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人们称赞范仲淹的一句话
1、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观乎天下千秋俎豆苏台
前一句赞美他为国家做出的战功后一句赞美他忧国忧民
2、“枢府当年日赞襄,隐然一柱在明堂;”“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赖助清光!”
富弼从青州寄来诗歌,不免感慨万端。范仲淹的和作,却对他评价很高,并劝他不厌卑微,认真工作
3、——“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不禁慨然称颂: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苏洵说,斯人一去,就算道成亦无滋味。
二:如何评价范仲淹这个人
在中国历史上,足以令后人钦敬并记得住的人物并不很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应算是其中之一。范仲淹去世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至和三年(1056),葬于今河南省伊川县万安山南麓。前人评价人物有所谓“盖棺论定”者,对范仲淹的“盖棺”之论,则是由他同时代最著名的文豪欧阳修所作的。今所存《范仲淹神道碑》碑文即出自欧阳修手笔,碑文约2000字,历述范仲淹一生事迹,并评其人曰:“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这评价可谓公允而极高。
然而,今所见该碑文中,欧阳修的下面一段文字却被删改了:
“自公坐吕公贬,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咸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得,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正。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这段文字在刻碑时被改为:
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见碑文)
对于这一删改,欧阳修是大为不满的,手自记曰:
修学道三十年,所得者平心无怨恶尔。初以范希文事得罪於丞相,坐党人远贬三峡,流落累年,比吕公罢相,始被进擢,及后为范公作神道碑,言西事,吕公擢用希文,盛称二公之贤,能释憾而共力于国家者。希文子纯仁,大以为不然。刻石时,辄削去一节,云:“我父至死,未尝解仇。”每叹曰:“我亦得罪于丞相者,惟其言公,所以信于后世也。尝谓范公平生自言“无怨恶于一人”,兼其《与吕公解仇书》见于范集中,岂有父自言“无怨恶于一人”,而其子不使解仇于地下,父子之性相违如此!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邵氏闻见录》曰:“欧阳作碑,辨不可,则自削去‘欢然戮力’等语。欧阳殊不乐,谓苏明允云:‘范公碑,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动碑中文字,令人恨之。’”
由此可知,改动碑文的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
三: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全唐诗》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恭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谈古典文学》,见《文艺报》1956年20号)众所周知,鲁迅晚年在政治上己与胡适分道扬镳,惟此评论杜甫之寥寥数语,仍然与胡适笙磐同音。
可见鲁迅很推崇杜甫。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四:对范仲淹的评价(不要百度百科里的,要不然就不问了)
在中国历史上,足以令后人钦敬并记得住的人物并不很多,北宋名臣范仲淹,应算是其中之一。范仲淹去世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至和三年(1056),葬于今河南省伊川县万安山南麓。前人评价人物有所谓“盖棺论定”者,对范仲淹的“盖棺”之论,则是由他同时代最著名的文豪欧阳修所作的。今所存《范仲淹神道碑》碑文即出自欧阳修手笔,碑文约2000字,历述范仲淹一生事迹,并评其人曰:“公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尝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这评价可谓公允而极高。
然而,今所见该碑文中,欧阳修的下面一段文字却被删改了:
“自公坐吕公贬,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咸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得,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正。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这段文字在刻碑时被改为:
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见碑文)
对于这一删改,欧阳修是大为不满的,手自记曰:
修互道三十年,所得者平心无怨恶尔。初以范希文事得罪於丞相,坐党人远贬三峡,流落累年,比吕公罢相,始被进擢,及后为范公作神道碑,言西事,吕公擢用希文,盛称二公之贤,能释憾而共力于国家者。希文子纯仁,大以为不然。刻石时,辄削去一节,云:“我父至死,未尝解仇。”每叹曰:“我亦得罪于丞相者,惟其言公,所以信于后世也。尝谓范公平生自言“无怨恶于一人”,兼其《与吕公解仇书》见于范集中,岂有父自言“无怨恶于一人”,而其子不使解仇于地下,父子之性相违如此!
