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的形象

一:宋江的人物形象?

宋江是《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首领,是作品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是刻画得比较真实成功的一个形象,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一个形象。在文学史上,同一个文学形象受到大家见仁见智的评价,本也不稀奇,可像宋江这样让大家大褒大贬、毁之誉之的人,还是很少见的,这足以说明宋江这一形象的不寻常。

首先,宋江在作品中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宋江的一生穷通存亡与梁山事业的兴衰直接相关。不管是从他的位置还是从作品的艺术结构上看,他都处于核心地位。研究宋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内容。其次,宋江具有性格的复杂性和形象的歧义性。宋江的性格是非常丰富、复杂、深刻的,在不同情况下会有各不相同的表现。读者如果不从整体上把握他,便会得出差异极大的结论。有人说他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有人说他是个“整天哼着‘臣罪当诛兮’的封建主义的奴才”,有人说他是个不可饶恕的“盗魁”,还有人说他是个有着分裂性格的人,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则干脆表示不喜欢宋江。

我们知道,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并不决定于读者感情上是否喜爱,而在于“它是否概括了那个历史时代的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真实生活、性格和真实的精神面貌”,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站在一个新高度,从历史的、文化的新视角来分析宋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从整体上把握他,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富有创新性的结论。

《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宋江是带着他全部复杂矛盾的性格出场的。作者这样介绍他: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贝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贝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这个介绍很全面,又很概括。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供职于统治阶级阵营,为人又仗义豪侠,喜好结交江湖上好汉。这就勾勒出了宋江形象的草图,定下了他性格的基调,点出了他生命的主要基因。以后,宋江的性格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的一切言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忠义是宋江的主体性格,但却不是他性格的全部;他的全部性格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他慈悲仁爱,救苦救难,却又偶尔表现出残忍狠毒,不择手段;他颇富政治远见,极具雄才大略,有时却有显得目光短视,昏庸糊涂;他善于听言纳谏,从善如流,有时却又刚愎自用,拒绝良策;一方面,他以扫除社会黑暗势力为己任,另一方面,他又以尽忠国君为最高行为准则;一方面,他创建了梁山事业,另一方面,他又毁掉了梁山事业……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有机地统一在宋江身上,是那么真实、自然,它们造就了宋江这个特定的艺术形象。

二: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一 胸怀大志 患得患失

作为郓城县刀笔小吏,宋江生逢末世,胸怀大志。《水浒传》第十八回对他出场的描写是:“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他为人排难解纷,济人贫困,周全人性命,注意收拢人心。这是乱世枭雄的首要特点。不过,宋江不以武艺称雄,也不以文采见长。他抑自身短处,扬自己长处,重点在做人上下功夫而不重于做事,深得征服人心的奥秘,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疏财仗义更多能,事亲行孝敬,待士有声名,及时甘雨四方称”。在豺狼当道,社会黑暗混乱的季世,宋江的早期活动突出表现了他处心积虑图谋天下的抱负。只是因为时机未到,才暂时守着刀笔小吏的岗位,上通官府,下结豪杰,只等时机来临,揭竿而起,聚积好汉,养成势力,摇动天下。正所谓“他年遂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那时候,北宋王朝承平日久,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徽宗荒淫无耻,重用蔡京、高俅、杨戬、童贯等“四贼”,政治腐败。他们公开卖官鬻爵,养拉私党,争权夺利,互相倾轧。英雄豪杰试图靠文才武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是不可能的。即如蔡京以翰林学士出身,实非因才略见用。他凭着早年遭迹端王,当上老师,工书善画,投合端王;又凭着几十年的官场操练,练就一身察颜观色,溜须拍马的本事,把小主子伺候得烫贴舒服。一朝端王登基,蔡京夤缘而上,成为当朝太师宰相。浑如明朝大奸臣严嵩以善写“青词”阿附世宗嘉靖皇帝的路数。其他像高俅、童贯、杨戬之流,斗筲之辈,亦皆因遭迹端王,迎合端王通熟浮浪子弟门风,里外帮闲,无非吹弹歌舞,踢球打弹,相朴玩耍,做低服小,委屈忍让,慢火煎鱼,持之以恒,把一个“捧”字做到十二万分。一旦功德圆满,遂篡庙堂高位,连亲结党,横行霸道,仗势欺人,扰乱天下。

