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蟋蟀》阅读答案
因题目不完整不能做答。
二:斗蟋蟀阅读答案 刘湛秋
1.本文通过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眼前城市环境的忧虑。
2.因为一呵气,蟋蟀就会跳出来逃走;或者在众人的追捕中,被手忙脚乱的孩子踩死,而且踩死蟋蟀还不赔。
3.这是两句短促而急切的语言描写。第①句中接连是两个短促的祈使句,强烈的语气突出了当时围拢看斗蟋蟀时拥挤的情景和斗蟋蟀者焦急的样子。第②句中只用了七个字,就把斗蟋蟀者讨厌围拢者的强烈情绪表达了出来,反复的手法加重了说话者的语气。
4.不喜欢读书都成了温馨的回忆,何况是那么喜欢的“斗蟋蟀”,反衬手法更加表达了对童年斗蟋蟀的怀念。
5.示例: “逐虫声而居”的亲近大自然的生活让作者更热爱自然,并从斗蟋蟀中体会到一种“勇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蟋蟀与文学的阅读文答案
蟋蟀与文学
古时,蟋蟀亦称促织,曾与我们的祖辈有着千余年的悲欢交往。南朝诗人谢朓的《秋夜》诗,首句就是:“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意说秋天来了,天气一日凉似一日,蟋蟀鸣叫之日,正是赶快织布,缝制寒衣的时候。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说得就更明白:“布谷布谷能劝耕,促织促织能促织。”
蟋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每到秋天,宫女们都用“金笼贮蟋蟀于枕畔,听其声。民间争效之”。凡能被人们“听其声”的蟋蟀,一定是雄性的。因为在昆虫界,大多数昆虫都有发达的听觉器官,而发音器官唯雄性所独有。那么,雄性蟋蟀的鸣叫,仅仅是在练嗓子吗?非也。古人云,“鸟鸣嘤嘤,求其友声”,雄蟋蟀引吭高歌,是在寻求配偶哩。一旦雌蟋蟀闻声赴约,原先高昂的声调便渐渐变为低吟浅唱,犹如情人们的窃窃私语。科学家很早就做过有趣的实验,用录音机将雄蟋蟀的鸣声录下来,再播放出去,几米外的雌虫闻其声音就会很快向鸣声靠拢,高兴地摆动着触须。可见,昆虫的鸣叫与它们求偶交配有关。
欧洲有一种蟋蟀,一到傍晚就待在洞口,一边用前足不紧不慢地梳理脸面,打扮一番,一边不断地发出“瞿瞿”之声,用这悦耳的“情歌”吸引远处雌蟋蟀的到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圭恩发现一种名叫摩蒙的蟋蟀,其雄性会在自己所在的灌木丛里鸣叫不停,随后差不多会有三只雌蟋蟀闻声而去,有时三只会碰到一起,甚至争风吃醋,大打出手。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曾以诗一样的文笔,写了一篇科普散文《蟋蟀的住宅》,描写蟋蟀如何在田间地头构筑精巧的住宅,并在住宅里吟唱它们的“爱情”。
当然,蟋蟀不光为“爱情”而歌,当它处于兴奋状态时,也会引吭高歌。原来,蟋蟀除了善鸣叫,还好斗。获胜的总是得意洋洋地鼓翅鸣叫,为胜利而高奏凯歌,打败的一方则垂头丧气,不声不响地退去。
雄蟋蟀都是好斗的武士,两方相见,如同仇人,必定要咬得对方断肢损须,方肯罢休。于是,唐朝就有人发明出斗蟋蟀的营生来,不少人因“万金之资付之一啄”落得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有个叫贾秋壑的人还写过一本《蟋蟀经》,大谈在蟋蟀争斗中如何运筹帷幄、选将登场的策略。到了明代,此风更烈,连皇上老爷子也玩上了瘾,斗蟋蟀在宫廷大肆流行。相传明宣德九年,苏州知府况钟接到一道圣旨,要他采办促织一千只,弄得百姓为了交纳促织而苦不堪言。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写的《促织》,就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小说描写明朝皇帝酷好斗蟋蟀,有个叫成名的老百姓因为无法交纳蟋蟀,被逼得家破人亡,后来成名儿子的灵魂化为一只能斗败公鸡的上品蟋蟀,官吏遂将其进贡给皇帝,皇帝大喜,成名因此也受赐成了大富翁。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政治的腐败、人民的疾苦。
在文学作品中,蟋蟀是被写得很多的一种昆虫。我终于明白,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之所以有趣,不正是因为在那短短的泥墙之下,恰有“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么?我也仿佛年轻起来,回到儿时提着手电筒,在草丛瓦砾间翻开石头捉蟋蟀的情景,忆及用蟋蟀草轻轻拨弄雄蟋蟀的尾毛或口器,挑拨它们发怒相斗,竟也忘却年龄,发出孩童般的笑声。那情景一晃就过去了几十年,不知不觉自己也已步入老年。我常有感于文学作品中描写蟋蟀的一些文字,乘兴,就将这些只言片语记录下来。
四:捉蟋蟀短文阅读答案
听,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清脆的叫声:“蛐蛐蛐蛐……”目标出现了!我循声找去,只见一只蟋蟀肥头大脑的,真诱人啊!我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扑向蟋蟀,只听“嘣”的一声,你猜怎么着?蟋蟀没逮着,我却摔了个大跟头,还一头撞在了竹子上。
“不到黄河心不死”,我不顾疼痛,爬起来继续捉那只蟋蟀。这次我有了经验,我猫着身子,一步一步靠近它,然后慢慢地蹲下身子,悄悄地伸出双手,瞄准蟋蟀,猛的一扑,哈哈!我的双手稳稳地罩住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