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成员结构是什么? 30分
家庭结构是指构成家庭单位的成员及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特征。家庭成员特征包括家庭成员的数目,性别及年龄。家庭成员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互动又称为家庭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家庭关系。
在家庭中,成年人的角色(父母、祖父母等)占主导地位,而每位成年人的角色行为及作用是不同的。成年人的家庭角色有以下几方面:
1,帮助孩子社会化 帮助孩子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对孩子的社会、心理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照顾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在生理和情绪上给予孩子良好的照顾。
3,提供者角色 为家庭成员提供所需的生活物质或服务,或通过物质交换和为他人服务获取家庭成员所需的生活物质,包括衣、食、住、行等。
4,家庭管家 为家庭准备和保管生活物质,为家庭成员服务,并为家庭成员创造舒适和娱乐的家庭环境。
5,家族关系的维系者 保持与家族亲戚的接触与交往,满足家庭成员情感和精神需要,在家庭出现危难时,请求家族亲戚支持和帮助。
6,性角色 需要两个性伙伴(夫妻)的共同参与,维持两性关系的和谐与快乐。
7,治疗角色 在家庭成员患病或遇到困难时,为其提供物质、经济或情感支持,帮助家庭成员战胜病魔和解决困难,同时处理家庭内部难题。
8,娱乐角色 为家庭成员提供娱乐、休闲。放松及个人发展的机会及场所
二:中国家庭何时有电脑的?
电脑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 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 (2) 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 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三:中国离婚率现状2014
昨天,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281.5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8.5万对。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2004年,我国的粗离婚率仅为1.28‰,2010年突破2‰。到2013年,已经高达2.6‰。(京华时报)
从过去的谈离婚色变,到70后纠结于离或不离,再到如今80后的“离婚没啥大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正在发生改变。今天,你离了吗?上世纪末曾经流行这样一句“戏侃”,但时至今日,大家已不再觉得幽默,因为,“狼”真的来了。据不完全统计,从年龄结构看,目前全国22-35岁人群已经成为离婚主力军,也就是说,70后、80后成为离婚高发人群。中山大学在上海、广州进行的一项小样本调查显示,70后、80后的已婚人士中,离婚人数达到或者接近一半。
一、70后、80后的离婚率为什么高?
有媒体分析认为,70后离婚的最大杀手是经济原因。认为70后往往没有“富爸爸”,但也有很多人白手起家,赢得大量财富。也正是因为这样,让大家对“枕边人”有更多期望:你也是搞IT的,为什么不能学学马化腾?为什么同学买了豪宅宝马,我却只能跟着你租房搭公交?这种比出来的期待和失望,往往酿成分手的结局。除了经济原因,导致70后离婚的杀手依次还有:第二位,婚外恋;第三位,长年分居;第四位,女比男强;第五位,家庭矛盾;第六位,性生活不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女比男强”现象在70后和80后的婚姻中都很普遍,这种颠覆“男主外女主内”的经济关系,让男女都比较容易产生困惑。一方面,丈夫继承了传统观念,认为家务事就应该是妻子来做,而另一方面,丈夫在客观上却不是家里的“顶梁柱”,女人难免会产生“凭什么我养家还要我做家务”的埋怨。
相比70后,80后的离婚比例更高,为什么80后离婚率这么高?不少社会学家都认为,80后离婚的最大“杀手”——父母插手多,是主要原因。8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比较依赖,这直接造成了他们婚姻中:一是由于可以从父母处得到大量的亲情,80后对小家庭的感情没那么依恋,即使离婚也不太“伤”。二是被父母“宠坏了”,80后从小到大都习惯于父母的奉献型的爱,在自己的婚姻中,也常常认为“对方要以我为中心,为我做奉献”,都想索取而不愿奉献,导致家庭矛盾升级,甚至以离婚收场。
据统计,有相当部分家庭夫妻劳燕分飞的原因来自丈母娘的横加干涉。有一些丈母娘对女儿嫁人的期望值很高,把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全部押在女儿嫁人上,进而对女婿的准入设立了很高的门槛。有的是嫌没有辉煌的事业,有的是嫌家境门不当户不对,有的是嫌女婿无法满足女儿或者说是自己的物质需要,因此,恋爱时会反对,结婚后仍然反对,如果有的女婿感到丈母娘严重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厌倦了丈母娘的冷嘲热讽和白眼相加,自然会造成离婚收场。
二、高房价与高离婚率有多大关系?