另外,宋朝鉴于残唐五代藩镇割据之弊,尽夺藩镇之权,世代谨守祖宗“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立国原则,事权分散,人浮于事,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徽宗让高俅、童贯这种无知奴才掌兵权,不必提防篡位之患,免蹈残唐五代皇帝形同傀儡之侮。奴才治国治军无方,维护自身权位却煞费苦心。如此逐层蔓延,形成一个腐败低效的官僚体系。国力日益衰弱,社会愈加黑暗。

尽管如此,北宋末年的政治腐败还没有导致大饥荒,大瘟疫等天下大乱,人口大量死亡的局面。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还没有形成。英雄豪杰难以借助社会潮流的力量称王争长,改朝换代。在这种形势下,宋江想成大器很难。他试图走一条造反之路,又不敢冒造反失败的风险,只好过早地放出“天子圣明,奸臣当道”,“替天行道,赦罪招安”等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声音。例如《水浒传》第二十回里,宋江见了济洲府新太守宗府尹行下所属各县的文书,心内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迷天大罪,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月下别了刘唐后,一头走,一面肚里寻思道,“那晁盖倒去落了草,直如此大弄”。这体现了宋江衷心羡慕晁盖等走造反之路,势力迅速发展,初具割据基业的入伙念头,次日早晨即借故杀了阎婆惜。因为在实际上,当时宋江完全可以夺回晁盖回书,然后烧掉证据,而不是杀掉阎婆惜。第三十五回记叙清风山人马投梁山泊入伙时,宋江直说到,“刘唐寄书,将金子谢我,因此上杀了阎婆惜,逃去在江湖上”。可见,怒杀阎婆惜掩盖着宋江处心积虑逼迫自己走上造反之路,断绝偷生念头的做秀心态。第二十三回里他逃到柴进庄上,结识武松,拜为兄弟,临别并未嘱咐......余下全文>>

三:宋江的人物形象

1

核心人物,历史却有其人。自有学儒,有孝名,人称孝义黑三郎。喜好结交英雄豪杰,为人仗义疏财,每每能在人危险时出手,助人排难解纷,扶困济危,江湖上威信极高,人称“及时雨”“呼保义”。上梁山后,待人谦和,以仁义团结众好汉,具有独到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是梁山泊的事业日益兴旺

2

给晁盖等人报信,是宋江的第一次出场。刚出场对宋江有一番介绍:“那人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驰名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士馆谷,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金似士!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急人之急,扶人之困,因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3

这一段介绍在水浒传中是绝无仅有的,《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但宋江不一样,宋江是《水浒传》里边名号最多的一个,宋江的绰号有四个。一出场就介绍了宋江的三个绰号,这三个绰号实际上就是介绍了宋江的三个性格特点: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并不是如林冲、关胜等人英武挺拔,也不如吴用、公孙胜等人那样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他长的其貌不扬。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讲的是他对待父母,讲究孝道,他的孝道贯穿到了他的思想当中,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第三个是及时雨,讲的是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这在后面他陆续和弟兄们交往中能够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到位。这三个绰号实际上重点介绍了宋江平时的为人和喜好,而且都是正常工作之外的表现,比如“爱习枪棒”、“ 挥金似士”、“ 排难解纷”、“ 扶人之困”等等,这些好处多都具有一些江湖上的感觉,在民间宋江是一个喜欢做好事、愿意做好事的热心人,无论是在家庭伦理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他以自己的作为赢得了大家普遍的认可。

4

私放晁盖,实际上是他的工作了。智取生辰纲之后,事情败露,败露以后,首先宋江知道,宋江见到官府防范梁山晁盖贼寇公文,有一段心理描写:“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涛观察;又损害许多官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於法度上却饶不得,倘有疏失,如之奈何?”这段心理活动中传递出两个信息:第一,宋江作为一个朝廷懂法的人,知道晁盖所犯的一串串事件,每一件事情都是灭九族的的罪,虽然前面是事非得已,可是到了现在已经是不能够回头了;第二,宋江担心晁盖等人,怕他们出了疏忽和闪失,心中有种隐隐的操心。这是一对矛盾,从理上讲,晁盖等人于法度上饶不得,从情上讲,却不愿他们出现闪失。这是宋江很真实的的心理,也是宋江复杂人格的外在表现。

