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育的本质?如何看待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信息传递。教育的基础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提高动物生存几率。教育的高级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提高动物(主要是人类)生活品质。教育和学习是一个东西的两个表达。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受到社会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影响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的有力驱动,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已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高等教育将发展成为普及型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美国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于1972年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4~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左右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入学率在3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这种划分办法可以知道,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19%)已进入“大众型”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
2.高等教育已演变为终生教育。世界经合组织(OECD)干事长Jean Claude Paye曾指出:“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对人们的良好教育……OECD各成员国的教育部长一致相信,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终生教育进行过研究,他们提出终身教育基于四个基本原则:“学会认知”,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因此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做事”,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共处”,绩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学生结构层次、入学方式、学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意味着每个学校都要寻求自己适合的定位,并在制度、资源分配、学校组织、师资、课程、招生等方面形成内部一致的配合。
4.高等教育单位将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的自主主要表现为学术自主,即大学在专业设置、研究领域选择等方面,将有更大的自主权;经济自主,即大学将在市场的机能下调整发展方向,与社会取得更密切的良性互动,并独立担负起经济责任。
5.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有着多重含义,包括大学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收到必要的学术养分,而学术成果的输出范围也逐步扩大;大学教育活动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邀请外国教师讲授一部分课程,或是直接进行教育输出;同时国际化也意味着大学在培育更适应国际化环境的人才和招收国外学生这两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80年代中期以来,在欧盟的有力协调和推动下,欧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迅速推进,在诸多方面领导世界潮流。欧盟自1987年开始实施“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以来,已有20万学生,1.5万名教师参与了交流。1500多所高校参与了250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相配套的还有加强外语教学,促进高校与企业界合作,同拉美高校合作的行动计划。
6.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机构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关系。有人把这种特征称为高等教育社区化,意即大学要与地方政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枢纽,以满足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同时大学也要与产业界间将建立理想互动关系,以增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7.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委员会90年代初提出的教育改革政策重点在将知识导向转化成能力导向的观点,其中选定了八项能力,称之为关键能力,分别是:①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 ②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③规划与组织工作的能力;④团队合作的能力;⑤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⑥解决问题的能力;⑦应用科技的能力;⑧......余下全文>>
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人--社会--历史
所以说教育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让人更好的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
社会的发展铸就人类历史的发展
所以,教育的实质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以人为本和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教育思想理念,与简单追求低成本和效益最大化的企业竞争和产品筛选原理,以及庸俗进化论有本质区别。教育的本质内涵是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一切为了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安康、富有和幸福,这也是教育的宗旨。
学生和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不能简单套用市场原理和企业竞争原理。澳大利亚净空法师提出,人类社会有很多事物就像脸上的眼睛、鼻子、嘴和耳朵,是不能排序的,排了要出现问题,如美国第一,英国第二,日本第三,白人第一,黄种人第二,黑人第三。人类也不是鱼类,通过投放一条吃鱼的鱼而被激活。饿到极点的人群发现了一块肉,于是有可能和谐地分享,体弱者多得;也有可能经过一番争斗,体强者一人独吞,或为奖赏一小块肉鞭打弱者拼争,引起了内乱和骚动。不仅没有激活,反而招来了内乱。庸俗进化论和简单套用市场竞争原理,在日益追求完美和谐的文明社会是不相容的。教育是满足人类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和追求的过程,对教育的管理和服务也是同样一个过程。
教育管理也如此。无视诚信、和谐、合作精神和氛围,通过简单套用监视、鉴别、筛选、排序、淘汰等企业竞争原理,在短时间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从长远看,却践踏和破坏人的基本权益、尊严和精神追求,严重挫伤和侮辱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甚至导致不可逆的生灵摧毁,更不可能调动群体智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际比较,亚洲国家比较欧美各国更加重视带有行政管制色彩的“硬件”建设;而欧美国家中美国和法国比较德国、英国等国更加注重人的创意、选择和主观能动性的“软件”建设。如法国将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到中学教师水准,实行大学入学资格考试,美国实行弱势学生择校制度,奖励优秀教师等。而德国、日本等单一文化和民族的国家也在逐步实行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性化选择。诸如美国、中国、法国、印度等文化多样性和多民族国家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用这种“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并不是不需要,诸如教师资格证书制、学生计算机管理、学校评估等,但是教师进修、奖励教师、学生小班辅导、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自主办学、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公民教育和社区服务、改善教师福利待遇、教育行政权力下放、终身教育、教育和就业等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则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而摧残人性的末位淘汰制、优胜劣汰的庸俗进化论、轻易开除或处罚学生、盲目提高学费,教育歧视、一切向钱看,这种拙劣行径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批判。
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从打动教职员工内心深处开始,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并持之以恒,而不是以一时或功利为目的,这样的软科学需要更高、更深、更广,更人性化的创意、思维和制度研究和建设,需要更加高超、艰难、宽宏的智慧、选择和胸怀,以及雄才大略和更高的政策水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政治口号转变为身边的制度和故事,还需要全社会的认真反思、辛勤努力和实践。