说到丈母娘,就不得不谈到房价了。本来婚礼与房子是“情投意合”的一对,有“白头偕老”的夙愿。无奈,房价横插一杠,以“莫须有”的理由和借口,硬是把两者拆散,甚至弄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房价高低决定离婚率,虽然两者之间未必有直接或必然联系。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我们处在一个被房价绑架的时代,房价这只巨大章鱼的触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早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而房价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决定了大多数国人的幸福。
早在两年前就有一位南京网友发帖说:“这几年,偶尔会有人抛出房价越高,离婚率越高的言论,最近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他......余下全文>>
四:家用电脑什么时候开始普及
截至1997年10月,我国2.45%的城市家庭拥有计算机,总量为153.1万台。而同期美国家用电脑普及率已达到55%。中国要达到55%的普及率,按年增长40%将需要9年多,按每年翻番也需半。另据CNNIC于1998年底统计,我国上网用户数已达210万浮但这只相当于美国一个中型ISP的用户数。
五: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民”的概念是?
无权,没钱,经常受黑白两道欺负,在理论上又高高在上的一群盯,这类人在经济上掌握总体财富的80%,数量上占总体人口的20%左右
六: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①「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②「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开发①「曾毅、李伟、梁志武:《中国家庭结构的现状、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曾毅、梁志武:《中国80年代以来各类核心家庭户的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3期。普"长表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本文将通过开发"五普"长表1%抽样数据库(以下简称"长表数据"),力求对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状况有所把握。
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一)核心家庭。指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可进一步分为:1.夫妇核心家庭,指只有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若从与户主关系的角度表述,指户主与其配偶组成的家庭。2.一般核心家庭,或称标准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和其子女组成的家庭,或称户主与配偶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另外一种关系形式也属标准核心家庭,即未婚子女为户主,与其父母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因为它是核心家庭的完整形式,亦为最普遍的核心家庭。3.缺损核心家庭,或称单亲家庭,指夫妇一方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或称户主与子女组成的家庭。同样,未婚户主与父母一方组......余下全文>>
七: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轨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方面?(政治哇)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王跃生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关键词:"五普"长表数据;家庭结构;夫妇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隔代直系家庭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评论和建设性意见。伴随着中国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中国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动,不同类型家庭成员的生存条件和关系方式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只有跟上和适应这种变化,才能通过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基本需求,从而使家庭真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本文即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对第三、四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揭示当代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家庭结构的状态、特征和趋向。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①「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②「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开发①「曾毅、李伟、梁志武:《中国家庭结构的现状、区域差异及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曾毅、梁志武:《中国80年代以来各类核心家庭户的变动趋势》,《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3期。普"长表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本文将通过开发"五普"长表1%抽样数据库(以下简称"长表数据"),力求对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基本状况有所把握。
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一)核心家......余下全文>>
八:你如何看待当今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婚姻状况
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
家庭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大小。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
(1)初婚年龄。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其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也就是说,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2)结婚费用。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1997年初,零点调查公司在北京、上海、武汉和广州4城市所做的一项有关结婚费用的调查,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两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预计整个9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80年代的5.5倍。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
3.离婚率持续升高
近年来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离婚率不断上升,至1997年,我国的粗离婚率已是1982年的2.3倍,离结率已是1982年的2.6倍。
4.再婚人数增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据民政部门统计,1985年全国只有50万人登记再婚,1990年增至78.8万,1997年则达92.2万。
据199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资料推算,全国有近1800万再婚人口,其中47.66%是50岁以上人口;45.72%是30-49岁人口;29岁以下人口只占6.62%。
5.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
中国的跨国婚姻,有其独有的特点:(1)发展速度快。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跨国婚姻的登记数几乎是逐年上升。1982年,中国跨国婚姻登记数为14193对;1997年已达50773对。(2)地域分布广。中国的跨国婚姻涉及到53个国家和地区。前些年以美、加拿大、澳大利亚居多,近年以东亚居多,东亚中又以日本居多。(3)华侨多。在跨国婚姻中,华侨、外籍华人一直占很大比重,通常有70%之多。(4)外嫁的多。中国的跨国婚姻90%都是中国女性外嫁到他国。(5)文化层次不高。总体上,在我国登记的跨国婚姻,文化偏低。与日方联姻的,多数双方文化程度都不高;相比之下,与欧美成婚的文化层次相对高一些,有博士、经理、总裁等。
中国的跨国婚姻存在着不少问题:(1)婚姻的基础不是为了爱情。
(2)出现一批年龄过于悬殊的“祖孙婚”。(3)出现一批相识时间极短的“闪电式”婚姻。(4)外国男性骗婚现象严重。(5)跨国婚姻的离婚率高。近年其离婚增长速度甚至高于结婚增长速度。1990年到1995年其结婚对数增长2.4倍,而其离婚对数则增长2.8倍。
1990年离婚与结婚之比为20%,1995年则为26%。
6.婚姻家庭观念多有变化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