5

宋江怒杀阎婆惜,实际上是宋江被逼上梁山的开始。其实,按照宋江的性格和其平时的为人,在阎婆惜红杏出墙后,他已经有所知觉,实际上在和阎婆惜的关系中,他本无太多的欲望,已经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或者如果当时阎婆惜把招文袋当时拿出来还给宋江,他也不会作出杀人的决定。阎婆惜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地要挟宋江,其实也正是他很了解宋江的日常的为人和......余下全文>>

四:宋江人物形象分析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15分

答:《水浒传》原著中的宋江是一个义、孝、忠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事例看出: “义”:宋江因晁盖等人劫生辰纲贩卖枣子之事被揭发,宋江把官军何清追捕他们的消息私下告知晁盖,作为朝廷官员私结盗匪的犯了杀头之罪的,为了义气他不怕受连累,这可以充分说明他的义! “孝”:接到兄弟宋义带来父亲的死讯,他就把“胸捶将起来”, “把头往壁上碰撞”, “哭得昏迷多次”—这都是极力描写他的“孝”。 “忠”:宋江回家被捕判流配江州押解路上遇梁山好汉要杀掉差人请他人伙时,他说:“这个不是你们弟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并拔刀要自刎。众好汉筵请他,花荣提出要给他开枷时,宋江道:“是什么话!此是国家法度, 如何能撼动!”这足以证明宋江的忠。 但是我觉得宋江是一个值得争议的人物,“宋公明私放晁天王”这个事情既可以说明她的义,也可以侧面看出他并非完全的忠诚,并不是像后面好汉解他枷锁时那样的所谓的忠诚于“国家法度”,“浔阳楼宋江吟反诗”这节也足以证明他的不忠,既然出言不逊说道“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作为忠诚于国家法度的人是不会说出这样的逆反的话的。但也不能完全说他是一个不忠的逆贼,落草为寇后仍然“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处事原则、把晁盖立下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两件事可以证明他还是愚忠于腐朽的北宋政治集团,这也导致他一味的追求被招安,最后害死兄弟们的前途。 宋江其实也不仁不义的一面,刚刚上山落草的时候就拉帮结派,分割晁盖的势力,最后处心积虑的登上了老大的位置,这是他的不仁不义之一。攻打祝家庄后屠杀无辜百姓,被兄弟劝阻后才罢了,这也是不仁。在后期前途无望的时候,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送毒酒让李逵陪死,这也算不仁义的。 总之,《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但是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正面的人,一个成功的领袖者,他虽让弟兄走上了被招安的不归路,不过也是出于为弟兄的前途考虑,落草为寇也是形势所逼无奈选择,所以不是宋江的人有问题,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腐朽问题。

五:宋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概括

1、性格特点

宋江是一个有多重性格的人。

首先是疏财仗义、济弱扶贫、孝亲敬友,这是他性格的温柔敦厚的一面;

其次,他孝忠皇帝,讲义气,这是他性格中正统思想的一面;

再次,他明处为大家办事,暗处结交江湖大盗,这是他性格中虚伪狡诈的一面;  最后,他聚众反国,题诗言志,这是他性格中反叛的一面。

2、事迹

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雨”,又号“呼保义”。为他面黑身矮,人又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上有父亲宋太公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自幼与同在郓城县东溪村的晁盖相熟,“生辰纲”事发后,宋江私传讯息,使晁盖等人脱险。晁盖上梁山后,为报宋江之恩,派刘唐携礼物夜走郓城县答谢,宋江推辞不成,只好留下书信和一条黄金,不料被他那私通张文远的小妾阎婆惜发现,并以此要挟,宋江要信不回,无奈之下,怒杀阎婆惜,逃回家隐藏起来,后得好友朱仝私放,先在柴进庄、孔家庄、清风寨逃亡一年后,其父宋太公装病,让石勇送家书,宋江回家,遭人举报被官府缉拿,后发配江州,与戴宗、李逵等相识。