四:大学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
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在中国古代,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在一定意义上,“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孔子的弟子,曾参所著的《大学》中,把大学之道列为三个方面,即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并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这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其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可见,大学的本质,从高校角度就是传播知识,从学生角度就是获得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才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而后把知识运用到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国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恐怕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中国与外国的高等教育有何差别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知识的成果。回味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自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自主思考。人文发挥学生独立或群体思维创造力——让学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师提问,学生最好正确回答,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被动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谐的沟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想象模糊的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三、中西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的区别: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同样的读小学,如果一位中国小学生一下课就跑出教室玩,中国的老师就会把他的家长找来说这个学生不爱学习有问题,而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下课了不知道出去玩那么老师也会把家长找来说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问题。美国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过程中发现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导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国呢?这也正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讨论很......余下全文>>
六: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什么意思?
我们通常所讲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只是借用了形式逻辑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绩征来说明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和路径,“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在内容上并不具有逻辑关系。“内涵发展”是对学校教育内涵的探讨,而“内涵式发展”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对学校教育发展内容和发展路径的探讨。从内容看,“内涵发展”和“内涵式发展”在逻辑特征上有共同的指向,而“外延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则没有任何联系。
七: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一、学习是个体生存的必要手段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种群延续,首先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但这种先天本能只能适应相对固定或变化较小而缓慢的外界环境。 动物和人为了生存下去,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这种后天习得行为经验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显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只小羊羔通过不断地向羊妈妈学习,知道了哪里可以寻找到丰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样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学习,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也就无法生存下去。 然而,学习对个体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很大。越高等的动物,生活的方式越复杂,本能行为的作用也越小,学习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动物中,习得的行为很少,获得的速度也很慢,学习对其生活可以说不起什么作用。例如原生动物刚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动作就已出现了,后天所需要的反应也已大都具备。它们学习的能力很低,保持经验的时间也很短,因而学习的结果对它们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动物,生活方式极为复杂,固定不变的本能行为最少。人类行为的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在人类个体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类婴儿与初生的动物相比,相对来说,独立能力低,天生的适应能力也低。可以说,离开父母的养育,婴儿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类却有动物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可以迅速而广泛地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如,种植谷物,获取粮食,靠的是学习;战胜毒蛇猛兽等天敌,对付可怕的瘟疫,以免于被消灭,靠的也是学习。总起来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如狮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学习。国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学习就灭亡”。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著名的研究报告,题为《学会生存》,就把学习同生存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学习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学习可以促进人的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会逐渐成熟。但成熟并不是完全脱离环境和学习影响的纯自然过程。学习对成熟的影响作用,首先得到了动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动物,尤其是初生动物的环境丰富程度,可以影响动物感官的发育和成熟,也会影响大脑的重量、结构和化学成分,从而影响智慧的发展。 克雷奇(D.Krech,1966)将幼鼠分成三组:对第一组给予丰富刺激,使它们的反应越来越复杂;让第二组在笼中过着通常的生活;第三组与环境刺激完全隔离。80天之后对三组幼鼠进行解剖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大脑皮层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组最优,第三组最差;在与神经冲动的传递密切相关的乙酰胆碱酯酶方面,三个组也呈现重大差异,第一组含量最丰富,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含量最少。 罗森茨韦格(M.R.Rosenzweig,1972)也发现,接受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和适当学习训练的一组幼鼠与另一组在环境单调贫乏而又缺乏学习训练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脑皮层的重量与厚度增加,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增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更丰富且活动提高,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关于人类学习对成熟的促进影响,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1969)认为,必须通过技能的练习来促进儿童的成熟。他还说:“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怀特关于对初生婴儿眼手协调的动作训练的实验研究说明了学习和训练对成熟的促进作用。怀特发现,经过训练的婴儿,......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