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一篇关于汉字与历史文化的论文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
摘 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
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
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
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
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
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
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
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
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
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
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
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
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
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
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
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
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
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
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
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
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
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
色的朝鲜儒学。
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
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
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
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
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
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
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
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
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
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
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
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
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
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
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
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
儒学已传入朝鲜。
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
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
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
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
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
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
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
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
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
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
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
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
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
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
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
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
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
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
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余下全文>>
二:汉字文化学论文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摘 要: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
系。在汉字教育中,如果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蕴涵,对于继承汉民族优良的品质,发扬民族传
统的认知智慧,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实现我国的思想原创,意义极大。
关键词:汉字教育;传统文化;思想原创
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前进,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甚至
人类自身的每一点进化,无不是以思想原创为动力的。思
想原创的实现,是建立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有容乃大的广
采博纳基础之上的。具体地讲,要有自己的源头活水,要在
深广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精神的汩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还
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广泛吸纳其他先进文化的精髓,惟其
如此,才能实现思想的原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有着不
同形式的呈现,诸如文化典籍、语言文字,等等。文章仅就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谈一点看法。
一、汉字的文化学意义与汉字教育
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作
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承载了极其丰厚的文化信息,极具
文化学意义。的确,作为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以它象形象意的独特品貌,使其更具备文化学意义,每
一个汉字,仿佛都是一个活化石,形象活泼地呈现出汉民族
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通过一个个静
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步入古人动态的历史文化圈。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首先表现为它袒呈了政治、宗教、
道德、文化变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构成形态。
第一,文化变迁问题。人类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
女权向父权过渡的时代,但这却是一个史无验证的时代,而
汉字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如“姓”字从女从
生,《说文解字》云:“姓,女之所生也。”可见,所谓同姓,就
是同一女性祖先的人,甚至有人认为,“姓”就是女权时代
一个部族的族号,这说明女性曾经作为部落首领活跃在历
史舞台上。这一点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中也可得到证明。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都从“女”,如姬、姒、姜、嬴等,这些都证
明了女权时代的存在。从甲骨文中,我们还看到了女权的
消亡,男权的兴起。在甲骨文中,称今王“王”,而称先王为
“毓”、“后”,从甲骨文字形看,二字都是生育的象形,这既
可以证明女权时代的存在,又说明了其没落的结果,因为,
“先王”已是历史“陈迹”了。而“父”字,甲骨文像人手执杖
形,一副家庭主宰的形态。在甲骨文中,从女的字除了用以
姓氏之外,大都含侮辱意,如妾、绥、奴、婪等,无不说明女权
的式微没落。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看出,女性不仅
堕落为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已不被当作人看了。金石文字
中,将“姓”字改写从人从女就是明证。另外,世界所有民
族,都经历了由渔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这一点也可以从汉
字中得到显现。比如“田”在甲骨文中就有狩猎和田地两
义,这说明在殷商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农业文明季,那时候
的人们,还根据农业文明的特点,确定时空意识。如“年”
字,甲骨文从禾从人,字形示意是人背着禾,表示收获和收
成,《春秋》中所记载的“有年”、“大有年”用的正是此意。
而古代农耕,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落后,一年只收成一
次,因此,古人便以禾黍的收获,确定了时间上“年”的意识;
再如“春”字,甲骨文字形从田从耒耜,表示耕作,被用以表
示时间概念。通过汉字的使用还可以看出,在农业文明的
国家里古人对农业的崇拜。“社稷”本是土神谷神,为人所
祭祀,后用以称国家。从以上数例可以看出,文明变迁在文
字中的显示,如果我们在汉字教育中,注意到这种文化信
息,对于受教育者了解祖国文明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作
用。......余下全文>>
三: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
汉字是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文”字本身原是一个人形,一点是头,其它是四肢,只是最早的“文”不中空,内有花纹,现在要写以前的“文”,就成了纹,就是这些远古的纹纹道道,变化(纹化)到今天的丰富的汉字,使它充满灵魂、思想。无所不及。就说“学”字吧,他的繁体是“学”,实际上上部分是两只手捧两个叉,表示在梳理错综复杂的头绪,下面“子”代表孩子或人形,就赋予要弄清掌握、学的意思了锭如果将“子”换成“见”,就是“觉/觉”,也就是见到错综复杂的“叉”感觉到或觉悟。以后再说吧。
四:关于汉字与中国文化的论文,急急急,十万火急!!!
汉字的由来和字体的变化与朝代更替(甲骨文 小篆 到魏碑到行楷 ) 文字所表达的内涵的变化(象形)
诗词歌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很多。文字承载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五:关于汉字,文化,传承的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民间傩面制作传承人、雕刻技师姜浩芝
传承人可能是家族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也可能是社会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至少在前面所举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民间知识这些类别中,传承人的传承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当然不限于这几个类别。因为这些领域是比较适宜于个人技艺发挥和体现个性化创造的领域。传承人之所以成就为传承者,固然环境(家族中有传承的传统,有师傅的带和教,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事者的超人强记博闻、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独特匠心等的能力与个性,也比较容易在这些领域里突显出来。
总之,这些领域里的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
六:中国汉字值得我们去传承,议论文
学好语文 传承中国汉字文化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是一件非常引以为荣的事,尤其是擅长写书法的人,其作品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更是令别人羡慕不已。中国的唐诗宋词、书法艺术等享誉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讲究效率,电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一体化已经基本普及。书信、便条已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替代,写日记已变为写博客,效率是提高了,用笔书写汉字的时候越来越少,或者只是书画展时单纯的欣赏。读错字、写错字或“提笔忘字”的现象很普遍,很多曾经很熟悉、很通用的汉字却变成了陌生,成人书写应用汉字的能力甚至不如在校的学生,曾有记者在街上做过调查,写十个常用的词组,写对的寥寥无几。看似就在眼前,却无从下笔,写完后对与不对,都看着似乎不太像,不单纯是尴尬,可以说很悲哀。相比较而言,网络语言却是家喻户晓,流行迅速,雷字、雷句泛滥,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的使用。尤其是被年轻人所推崇,简便简洁,毫无语法或语言艺术,有时直接对学生有误导作用,让学生困惑,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不少的麻烦。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汉字,是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曾经记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变迁,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广的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对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交流和友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享誉世界的中国汉字文化在信息时代正面临着潜伏的危机,如何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找回汉字书写乐趣,从小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的汉字水平,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势在必行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小学教师而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的深刻内涵,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把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在人们享受键盘时代快捷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拿起笔练练字,培养学生对汉字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是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健康积极的途径和方式。我觉得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上好语文课,学习语文扎实的基本功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中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百词听写、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通过开展类似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性健康竞争的意识,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又检验了学生实际运用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说写普通话,创设良好说写氛围
提倡学生收看电视节目中的汉字听写比赛,如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新闻联播等益智类节目。结合普通话宣传,在全校倡议读书活动,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营造书香校园,有益于学生受到良好文化品位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七:汉字与书法文化论文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写啊
一、书法文化是以汉字为载体的;
二、篆书以后的郸字演进大多与书法有关系;
三、汉字和书法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