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子春秋》是一部怎样的著作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 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向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
《晏子春秋》
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古以来颇多争论。有人认为此书是晏婴本人所撰。如《隋书·经籍志》就说:“《晏子春秋》七卷,齐大夫晏婴撰。”也有人认为是墨家后学所为。唐代柳宗元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又有人怀疑是六朝后人伪造。清人管同说:“吾谓汉人所言《晏子春秋》不传久矣,世所有者,后人伪为者耳……其文浅薄过甚,其诸六朝后人为之者欤?”(《因寄轩文集》)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今人大多不敢苟同。现在,一般的看法是,此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作者可能不止一人,而可能出自众手。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
二:孔子赞宴婴的一句话的出处
----------------------------------------------------------------出处:
晏子春秋集释;
----------------------------------------------------------------原文:
仲尼称晏子行补三君而不有果君子也第二十七
仲尼曰:「灵公污,晏子事之以整齐;庄公壮,晏子事之以宣武;景公奢,晏子事之以恭俭:君子也!相三君而善不通下,晏子细人也。」
晏子闻之,见仲尼曰:「婴闻君子有讥於婴,是以来见。如婴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婴之宗族待婴而祀其先人者数百家,与齐国之闲士待婴而举火者数百家,臣为此仕者也。如臣者,岂能以道食人者哉!」晏子出,仲尼送之以宾客之礼,再拜其辱。反,命门弟子曰:「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解释:
救民百姓而不夸——意指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喜好浮夸。“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
行补三君而不有——意指晏子先后经历三个君主辅助朝政,没有过失。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显示出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
晏子果君子也——发出赞叹,晏子果然真是一个仁人君子啊。
三:晏子春秋的故事
1、 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2、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
3、齐景公时,连绵之雨下了十七天。景公日夜不断地饮酒作乐。晏子请求向人民放粮救灾,请求了多次,不被许可。景公命柏遽巡视国内,招来善于歌唱的人。晏子听说了这件事,不高兴了,于是就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村民,在路上摆上装粟米的容器,徒步来见景公说:“连天大雨下了十七天了。毁坏屋室几十处,饥饿的村民有好几家,百姓中老年体弱的,挨冷受冻甚至连短褐衣服都穿不上,饥饿连糟糠都吃,处境艰难无路可走,四处找寻,求告无门。可是您不加体恤,日夜饮酒.在国内不停地作乐。你的马吃的却是府库里的粟米,你的狗被过分地宠养,处在三室的姬妾都给准备好充足的肉食。狗、马、室中妾,对这些不已经是很优厚的吗?对于村民百姓,不也是很刻薄吗?在家乡处于困境而无处求告,就会对国君不满意;饥饿而无法求助,就会不喜欢君主。晏婴我同百官,使人民饥饿穷困而无处申告,使主上沉湎于享乐却不对人民体恤,这是我的最大的罪过啊。”行了两次跪拜礼后,请求离开,于是弃职出走。
景公跟着他,在途中兼程却没追赶上。令车驾追到晏子家中,也没赶上他。发现他家的粟米都给村民分光了,装来的容器都摆在道路上。景公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赶上了他、于是下车,对晏子说:“我有罪,您背弃我不管,我就不说自己,你不想顾及国家百姓吗?希望您留下来保全我。我请求恭敬地拿齐国的粟米财物交给百姓,拿多拿少做吩咐。”说完就在路上向晏子陈迁拜求。晏子于是返回来,命令巡视查访百姓家,家中有一布一线而没有粮食吃的,让他们有一个月的粮食;家中连一布一线的储备都没有的,让他们有一年的食粮;没有被分到财物的村民就给他提供柴薪,使之足够来渡过连雨的难关。让柏遽巡查村民家,发现屋室不能抵挡风雨.就给金。巡视找寻缺财少用的村民,三日内结束。三天以后.如果没查到位,就是巡查官员的罪过。
景公走出屋舍.减少酒肉的供应。三日后,官吏巡访后向上汇报:贫困的村民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粟米九十七万钟(钟,古代表容积的计量单位〕,柴薪用了有一万三千辆车;毁坏房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景公从这以后在宫室内节省饮食,不吹奏琴瑟,敲钟击鼓作乐。晏子请景公把身边那些凭歌舞来使国君欢娱的人离开宫室。
四:《晏子使楚》出自哪本书?是谁写的?
