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成就的教案怎么写

【教学目标】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课题导入】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课件再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乔冠华、黄华在26届联大上: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这一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日建交。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新突破,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

那么,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新时期外交政策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呢?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课件显示;学生据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件显示)你们知道国际形势发展主要表现在哪里吗?例如在政治上?第三世界力量发展(中国就是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力支持下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西欧、日本、中国迅速崛起,这些说明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课件显示)

过渡: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请大家先看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论述。

邓小平论国际形势(课件分段显示)

材料一 (1984年)我们曾经谈到战争危险,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余下全文>>

二: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余下全文>>

三: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教学设计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以下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1.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定的过高,过空。教师要仔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所学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具体一堂课的知识脱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目标是相互依托的,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知识的教学来让学生掌握方法、领略其中的情感、价值,也可以通过方法的训练、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例1:必修Ⅰ第一单元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⑴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在阅读时快速寻找关键字、词、句的方法。

⑵引导学生把本课知识和前面所学知识如秦、汉时在君主专制方面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古今中外纵横联系的大历史观和前后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⑶利用教材上“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要要求学生绘制宋代中央机构简图,并完成课后练习题“绘制一幅秦至清朝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帮助学生掌握用图表法梳理历史知识脉络的方法。

⑷从剖析秦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⑸运用图示、引文等材料,比较古代政治发展变化特点,初步掌握制表及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通过把知识的教学与方法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甚至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2.教学过程设计也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

教学实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尽量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初中生可多用讲解、谈话、探究、体验等方法,高中则可多用讨论、研究、发现等方法。比如,同样学习西安事变,初高中的侧重点就应有所不同。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班级的人数,时间的安排等因素。由于历史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复杂性,教师在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详略得当,统筹规划,真正将教学设计落到实处。

二、教学设计要富于创新性。

在进行新课程历史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断探索。

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在学科内要注意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即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识间广泛联系。例如:在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课时,正确处理历史课与文化课的矛盾与交织;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与交织;历史人物与历史环境的矛盾与交织这三方面的关系,就会使教学既有新授课的特点,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学共性特点。

另外,在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综合,如将历史和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综合。此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余下全文>>

四:如何运用历史观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系统了解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几种重要的史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了解不同史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判别史料研究所体现的史观。

1.通过对典型的高考试题分析解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史观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的角度和方法。

2.通过理论阐释、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优化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对史料的研读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在新史观的指导下,优化知识结构,深刻把握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的意识和史学素养,使学生逐渐形成能依靠严谨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能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特别是材料分析题,突出了多时段,多内容的的融合时,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出现了知识之间的网络联系欠缺,思路不开阔,比较分析能力较差,答题不全面的现象,不能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历史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学生部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审题不够深入,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都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三、重点、难点:

重点: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难点:能用不同史观去分析同一历史人物,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时期

四、教学方式: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重要史观的解读,史料研读、问题探究、交流互动;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型:高三复习课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幻灯片:孙中山先生画像】: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这场影响中国民主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孙中山先生的身影,无疑是最为吸引我们眼光的。先生从弃医从政,图谋救国;到领导革命,建立共和政府;再到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共和;最后能与时俱进,促成国共合作。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人追求民主与自由的一生。今天,伟人虽然早已长眠与地下,但是,我们仍深深缅怀他为国家的进步所作出的种种贡献。

【提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孙中山先生进行评价】: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⑵甲、乙、丙、丁分别主要是站在哪种史观上对孙中山作出评价的?

【进入对史观的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

(一)、重要史观解读

1、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学习时,当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响时,基本上使用的都是这一方法。

2、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指导学生回顾必修3的内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余下全文>>

五:百米短跑水平一、水平四、水平五是什么意思?教学设计可以在哪里免费下载?

