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保障体系

一:在工程中为了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程施工实行什么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主要要素控制

1、物资采购

(1)做好市场调查,选择生产管理好,质量可靠的厂家作为供应商。

(2)对供应商产品按规定进行取样分析试验,随时掌握生产状况,确保供应稳定合格产品,否则重新认定供应商。

2、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

(1)用于工程上的原材料及主要辅助材料检验和试验合格后,存放于指定地点,悬挂标牌进行标识,并做好记录,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立即退出施工现场。

(2)定期对检验、测量、试验和其它施工设备进行校正鉴定,并对上述设备贴标鉴标识,并作好记录。

(3)对因工程急需要未进行进场检测的、但监理人已批准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标识,并详细记录其使用部位和使用过程。

(4)工程施工中每道工序,以及各分项、分部工程及单元工程的施工进程用质量检查证和质量记录记载清楚。

(5)所有进场材料、设备建立台帐,记录进场日期、使用部位、材料来源、数量、设备性能、设备型号等事项全部记录清楚。

3、施工过程控制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各项目队负责人为组员的创优领导小组,主持和组织项目创优活动,落实各单项工程施工工序,以及岗位责任制。

(2)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抓好全过程施工质量控制,开工前即组织有关管理人员熟悉设计标准和相关施工规范,作好技术交底工作,其次抓好测量复核和试验检验。并加强各工序质量检验与控制,确保工程一次合格,一次成优。

(3)认真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把各项制度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去,工程质量与经济分配挂钩,质量不合格不计量,出现事故,追究责任,违章者按相应文件处罚。

(4)组织技术培训及技术攻关,解决质量管理中难点,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解决施工技术难点保证工程创优。

4、不合格品控制

(1)对于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工程进行有效控制,不合格材料不投入使用,不合格工序不进入下一道工序。

(2)施工中发现质量问题,坚决按“三不放过”原则处理。

5、纠正和预防措施

(1)及时处理发包人及监理人对质量方面的意见和工程质量不合格报告。调查与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并记录调查结果。由质检部确定施工过程中不合格原因所需的纠正措施,经总工程师审核后,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并随时跟踪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持续执行。

(2)预防措施的关键是收集和分析各种质量信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分析和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项目经理部要高度重视发包人及监理人对质量方面的意见,定期检查质量记录、试验成果,对潜在的不合格进行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跟踪检查,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对采取的措施,项目经理部按规定时间实行检查与评审,以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6、质量记录

(1)各工区建立质量记录应包括与产品质量形成的所有关记录:施工检验、试验、质量评定、技术管理、施工日志、测试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与质量体系运行过程有关的记录如:质量过程及内部审核、改进结果、不合格及返工纠正记录、设备、人员鉴定及培训、内部质量审核及统计技术应用、服务回访记录等。

(2)质量记录按规定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质量记录严格按施工合同要求建立,并指定专人进行填写和填报。

(4)质量记录由技术部门归档管理,项目经理部每月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1.5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质量责任制,经理部、施工区设专职质量员,班组设兼职质量员,明确各级责任。执行质量班组初检、作业队复检、项目部终检的三检制度、分项工程质量评定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各车间施工班组岗位责任制、质量工资兑现制度等。在项目质量管理中认真贯彻实施。

(1)本着“谁施工谁负责质量”的原则,施工质量以项目经理......余下全文>>

二: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指的是什么资料

公司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能力满足甲方要求,通过ISO体系认证,能够不断改进质量体系,提升质量保证能力。拥有必要的检测设施,加强进货检验,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要求。对人、机、料、法、环、测作为重点加以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措施是指:

1、建立了质量信息传递系统,保证质量信息快速传递到相应部门,对质量问题及时处理。

2、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质量工作会议,研究产品质量状况,寻找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三: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有那几个?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四:如何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质量控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坚持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坚持全面控制。

(一)制定质量目标,设置质量控制点。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必须制定质量目标,根据质量目标而事先确定一些重点控制对象、关键环节或薄弱部位。

(二)加强工序及工序间交接管理。施工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工序组成,而每道工序都是五大因素,即人、设备、材料、方案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对上述五要素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落实到每一道工序的质量管理之上,

