期末终极蓝图的编制,而忽视近期建设规划的安排。近期建设项目对于完成规划期末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镇规划应注重近远结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设规划的相对完整。

十:如何实现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优化?

百度干什么用的哥哥 你不会搜索?

(一)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目的

1.城市规划含义:指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2.城市合理规划的目的: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保护城市环境,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如果任由城市发展,则工业和人口激增,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化面积少等。我国正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如果不进行城市规划,将会造成严重的城市问题。

(二)城市的布局形式

1.城市总体布局时首先要考虑城市为何种布局形式,城市用地集中还是分散布局,以及组合的形式和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

2.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的基本形态)。

(1)“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的对比。

布局形式

布局特点

优点

缺点

集中紧凑式

以一个生活居住用地为中心,多个工业区布置在周围,只有一个主要的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区),其他的生产用地(工业区)则连片布置在城市生活区的外围,少量规模不大、污染可能较为严重的工厂企业则布置在近郊

各项主要用地集中,能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投资,有利于工业之间的协作和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

由于工业较集中,环境污染严重

分散疏松式

受地形、矿产资源、河流或交通干道分隔,分成若干片或组,各片相距一定距离,城市用地分成若干片,每片由一个生活区和工业区组成,相应布置独立的生活居住设施

工业区分散,造成污染源分散,同时自然环境容纳和净化废物的能力提高,能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各项用地较分散,各区片间联系不便,市政投资很大

(2)城市的布局形式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

(3)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多采用分散疏松式。

(三)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应该协调好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1.要有便利的交通:①工业用地要有便利的交通;②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间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3.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

4.留有发展余地。

(四)分析比较、科学评价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1.城市总体布局的意义:它反映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布署,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和城市建设的投资费用。

2.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方法:综合比较分析各种城市总体布局规划方案的优缺点,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最佳方案。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四年以来,西安市西部开发办公室首次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建设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规划,未来几年,西安市将在城建、水利、教育等方面继续加大建设力度。

城市布局

将分九大区域

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四年来,西安市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区域经济布局调整成形。目前,西安市已初步确定了总体城市区域布局方案,即按照“九宫”(即九大区域)的格局进行分布:中心明城、东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文教区、北部经济开发区、东南部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北部汉城遗址、东北部灞河生态区。

按照总体布局,西安市中心市区的发展方向是:向东,结合浐河、灞河道治理,建低密度高档住区和旅游度假区;向南,与韦曲衔接,建设西安新城;向西南,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区,与户县衔接;向西北......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