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地理方面的问题
1.幅员辽阔,人口稀少。高原地势,热带及亚热带气候,热量充足,雨梗充足。
2.拥有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水运,灌溉条件好。
3.减少碳的排量,工业污染,控制资源开采
4.南极是大陆,而北极是海洋,海洋大陆热力差异大。再加上北极四周几乎被大陆包围,南极只是孤零地在海洋中间
5.降雪多,风大。 气温低,纬度高
6.落基山脉阻挡太平洋气流,中部炎热干燥。西部沿海气候湿润
7.处于同一纬度,濒临大洋
8.长江。发电,水运,养殖,灌溉。
二:地理问题 5分
1d
2 c
3 c
4 d
5 c
6 b
7 1
8错
9 打错了吧。
10 错
三:有关地理的问题
第三章 居民与聚落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1.认识传统的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信息的记载。
2.理解对文化遗产予以保护的现实意义。
3.认识聚落随历史的发展以及历史、经济、文化等在聚落景观上的反映。
4.试分析导致聚落规模、景观、以及性质等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1.什么叫聚落?
2..最早的聚落产生于什么地方?
3.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是什么?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什么差异?
(二)新授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1.聚落的发展过程(观看幻灯片上的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巴黎城区的变化
读图: 法国首都巴黎坐落在风光明媚的塞纳河两岸,人口200多万.巴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 前,起源于塞纳河上的小岛.在漫漫岁月中,巴黎城市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见图片. 从图A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并思考最初巴黎为什么建立在塞纳河上的小岛上.
材料:六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公元1685年,清政府设立上海海关,一个国际性的大商埠从此发展起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上海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随后进一步沦为国际殖民地。外国资本的入侵垄断了上海及东南沿岸的手工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上海商业、金融业、纺织业、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同时,民族工业也开始成熟起来。上海不仅成为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同学们看了这段材料后,你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 规模的变化
小村庄变成大农场,小城镇发展为大商埠.
(观看幻灯片上的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读图:德国埃森市原先是一个以钢铁、机械为主的工业城市。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德国工业的结构的转型,这个城市的许多工厂陆续关闭。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当地的人们保留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现在,埃森市的工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见下图。
回答:(1)认真观察三副图片,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说在1876年的时候,埃森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3)从景观上看,埃森的工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你们看了这段材料后,你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聚落会产生性质的变化
繁华的都市沦为一片废墟,简陋的渔村成长为现代城市
结论:随着历史的变迁,聚落的规模和性质会发生改变 (观看幻灯片上的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 2。 读图:地名可以从路标和当地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在北京300多年的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城市的范围和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后,北京城区的范围不段扩大,向四周快速发展,将原来郊区的地名仍然被保留下来.
图反映的是北京城区的变化,图中中关村、魏公村、名光村和北太平庄等地名在1949年以前就已使用。仔细观察,看一看这些地方在1949年以前是在城区还是在城区外?见下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又答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教师强调:聚落作为景观的一种标志,地名并不是都随着聚落规模和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3。 思考:美国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其中有一支是普韦布洛人。他们......余下全文>>
四:有关地理的俩问题
1,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称为“圣婴”(厄尔尼诺)。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说白了,就是海洋的温度变得比以前高了.同时还有一个叫做拉尼娜现象,正好和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如果没记错的话高中的地理和初中的地理都有介绍的.
2,扬尘粉粒体在输送及加工[1]过程中受到诱导空气流、室内通风造成的流动空气及设备运动部件转动生成的气流,都会将粉粒体中的微细粉尘首先由粉粒[2]体中分离而飞扬,然后由于室内空气流动而引起粉尘的扩散,从而完成了从粉尘产生到扩散的过程。可吸入颗粒物是近两年出来的名词,和扬尘关系不大,但和燃煤取暖有关系.燃煤取暖不会引起扬尘.这是个人见解.
五:一些关于地理专业方面的问题
地理学方面的专业有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自然地理与自然环境、地理信息科学(GIS)这几个专业,当然还有学校自设的专业,比如地理国情监测(武汉大学)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一般师范大学地理专业都比较好,比如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等等,还有少数综合型大学比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等等,但从GIS出发,由于偏测绘,除了部分师大(北师大、南师大、华东师大等)还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等这些偏测绘的学校也很不错
地球物理俗称物探,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都有,有的学校本科叫地球探测或者地球信息之类的,一些地质院校这方面很强比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等等 当然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大等等也是超强的 呵呵
气象学或者大气科学挺不错的,推荐学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等
欢迎追问,望采纳!
六:问几个关于地理的问题?
1、黑海通过土耳其海峡和地中海连接,水体交换极少,但仍是是内海;关于里海是湖是海,其实是有争议的,但一般情况下它被人当做是世界最大的湖并且是咸水湖,然而这一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科学研究表明,里海经由亚速海、黑海和地中海与世界洋沟通。这一因素对于其自然地理所有方面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现今高中课本偏向于他是内陆湖。2、直布罗陀海峡一旦封闭,地中海仍然是海,这就和当年苏伊士运河没有开挖之前一样,任然是海。由于气候以及陆地水系的因素,地中海的海平面高于红海,如果直布罗陀海峡一旦封闭,海水仍会从地中海流向红海,直到使两海面高度大致趋于相同,尽管这时没有了大西洋海水补给,每年的地中海雨季,还是会有少量的海水通过苏伊士流入红海。3、位于委内瑞拉的西北部马拉开波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陆地表面因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凹地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形成的湖泊。把它归属于湖可能主要是凭借它的形成原因,由于它地势较高,水体的流向应该是单向的,这样的话,就如同鄱阳湖通过长江与东海相连,但是水体只会从鄱阳湖流向东海单向流动的道理一样,他们同属于湖泊,不同的是马拉开波湖是唯一一个直接与海相通的湖。
七:关于地理的问题
封面雨主要位于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气旋雨即台风雨主要位于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
八:有关地理成因问题
是反映地理事物因果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它在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地理成因知识的价值 地理不但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事实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掌握必要的地理基本原理,以明了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因。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没有任何原因的地理现象、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是根本不存在的。地理成因知识对揭示各种地理景观、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的形成原因,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举例说明青藏高原的地理成因: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我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