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临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

两大育人工程强化大学生品行和技能培养 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理解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以前的人才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储备和技能的高低,而新世纪的人才则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不仅要有专业能力和过硬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突出的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正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

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是什么

一、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岗位能力分析

1.专业调研

专业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因此,开发一个专业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必须投入精力进行调查研究,这是一项慎重而又复杂的工作。根据学院工作的安排,我系在今年的暑期之初,就今年的暑期社会调研,制定了方案、计划和目标。我们方案就是要有一定的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单位纳入我们的调研对象,为此我们调研小组成员在暑假期间完成了对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中心(上海),无锡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无锡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无锡商会,无锡New Heaven 人力资源中心,无锡KEC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华创翻译有限责任公司,无锡翻译协会,无锡旅游培训中心,江苏中贸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行无锡分行进出口结算处,杭州工商业联合会,沙洲工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君乐大酒店,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包括教育同行,行业主管,学生就业单位,学生就业意向单位进行了实地走访,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业务规格等情况进行了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了解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岗位分布、各岗位能力和知识要求、各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等情况,为专业方向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在对调研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调研组讨论确定了外语系的今后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搭建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公共平台,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明确了方向性课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学院模块化教学相关文件的要求,修订或完善了课程模块化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并对产学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作了规划。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非常需要懂管理、会外语、有远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但也需要基层应用型人才。外语类高职学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商务企业业务员;商务企业业务员助理、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外资、涉外企业中各类业务助理、文秘人员和翻译;涉及海关、宾馆、商场、会务(会展)中心的工作(勤)人员;国际交流,涉外人才中介机构代理、旅游行业的管理或一线英语导游;其他外向型经济中有使用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的相关职位等。他们不但要熟悉业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可从事公司企业一线的问题分析、决策、预测等高一层次管理工作。

综合调查结果及与毕业生的交流情况发现:用人单位招聘商务人员第一岗位是外贸业务员和文员,主要从事公司的业务中的实务操作,等他们工作1~2年熟悉企业情况和业务知识的基础上,需要他们参与企业一线的分析和决策的管理活动。外资企业的商务人员需要熟悉国内商务制度和方针政策,熟练处理业务,并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因此不管是商务英语还是从事英语商务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拓展商务领域的课程,以适应社会的真正对商务语言类毕业生的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要求。

在明确专业方向设置的基础上,我们调研组成员统一认识,高职商务语言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不同于培养操作能力的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培养理论研究能力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应有自己的目标定位。根据调研结果及专家咨询意见,我们认为,商务英语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服务外包、商务,旅游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知识,又熟悉掌握商务、旅游、其他涉外服务等领域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具有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余下全文>>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

一、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企业需求上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2.确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要加强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如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学会学习等,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达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提升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做、用相统一。2009年以来,我院编写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汽车电器实训教程》、《汽车构造与拆装实训教程》、《机械制图》、《汽车维修综合基础》、《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教程》等多部实用教材,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毕业证书,又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具有先进技术的实训中心来加强。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重要保证,......余下全文>>

五:一生一策定位培养目标规划怎么写

基于当前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现状,分析了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的定位偏高、目标定位趋同以及表述模糊与笼统等问题,总结了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内涵,指出了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表述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建议。

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七: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一、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高职院校应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当地经济发展为契机,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和技能为主线,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岗位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求。对当地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了解市场需求变化和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进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剖析确认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针对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到企业需求上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

2.确定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必须确立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要加强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使毕业生具备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如价值取向、职业精神、职业信念、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学会学习等,岗位能力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根据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来确定。具体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有其内在的层级层次,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必须有对应的层级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便能根据这种“层级层次”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人才规格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使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教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达到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的有效对接,提升综合实训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课程建设思路,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和任务驱动教学,实现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转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根据本课程岗位需求确定学生该“用什么”、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使教、学、做、用相统一。2009年以来,我院编写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实训教程》、《汽车电器实训教程》、《汽车构造与拆装实训教程》、《机械制图》、《汽车维修综合基础》、《汽车电子与电气系统》、《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底盘电控技术实训教程》等多部实用教材,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毕业证书,又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具有先进技术的实训中心来加强。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是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标准有效对接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余下全文>>

八: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是什么

就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比方说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简单来说,就是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怎么教等等。

九:如何定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三者之关系

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人才培养是原点、根本和核心,没有人才培养,不能称其为大学。科学研究首先源于教与学过程中的求知、探索、解惑、授业之需要,这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科学研究的副产品是服务经济社会,经济社会也会对学校加以足够的回报,学校从而能更好地开展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最终完成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齐头并进,在学校内部只能有限程度的相对独立,不能人为制造割裂和对立。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狭隘和有害的。

首先,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既对人才培养构成严重危害,同时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因此,推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确立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并综合考虑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的教师业绩考核体系。一方面要彻底扭转以科研评价教师的片面做法,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质和量在教师业绩评估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观念,鼓励教师重点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把办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重视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成长,将教师的教学投入、师德、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等确定为教学评估考核的核心内容。

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工作,第一,要继承好聊城大学多年来重视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抓实常规教学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第二,要弘扬好聊城大学崇教、尚学的精神,发扬好教师热爱教学、奉献教学的传统;第三,要把借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做强教师教育、国防生教育特色,发挥好文理工艺多学科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优势等;第四、抓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把建立起的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拔尖人才与大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落到教学过程之中;第五,正视本科教学存在的主要挑战和问题,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质量在内涵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竞争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的本科教学有良好的传统和历史积淀,但仍存在影响发展的问题:如我们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总量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尚不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少数学生存在悠闲迟到、旷课现象,少数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问题等,这些都对“学在聊大”形成冲击,需要通过改革与加强管理加以克服。

十:中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有哪些新举措

明确人才培养类型,科学把握目标定位。学院认真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矛盾的突出表现,及时提出了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目的;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定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考试和实验实践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提出了为基础教育、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发展目标。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就业市场所需。学院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优势,在调整或整合部分专业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实用性较强、办学质量较好、社会需求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专业。建立了以文理学科为主体,教师教育学科为特色,应用学科为增长点的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学院办学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本科专业布局结构。同时,将探索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教师中的学科带头人、优秀人才和校友中创新创业成功人士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逐步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学院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共享山西师范大学图书、仪器、实验、学科专业、学术成果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特别是依托山西师范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现有的71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124人,占总人数的17%,具有高级职称的260人,占总人数的36.6%。其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8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并有20余人分别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学院在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完善对实践实训基地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探索建立人才合作新机制,将逐步聘请知名人士、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者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以及专题讲座授课或指导教师,着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2014年4月,学院曾举办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邀请成功人士回母校分场次在学生中间进行了交流活动。

逐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修订和完善了有关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系列规章制度及质量检测体系,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列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采取组织听课、经常检查、评教评学、综合考察、质量跟踪等方式方法进行质量检测、过程管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发后,学院及时讨论、反复酝酿,将围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等方面的内容认真研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