赴柴进庄上避难时,与武松相识。宋江走后往清风寨投靠好友花荣,并于清风山结识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三位山寨头领。在清风寨观灯时遭知寨刘高之妻陷害,便与花荣大闹清风寨,收得秦明、黄信,劝众人同上梁山。于路在对影山劝收吕方、郭盛,不期路遇石勇得宋江家书,宋江回家奔丧被擒,发配江州,沿途结识李立、李俊、童威、童猛、穆弘、穆春、薛永、张横等好汉,至江州经梁山军师吴用书信介绍与戴宗相交,后得会李逵、张顺。宋江又在酒醉之下于浔阳楼题反诗被判死罪,得梁山众英雄法场相救,在白龙庙聚会同上梁山,坐了第二把交椅。

后在攻打曾头市时,晁盖被毒箭射死后,坐上第一把交椅,打退朝廷多次围剿后归顺朝廷从此,梁山主事厅由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头目增长到了一百单八将,又相继两赢童贯、三败高俅以及天下八方十位节度使,并活捉高俅,梁山事业也发展到了鼎盛。日后,宋江率众接受朝廷招安,并北上抗辽大获全胜,迫使辽主动投降, 随后又讨伐了王庆、田虎,都取得了胜利,不折一将,立下汗马功劳。

征方腊后,梁山好汉伤亡惨重,只剩27人回朝,封官赐爵后,宋江被奸臣蔡京、高俅等下毒所害。他知道了自己中毒后,骗李逵来喝下毒酒,因为他知道,自己死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两人死后,宋江给吴用和花荣托梦。吴用去了宋江托梦给他的蓼儿洼,看到了二人的坟墓,准备在宋江坟墓旁的树上吊。这时,花荣从船上飞奔到宋江坟前,两人一惊,二人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亡。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六:如何评价宋江这一人物形象

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

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他作

为一个县衙小吏,能“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结交天下豪杰,但又有忠君孝亲、

安于现状的习性。从“义”字出发,他“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救晁盖,也同情他

们被逼上梁山,但又认为“于法度上却饶不得”。“杀惜”后,他辗转避难,就

是不想去水泊投奔晁盖,“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他劝人

家落草时,也希望人家牢记“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

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但与此同时,贪官

污吏对他的残酷迫害,逼着他向梁山一步一步靠近。浔阳楼吟反诗,自然地流露

了被“冤仇”所郁积的叛逆情绪。从江州法场的屠刀下被解救出来后,他一方面

感激众位豪杰不避凶险,极力相救的“义”,另一方面也深感到“如此犯下大罪,

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再难在常规情况下尽“忠”,于是他表示“今

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去”。上梁山后,他牢记着九天玄女“替天行道

为主,全仗忠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的“法旨”,一再宣称:“小可宋

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避难,

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他坐上第一把交椅后,即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