——《范文正公集·赞颂论疏》
《邵氏闻见录》曰:“欧阳作碑,辨不可,则自削去‘欢然戮力’等语。欧阳殊不乐,谓苏明允云:‘范公碑,为其子弟擅于石本改动碑中文字,令人恨之。’”
由此可知,改动碑文的是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改动的原因是范纯仁认为其父范仲淹与碑文中所提到的“吕公”“至死未尝解仇”,因此对于欧阳修原文中所说范仲淹与“吕公”“欢然相得,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的说法不能接受。而欧阳修则对于范纯仁擅改碑文耿耿于怀,引为憾事。
此一争议,或者说是分歧,关涉到对范仲淹的评价问题。如果说欧阳修所说属实,则范仲淹是一个心胸豁达、令人钦敬的人:若范纯仁所说不虚,则显得范仲淹其人的形象未免不够高尚。但前者是范仲淹的同僚和挚友,后者则是范仲淹的亲儿子,孰是孰非,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翻检《宋史》,可知上文所提到的“吕公”,实即当时与范仲淹、欧阳修等同朝为官且权势更大的宰相吕夷简。当时的朋党之争,一派即以吕夷简为首,另一派则以范仲淹为首。而范仲淹一派虽代表正义一方,时势所然,却始终处于下风。范仲淹屡遭贬谪,其中至少有两次是与吕夷简有关。第一次是因为郭皇后怒批尚美人,误伤了仁宗皇帝之颈。皇帝一怒,将颈上“指爪痕”示给大臣们看。吕夷简看透了这件事,为迎合皇上心思,便提出废掉皇后,这正合仁宗心意,便要下诏废后。但在封建社会里,皇后便是国母,废立是大事,把“误伤帝颈”作为废后的理由是说不过去的。吕夷简当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和仁宗商定之后,就采取了一个措施:“无得受台谏章奏”,以杜绝所有大臣的谏阻。以范仲淹为首的朝臣们出于道义,当然要向皇帝进谏。进谏不成,自然要找当时的首辅吕夷简力争。此事对于吕夷简,既然是迎合了皇......余下全文>>
五:名人对范仲淹的评价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六:后人对欧阳修的评价 后人怎样评价欧阳修
没有人是完美的,欧阳修也不例外,他有好的一面,不过也有不好的一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们是如何评价欧阳修的。
他领导的古文运动把文字的意义推向高潮,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导致了文官看不起武官的局面。武官保家卫国付出巨大牺牲而不被统治者待见。欧阳修的骨子里也带有这么一丝想法,他弹劾狄青致他被罢官,我们都知道欧阳修对待贫民有宽大处理的一面,而狄青根本就没有错,他的弹劾给人的感觉有些无事生非,想突出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在评价欧阳修时,虽然有这么一点不足之处,但是他敢于谏言、不攀附权贵导致两次被贬,他这种品行是所有当官的楷模。
我们知道他两次被贬,不过第三次被贬是他自己的过错。皇帝死了,所有官员都要求素服,但是他没有注意自己的穿着,在送葬当天穿着一件紫色的内衣且露了出来,这无疑是对过世皇帝的不敬,有些藐视皇权之意。我认为这种错是不该犯的,他这种行为给人的感觉是根本不把当官当回事,而我们追求的是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到极致,他疏忽了,美中不足之处。
我们在评价欧阳修时,他好的地方多于不足之处,为官清廉,不追求名利,时刻为他人着想,能宽大处理的绝不苛刻要求。注重办实事,倡导的古文运动形成了一种风气,使大家写文章重在价值而不是只追求文字的浮华。
著名的欧阳修是什么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首先,他作为政治家,在政治上颇有名望。他早年步入仕途,目睹了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他和好友范仲淹一起,向皇帝上书要求推行改革。他认为,当时社会最严重的问题是因为腐败。北宋王朝扬文抑武,造成长期冗官冗员的现象。他和范仲淹一起针对这些问题发起改革,结果改革失败,两人双双被贬。不久,欧阳修又被召回,和范仲淹,韩琦等人重新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依旧被保守派击败,欧阳修再次被贬。之后,在皇佑元年,欧阳修被当时的皇帝重新任用,参与编写史书。
欧阳修还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事实上,他在文学上的造诣远远超过他在政治上的。他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并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国二十五史之一的《新唐书》就是他主持修订的。欧阳修在文风上,继承和发扬了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平易明了,言之有物。当时和他针锋相对的学派是“太学体”,这种体裁的文章,都擅长玩弄古语,咬文嚼字,欧阳修最反对的就是这种文体。他认为,写文章应该严谨平易,通俗点说,就是要让人看得懂你在写什么。所以即使是他的散文,欧阳修也几乎都实实在在地写了一些事情。
据说,唐宋八大家有五位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可见其在文学界地位的杰出。而正是因为他,为当时的大宋王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的文学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欧阳修作品诉衷情解读
诉衷情是一个词牌名,是唐代教坊的曲子,晚唐文学家温庭筠从屈原《离骚》中一句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的意境中创作了这个曲调。开始的时候是单调,后来演变成了双调。此后,很多著名的词人如韦庄、陆游、李清照、欧阳修等都用过此调创作词文。欧阳修用此调创作的词名叫《诉衷情•眉意》,那么这首词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涵义呢?
