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改革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上海、浙江两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改革重点逐步明确。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应对?高中教育该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
其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高中教育要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从原先基于文理分科的“3选1”变为如今的“6选3”、“7选3”,既兼顾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顾及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高中教育理念的这种转变应当得到全方位体现,既要渗透到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之中,也要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整体教学安排之中,还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为了配合高考改革,目前上海市正在对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调整,重新设计高中各学科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内容及其相应课时,这意味着高中各学科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可能会减少,学习难度可能会适当降低,这也是顺应高考改革的一种现实要求。可以说,高中教育理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高考改革带动高中教育朝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其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势必要求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改革同步跟进。此次高考改革之所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遵循这样的改革思路,高中教育势必需要做好相应准备。
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尤其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毕竟有了很好的“选课”基础,学生的“选考”也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还是考试时间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力,而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对高中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高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主要依据考试分数,“高考无意识”问题始终困扰着高中毕业生。对于今天的高中课程改革而言,增加“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就显得非常必要。高中“生涯教育”应当基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但“生涯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专业或职业定向,也与当前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寓意并不相同。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如何将“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学生发展指导有机融合和渗透,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有所不同,同一科需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班级可供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势必成为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改革课题。应当看到,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对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师资等都提出......余下全文>>
二:为什么要实行新课改
(一)适应高中新课改的需要。
这次高考改革的直接原因是高中新课改,高中新课改以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为标志,2004年开始试点,到2009年全国已有10个省(区、市)进行试点。我省于2006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改试点,现已在全省全面实施,与这次改革相配套,需对现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高中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
① 强调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目标的统一,体现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全面性;
② 重视学生有差异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分设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行模块式、“走班制”教学和学分制管理;
③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和综合性。
实施高中新课改后,必然要求高考进行相应改革。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需要。
这是这次高中新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深层次背景。目前,我省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2008年,我省高考录取率为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初中升高中比率超过95%。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单一的选拔模式较难适应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样性需要;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普及化后,学生个体差异更大,所有的学生参加完全相同科目与内容的考试,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不利于学生在共同基础上实现有差异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
三:新课改规定的普通高中的学习领域有哪些?
高中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
●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学习领域的界定将有助于分辨科目之间教育价值的异同,有助于提炼出同一学习领域内所有科目对学生所具有的共同发展价值.学习领域的设置为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提供了可能.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在综合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在学习领域的背景下研制分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分科教学,防止陷入学科中心,拓展教师的专业领域,使教师在学习领域的视野内更好地理解各科课程标准,以跨学科的观点设计并进行分科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全面体现对高中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学生打好基础,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的学习领域将分别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背景下进行各学科的学习;同时该方案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如何适应2017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
1、高中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好相关教学及评价工作,为高校选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行,观念的转变是首要前提。对于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转变那种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就无法推动的错误观念。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自觉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实施方案组织教学工作。摒弃那种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就不教或不认真教的思想。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只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毕竟并非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来都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相当一部分人将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落实各学科课程目标。
3、 有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中学不想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而是受现实所迫,很难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这里所说的现实,实际上是指那种只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当前,个别地方领导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看重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在本地区的录取人数,甚至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地区、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受这种价值导向的影响,学校便出现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围绕高考,教师的课堂教学针对高考,学生的学习、训练为了高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地方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应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而是应以素质教育为准绳,检查、监督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唯有如此,才可以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4、 此外,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尤其要运用好成长记录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新型的评价方法。当前大家关心的问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录取中如何使用。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如果高校录取没有实质性地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将不重视甚至应付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为何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高校选才的需要,而是为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的介绍
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2008年4月,浙江省为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更好地选拔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制定了一套从2009年开始实行的浙江省新课改高考方案。该方案包括总体工作要求,选拔模式,考试科目与内容,综合素质评价,各考试科目的分值、考试时间与日期,命题,报名、填报志愿与录取工作等七项内容。
六: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理念主要内容有哪些
对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的理性思考摘 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在充满勇气和热情投身于新课改洪流的同时,也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关键词:课改 理性 观念 思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的洪流、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学生们成长,这样,实行新课改是显得非常必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们辽宁省和一些区市实施。这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我们对这场改革充满了期待,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新课改作为新事物,它的成长仍需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对新课改的实践,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一、课改在教材观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2、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4、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次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二、对新课改实施的一些理性思考。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生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使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我们要更新如“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使命力,但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2、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