可与《左传》,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铁剑铜琴楼藏本等。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谥平、景公三朝、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
70年代之间,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字仲,字仲,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晏婴(约公元前575-公元前500年),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谦恭下士著称、庄公。为春秋时期齐国正卿、《国语》,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杂上下)不完全真实:“救民百姓而不夸。历仕灵、外交家,习惯上多称平仲、幽默和风趣,屡谏齐王、向上下。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庄,执政五十余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计215章、谦恭下士著称于时,细心阅读,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庄公,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注意政治改革,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在秦始皇看来当然是离经叛道之作 晏子使楚 出自《晏子春秋》
作者,其貌不扬,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
晏婴头脑机灵。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历任齐灵公、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
《晏子春秋》共8卷?—前500年)、思想家、趣闻,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所以,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又坚持原则性。此书因不是秦人所作,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将其比为管仲,能言善辩,晏子果君子也。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关心民事,反对祈福禳灾等迷信,谥平,行补三君而不有、简捷,出使不受辱,所以也在禁毁之列。以生活节俭。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深入其中。以节俭力行。但是。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就会有不少收获,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又称晏子,辅政长达40余年,又称晏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内辅国政,外篇2卷。这部书的语言明快、景三朝,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习惯上多称平仲。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思想家,夷维人(今山东高密)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
晏婴(。孔丘曾赞曰、外交家。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晏婴病逝。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晏婴(约公元前575-公元前500年)
五:孙子兵法与儒家思想哪些思想类似
摘 要:孔子和孙武同为春秋时期人,都经历过频繁的战争,所以他们对军事问题有许多相同的思想。孔子和孙子有相同的“慎战”思想,孔子的“教民以战”与孙子的“兵卒孰练?”都强调了练兵的重要;孙子的为将之“仁”比孔子的“仁者爱人”更深刻,更具实际意义;孔子的“文武相备”思想与孙子“伐谋、伐交’战略是相通的;孔子的“好谋而成”与孙子的“谋攻”思想一脉相承。孟子是晚于孔子和孙武百年的战国人物,他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对孙子“道、天、地、将、法”重要性的比较,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孔孟与孙武相同的军事思想,对我们认识一系列现实的军事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慎战;教民以战;仁;文武相备;好谋而成;地利不如人和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很少谈兵,但是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且与孙武的军事思想相同。
一、孔子与孙武相同的“慎战”思想
孔子以文闻名于当世,留名于后世,是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孔子还是位军事家,因为他自己对军事问题有时有所回避,又为其文名所掩,所以孔子的军事思想没有受到后人应有的注意。
说起孔子的军事思想,一般人可能会感到惊奇和不解。因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有这样的记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1]1这话恐怕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夫子有言:“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1]13这对我们认识孔子也同样适用。研究孔子,我们不仅要读《论语》、《孔子家语》,更要读《春秋》、《左传》和《史记》,不但要听其言,还要查其行。孔子好礼,教弟子演戏礼仪,“俎豆之事尝闻之矣”是实话,但“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与史实不符。
公元前498年,担任鲁国执政卿季氏家宰的子路在孔子的授意和支持下,准备拆除费、郈、成三家的都城,除掉鲁国内的分裂势力。季孙氏要拆除费城时,公山不狃、叔孙辄率领费人袭击鲁国都城。鲁定公率领仲孙何志、叔孙州仇,季孙斯进入季氏宫中,登到季孙宿的台上,费城人攻打他们“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左传·定公十二年》)[2]在危机时刻,孔子果断的指挥了这场平叛战争,下令他的弟子攻伐费人,很快把叛军击败。
孔子不但自己懂军事,会打仗,还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将帅之才,冉有、子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楚国令尹子西在与楚昭王的谈话中曾问:“‘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王曰:‘无有。’”(《史记·孔子世家》)[3]1556
在实际执掌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家为将的孔子弟子冉有“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3]1557孔子懂军事这事,即使当时鲁国的执政卿季康子都不太清楚,还以为冉求天生就懂军事。
战争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国家的大事,所以自古明君良将,对战争无不慎之又慎。孔子对战争同样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子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第七》)[1]5一般情况下,孔子会免谈战争。在社会活动中,不是万不得已,孔子不参与,不支持进行战争。他说自己“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是他避免参与那些他认为不应该进行的战争的遁词。
公元前484年冬天,卫世叔疾从卫国逃亡到宋国。叔疾的岳父孔文子因其家庭问题要发兵攻打叔疾。曾就这件事去听取住在卫国的孔子的意见。“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2]1779孔子对孔文子说不懂军事,是对 他......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