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有哪些?
个人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有:第一、家庭人员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和生活态度。第二、所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教育环境和人文环境。海三、知识信息量的获得,包括书籍、电视、网络及人类交流。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影响有以下方面:
对儿童施以暴力手段,家庭不和睦,或者是溺爱都会对儿童的心理成长造成很大损害。经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往往会出现自卑,不乐意与同龄人交往或者不知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在学校常常会成为经常受欺负的人或是老师眼里无可救的孩子.在成年组建家庭之后,这种人往往也会对自己的孩子使用暴力。
溺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暴力,这种人因为童年少年时期家庭对他的迁就和保护,会使他们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过分自信,但又极易受挫,性格趋于偏激与理想,不懂得倾听,不会考虑他人感受,具体的家庭教育应该以把孩子作为朋友这种平等的角度出发,不要用俯视的角度去看孩子,每个孩子的天分都是一份财富,不要打压他们的兴趣爱好。
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三:如何在社区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案例四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余下全文>>
四:隔代教育家庭可开设什么样的社工小组
中国式的教育方式我始终不赞同,过于死板,压制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及想象力,甚至更多的缺陷存在。让孩子每天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使孩子们普遍显得有些呆板,麻木。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让孩子轻松的成长,关注孩子的特长及兴趣,不要一味的强迫孩子学习,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名牌大学的孩子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五: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20分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现象
health.163.com 2005-10-18 10:32:13 网友评论 1 条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文明、进步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异后,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依附着爷爷奶奶。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单亲学生的增多,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必须重视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
单亲学生有哪些特殊的心理现象呢?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以及其它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下面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特别是父亲,在幼小的男孩心中,是百事通,是万能者,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在家庭里,孩子就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总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如果小孩子们在闹别扭的时候,此时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想,我要有父母在身边,我才比你强呢!
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他们填表则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硬气要改变环境,但又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孤独型。单亲孩子,特别是随父亲或住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没有多少人与他活动。舍予同学,小时聪明灵活,读小学时父母闹别扭,延续有五六年,在这几年中,好心的邻居总是把舍予带到自家与孩子一道完成作业,久而久之,舍予同学与双亲之间拉开了距离,失去了家庭对他的正面引导,而在同学家里做作业又有寄人篱下之感,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直到高中,父母虽然合好如初,然而在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却难以抚平,负面影响明显,上课从不发言,想说而忸怩作态,初中时看过不少不健康的图书、画片,玩过黄色电游,并且临摹,由于家长没有及时正确引导,上了高中还在受到这些影响,不时对同学有下流的小动作,学习成绩不能上升,不热心公益活动,组织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难跟上。
渺茫型。每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与自信,在正确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有的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有的甚至本有美好的理想之花,但因家庭的破裂没有及时培育这朵花,导致没有结出甜美的果。生活丰富多彩,但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美好的家庭熏陶的孩子,应去追求什么,选择什么,他们很多会感到渺茫,或者有的压根儿就没有思索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女生甲,由于父母离异,依附外祖母住着,外祖母心疼这孤苦伶仃的外孙,很吝啬使用批评词汇,造成了外孙子的固执己见,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作为老一辈工人的外祖母,自然不懂现代科学文化,根本谈不上辅导她。对外孙女的学习想关心却无能为力,常常是被外孙女哄得没奈何。孩子胸无大志,行无目的,不思学......余下全文>>
六: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
紧跟国家政策
七: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
以学校作为突破口,老师是和孩子家长接触最多的,老师的思想转变过来了,会进一步带动身边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另外教育权威机构/专家的引导,媒体的宣传。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
八:如何搞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
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意见
淄教基字〔2014〕16号
2014-10-14 16:35:00 浏览
1302次 作者:
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局属各学校:
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整体功能,现就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健全完善中小学“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引导、争取家庭和社会为中小学生创设家庭和社会教育成长环境,共同保障和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积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联系,主动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社会各方面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做好中小学生教育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建立中小学“三结合”教育网络的指导思想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要在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动员全社会力量,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明确建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工作内容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立德树人作用。各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要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德育体系建设,在初步建成学校德育体系基础上,切实上好德育课,以增强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德育体系,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要探索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开设校本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切实提高德育课程实施水平。要重视体育工作,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上好体育课,确保学生运动时间。要加强美育,提高中小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加强仪式教育,开发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庄严仪式的教育价值。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性开展家访活动,以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交流信息,提出加强学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二)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指导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与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家庭教育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家委会工作水平,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的协同教育机制,共同担负起促进和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探索建立“家长义工”制度,引导家长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各学校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或“开放周”等活动,广泛邀请家长听课、评课,形成家校联手育人的风尚。要通过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各学校应主动联系所在地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等,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校外教育队伍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开展创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活动,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余下全文>>
九:青少年在家不听父母教育的,社工应该开什么小组好
生活技能体验,让其尝试生活需要掌握多少技能,在工作中又会遇到多少困难,最好结合其父母的实际工作来完成,可以适当联系其父母工作单位,在其体验过程中人为增加难度,只有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才更能理解父母并进而听话。
十:监狱怎样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帮扶教育工作
进去好好工作努力改造,学技术,掌握知识,出来就能做加工业或者手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