进一步明确了梁山队伍“同心合意,同气相从,共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的基

本路线。就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的旗号下,他带领众兄弟惩恶除暴,

救困扶危;创造条件,接受招安;征破辽国,平定方腊;直到饮了朝廷药酒,死

在旦夕,还表白:“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

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盖棺论定,宋江就是一个“忠

义之烈”(李贽《忠义水浒传序》)。自称为“书林”“儒流”的《水浒》作者,

以“忠义”为指导思想来塑造宋江,并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全仗忠义”、

“替天行道”的武装队伍。至于像叫嚷“招安招安,招甚鸟安”的李逵等,只是

作为“忠义”的映衬而存在罢了

七:宋江人物的性格特点

《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一次农民起义的作品。主人公宋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是怎样的呢?   宋江作为“志气轩昂,胸襟秀丽”的知识分子,仍然是地主阶级的一员。他的家庭“祖代务农”,庄里修建着“草厅”、“佛堂”和“地窖子”,拥有“大小庄客”,在宋家庄“守此田园”,过着剥削农民的寄生生活的。这种经济地位和家庭环境,使宋江“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成长史,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作者没有给宋江安排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生活道路,而是让他做了“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的郓城县押司。你看,城县“知县却和宋江最好”,“众公人都是和宋江好的”。这种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小官吏社会生活的实践,不仅培养了他精通吏道的才能,也使他形成了循规蹈矩的“法度”观念。对于杀人放火,犯上作乱的行为,他认为“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以,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一个忠于自己职守的能干押司吗?所以任何人处在宋江的那个时代和阶级地位,要想走上反抗的道路,就必须摆脱封建意识形态对他的种种束缚。确实,周围的一切,包括家庭和亲属,甚至连同自己在内,都在同他作对。像温情脉脉的“孝”更是很难一刀将它斩断。   宋江还未做郓城县押司的时候,已经以“仗义疏财,扶危济贫”而誉满天下。作者对他有如下一段描写:“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赔,并不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脱。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格。若常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这不是性格的具体刻画,但却是礼贤下士、仗义疏财、扶危济贫的义士气质的勾勒,一开始就给宋江的性格要素定下了鲜明的基调。那些受到宋江恩惠的人,从心底里感谢他;那些耳食者,则交口称赞他。这个“呼保义”和“及时雨”,在阶级压迫深重,到处是丑恶和不义的社会,就如一束明媚的春光,照进了受苦受难的心灵。   义释晁盖,是宋江的一个大胆果敢的行动。这就突破了义士气质的框框,使义士气质同反抗性开始结合起来,形成宋江性格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宋江哪里预见得到,他随意拨动的,正是一根生活的巨大琴弦。命运将他和反抗性开始结合在一起,只是他不能自觉罢了。   “杀惜”,是信守弟兄义气的结果,是宋江性格发展中的一个发光点。杀惜”使宋江与过去诀别,把他推上亡命生活的道路。但是,他还不可能一下子使他的性格净化到自觉反抗的高度。所以,宋江在逃亡离家前,向父亲和兄弟表达了若遇朝廷宽恩大赦,便可父子兄弟团聚的愿望。这就是说,他宁愿躲避官府的迫害,而不愿意反抗官府的迫害因此,宋江没有去投奔梁山泊这位义重情深的兄弟,而选择了投奔横海郡柴大官人、白虎山孔太公和清风寨花荣。逃亡途中,宋江结识了武松、孔明、孔亮、燕顺、王英、郑天寿……宋江同这些英雄好汉同呼吸,共命运,历尽辛苦,正从量的方面,积聚性格突破的条件。特别是大闹青州道的反抗行动,点燃了宋江性格中的反抗火焰。再加上朝廷征剿大军将要扫荡清风山的消息传来,何去何从的命运抉择,根本刻不容缓,无法犹豫,宋江断然决定带领花荣、燕顺、王英、郑天寿等大批人马去梁山泊入伙。不料突然接到石勇捎来的一封报告父亲死亡的家书,宋江顿时思想波澜陡起,还有对册封皇太子、朝廷大赦的幻想,使他又一次处于性格冲突的旋涡中,他决心要回家奔丧了。然而,在宋家庄等待他的,不是灵堂哭祭,而是牢狱、脊杖和刺配江州。而且赴江州道上,梁山泊弟兄们的亲切挽留,义......余下全文>>

八:宋江的人物形象?

有人对他褒奖有加:明朝的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1527-1602)说:“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见《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首,明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刻本)有人对他大肆指责:明末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1608-1661)认为“《水浒》独恶宋江。”(《读第五才子书法》),他还腰斩《水浒》,凡有文字改动之处,大多是针对宋江的人格,意在突出宋江的“虚伪奸诈”,“纯用术数去笼络人”,“使人观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读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还曾慨叹:“(宋江其人)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参半,又再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也有人保持中立,认为宋江优劣参半:当代文艺评论家李希凡 (1927- ) 认为:“宋江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值得我们批判的一面”,“宋江初期领导梁山泊革命运动是进步行为,值得赞扬;而他日后接受招安,归顺朝廷,却是对统治阶级的妥协和投降,是他最大的过错,应该给予严厉而深刻的批判。”(李希凡《略谈〈水浒〉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