这是在一个冬天,“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早晨卷起帘幕,满地都是清霜,呼着热气来温暖小手,开始试着画梅花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缘起于离别的幽恨,所以把眉毛故意画成了山峰的模样。到了下片,“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歌女想起了往事,叹息着年华飞逝,更加感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最令人断肠的,就是想......余下全文>>
七:范仲淹的后人今何在
范岱年教授没去美国居住,两家人都会相约聚会畅谈。范岱年教授是范仲淹的后代,他的父亲范寿康,是中国近现代与张之洞、严复、蔡元培、鲁迅齐名的思想家。范寿康一九一三年赴东京帝国大学留学,一九二三年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译,主编《教育大辞典》。后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
八:范仲淹有后人么 现在大概分布在什么地方
挺多了,据说现在大约有超过2万名范仲淹后人,成都,广东,福建的莆田等第都有。
九:后人对欧阳修的评价、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欧阳修一生写了 500 余篇散文 ,各体兼备 , 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是他的传世佳作。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海转变很有影响。
十:后人对文天祥的评价是怎样的
几百年来,文天祥的抗元事迹众所周知,他在受命于危难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昭然于史书。那么,文天祥是个怎样的人呢?文天祥是南宋状元,其才情自不必说,从后世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可看出文天祥这个状元名符其实。
不过,成为状元的文天祥,仕途并不平坦,因为他不愿对奸臣妥协。文天祥在朝中属于主战派,他多次上书理宗皇帝杀掉提议迁都的董宋臣,但得不到回应。后来,权臣贾似道以告病回乡要挟皇帝,文天祥又起草制诰讽刺贾似道,因此被责令退休,时年三十七岁。文天祥的正直不阿虽然给他的仕途带来羁绊,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正直可见一斑。
实际上,文天祥不仅是一名正直的臣子,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文天祥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军旅中度过,他的家小也随军转战南北。有一年,文天祥驻扎于丽江浦,当时军中流行疫病,士兵死者数百,他的母亲和独子在这个时候一起病死了,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之后,文天祥在大都被关了三年,始终拒绝元朝的诱惑。元朝统治者为了逼他就范,将他的妻子和仅剩的俩女柳娘、环娘没入宫中为奴,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没有妻儿骨肉之情呢?但事已至此……奈何奈何!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为人父者,见女儿受难而无能为力,心中苦闷可想而知。但文天祥不愿因家人而屈服,他死后连元世祖也颇为可惜,叹道“好男子,不能为吾所用,杀之诚可惜哉”!
文天祥勤王的评价
在南宋咸淳十年,南宋政府昭告天下勤王,文天祥也聚集了数万忠义之士准备入京勤王。虽然这次勤王最终没有达成,但是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关于文天祥勤王的评价也有不同的说法。
不过,成为状元的文天祥,仕途并不平坦,因为他不愿对奸臣妥协。文天祥在朝中属于主战派,他多次上书理宗皇帝杀掉提议迁都的董宋臣,但得不到回应。后来,权臣贾似道以告病回乡要挟皇帝,文天祥又起草制诰讽刺贾似道,因此被责令退休,时年三十七岁。文天祥的正直不阿虽然给他的仕途带来羁绊,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其正直可见一斑。
实际上,文天祥不仅是一名正直的臣子,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文天祥的后半生几乎都在军旅中度过,他的家小也随军转战南北。有一年,文天祥驻扎于丽江浦,当时军中流行疫病,士兵死者数百,他的母亲和独子在这个时候一起病死了,文天祥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被捕之后,文天祥在大都被关了三年,始终拒绝元朝的诱惑。元朝统治者为了逼他就范,将他的妻子和仅剩的俩女柳娘、环娘没入宫中为奴,文天祥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没有妻儿骨肉之情呢?但事已至此……奈何奈何!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为人父者,见女儿受难而无能为力,心中苦闷可想而知。但文天祥不愿因家人而屈服,他死后连元世祖也颇为可惜,叹道“好男子,不能为吾所用,杀之诚可惜哉”!
文天祥勤王的评价
在南宋咸淳十年,南宋政府昭告天下勤王,文天祥也聚集了数万忠义之士准备入京勤王。虽然这次勤王最终没有达成,但是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也被人们广为传颂,关于文天祥勤王的评价也有不同的说法。
文天祥在国家面临威胁的时候,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让人们不得不称赞,在面对国家危难的时候,文天祥不仅没有退缩,反而拥有心怀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即使他明明知道这次勤王是一条不归路,他依然义无反顾,这也与儒家文化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相契合。文天祥是一个书生,他作为南宋后期最后一位高级将领,他深受朝廷的恩惠,他选了去勤王来证明自己的忠义。
但是很多历史学家从历史潮流发展的角度去看待文天祥勤王,认为他的这次行动跟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的,他没有顺应历史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阻碍历史发展的态度,所......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