眼看中国运动员将又一次与奥运会失之交臂,峰回路转,日本人出来“帮忙”了。原来,在1932年的3月,日本政府在东北扶植了傀儡政权“满洲国”,为了使“满洲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决定派遣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于希渭二人作为“满洲国”选手参加奥运会的田径比赛。而且国际奥委会组委会已经接受“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申请。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指责国民政府对日软弱,采取不抵抗主义丢了东北,现在又变相“支持满洲国”。伪满洲国和日本人的阴谋,也引起北平、天津等地体育界和教育界的爱国师生的强烈不满与反对。 平津体育界立即开会,研究抵制日伪的阴谋与对策。有人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迁到了北平,刘长春现在就在北平,他是个中国人,让他出面发表个声明,拒绝代表‘满洲国’参加比赛。” 还有人更激进:“依靠混蛋政府和官僚机构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我们体育界只能自己想辙!我们体协干吗不能派刘长春、于希渭代表中国去参加第10届奥运会呢?” 这一提议得到在场的爱国人士嘉许:如果中国派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这对日伪阴谋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刘长春本人于1932年5月初,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声明:“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牛马?” 平津体协会对派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提议表示支持,为此发表了谈话。但也是罗锅上树——前(钱)缺,连路费都凑不够,国民政府对此装聋作哑,一声不吭。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东北大学体育系主任郝更生去找名誉校长张学良将军协商,张学良同意赞助。但于希渭当时在大连,已被日本当局监视,无法前往北平,于是张学良慷慨解囊1000美金给刘长春当路费。由于刘长春不懂英文,一人出国参加比赛不方便,于是东北大学体育系教师宋君复作为翻译随行,张学良又追加了美金600元。经中华体育协进会董事王正廷(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中华体育协进会董事、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磋商同意,由张伯苓急电国际奥委会为刘长春报名,匆忙办理了手续。这样,刘长春才得以代表中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 刘长春,辽宁金县人,幼年在大连沙河口中心小学读书。当时,日本的势力在我国东北很大。与中心小学一街之隔的是日本侨民办的日本寻常小学,两校的孩子经常打群架,刘长春身高力大,每次都冲锋在前,打得日本孩子鸡喊猫叫。后来被日本籍教师知道了,就使劲地打他的耳光,并在石灰地上下绊子,摔得他很疼,在刘长春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下决心拼命地进行体育锻炼,不是赛跑就是踢球,以此方式来报仇雪恨。在他14岁时,参加了中日小学生田径对抗赛,取得百米11秒8、400米59秒的成绩。1927年,刘长春在大连中华青年会主办的春季运动会上跑出了百米11秒的好成绩。后被东北大学发现,进入该校体育系学习。1929年春,刘长春在沈阳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和同年10月举行的中德日三国田径运动会上,百米成绩已达10秒6,跑出了当时远东地区最好成绩;为全国百米纪录保持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落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东北大学迁至北平复课,刘长春潜赴北平继续求学。次年3月9日,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为了扩大伪“满洲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日本阴谋让刘长春代表“满洲国”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派人三番五次到刘家,要刘父写信让刘长春回大连;并在报上公布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消息。“满洲国”趁热打铁,替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国际奥委会复电:要求“满洲国”将“国旗”、“国歌”速交奥运会,以便届时备用。消息一出,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阴错阳差,刘长春才代表中国参加......余下全文>>

六:当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即发生“教案”时,外国侵略者便屠杀中国人民。“教案”是什么意思?

晚清时期涉及到外国教会的诉讼案件或外交事件叫做“教案”。

七:如果苏联没有解体,今天的中国会有哪些不同

苏联不解体 美国还是继续和苏联对立的 但是核大战的情况不会有了 苏联整体上会比现在的俄罗斯强很多 国际形势发展会对苏联很不利 只要苏联还在 美国不会轻易放过他 毕竟太强大的苏联对美国不是什么好事 中国会成为双发拉拢的对象 以郑时期的务实外交 中国发展的压力会变小 但是未来早晚还是要挑战两个强国 但是不会再出现中国同时与两个超级强国对峙的局面

八:求八年级下册历史第24课教案

有毛病吧,八年级下册有24课吗、?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5课 三大改造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9课 改革开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活动课一 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 钢铁长城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活动课二 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二)

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活动课三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福 活动课四 家庭的照片

九:跪求八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和牛津深圳版英语复习提纲!!!!!!!!

有用的话给点分!

shz.ywcz.cn/show.aspx?id=1592&cid=43

参考资料:shz.ywcz.cn/show.aspx?id=1592&cid=43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