(三)强化对人的管理。作为保证施工质量的人,是直接参与施工过程的管理者和操作者,一方面要确保其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失误。首先,必须以态度、管理能力、技术、施工经验为次序精选合适人员;其次,以个人专长、生理及心理特点为依据对人员做出合理的组织安排,实施人性化管理,改善工作及生活条件,以确保工作人员处于最佳状态;最后,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健全和完善责任人签字制度、责任文件存档制度以及追究当事人责任等问责制度。

(四)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建筑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这是施工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优劣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材料的质量控制,首先要抓好源头控制,这一方面需要精选采购人员,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质量鉴定能力的人员负责各种材料的采购;另一方面要掌握各个厂家生产材料的详细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其次,材料进场时,要加强检查验收,对出厂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以及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核对验收,并且要对材料做二次鉴定,鉴定不合格不能在施工中使用。

(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控制。设备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延伸,是现代工程建设必要的物质保障。而机械设备的寿命、生产效率,一方面当然取决于设备本身的质量及性能的优劣,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设备的使用情况。因此,机械管理首先要根据工艺特点及技术要求,选择质量达标的施工设备;

(六)推行样板管理。建筑工程样板在施工中能起到指导作用,它能体现设计要求,达到指定的质量等级,把抽象的设计要求和繁复的质量标准、规范、规程等具体化和实物化,供施工人员参照。因此,推行样板管理是保证和促进工程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力措施,是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样板间的施工可达到更好地控制施工质量、工期、材料定购和各专业的协调,并及早发现存在问题和进行防治。

(七)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对违章操作,不按设计、施工规范或质量标准要求的施工要及时纠正;工序交接以及隐蔽工程必须经过严格检查后方可继续;对重要部分或薄弱环节要进行技术交底,并经常进行预检和复核;对成品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等等。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必须就地解决,严重的问题还需立刻停止施工,进行核查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

五:投标文件中如何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说明

质量体系是一切为满足客户需求制定的质量目标,围绕着质量目标建立的一个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并经过第三方的认证,这个质量保证体系是有标准的,不需要很复杂的说明,只要说明已经围绕着客户要求制订了质量盯标,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并经过了第三方认证就可以了。

六: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基本制度

建立原因: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筑工程管理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逐步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监理制等基本制度,并积极探索工程担保制度和工程保险制度。由于市场环境因素,工程担保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工程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保证金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制度。建设工程各类保证金制度的施行,使得工程承包合同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增加了违约成本,促使有关各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履行各自的义务。保证金还可对潜在的参与者进行优胜劣汰,成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作用:对推动工程质量建设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施工合同的顺利履行,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有利于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净化建筑市场,使失信者付出经济代价

七:如何理解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把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职能组织起来,对人才培养活动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的、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具体落实到高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教学目标体系、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师资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完善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要保障这些子系统的有效和谐发展。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体现于对教学过程和质量的评价。在精英教育模式下,这种方法对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终身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潮流的到来,目前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过于狭窄。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样化、综合化,但目前的高校教学目标却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的范围内,忽视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教学是培养人才的直接手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确立多元化的目标,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目标,以适应变化和发展的社会。此外,目前的很多高校在办学目标上没有明确定位,盲目跟从,实行一刀切,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相混淆,这都不利于保障教学质量。其二,教学质量评价过于主观化。目前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忽视客观的评价指标。

在评价过程中主观人为成分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公平化,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通常是高校的行政人员,这就忽视了学生和专家的作用,导致很多教师例行检查与平时上课时状态的不一致,这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教学过程监控的不平衡。目前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课外实践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较为松懈;对学生课内的专业知识考核比较重视,而忽视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其四,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从“大教学,小课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指高校各种形式的课程。从当今国内高校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安排、选修课列表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课程主要是集中于对学生专业课的训练、学业成绩的培养等显性课程中,而忽视了隐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仅仅注重课程的分科性、专业性、文理分科等,没有利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五,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校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然而很多高校教师凭借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只忙行政,忽视教学,或者终日碌碌无为却依然享受学校的高待遇。此外,还有很多高校为了节省开支,实行教师一岗多职,大班授课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只有采用严格的赏罚升迁制度,不断引进新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二、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保障体系时应遵循体系内部自身发展的趋势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完成。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是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科学管理的过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动态性等特点,解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这些基本的要求和以下的几项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指高校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时,应系统全面考察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个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保障体系能包括对影响教学质量各要素、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的保障成分,并确保这些要素形成有机整体。贯彻系统性原则,主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一个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