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字丑奴儿

一:赏析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30分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曹保平主编《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简析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词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上阕从视觉入手,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特别是「舒偿有馀情」一句,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词人的「馀情」注入到芭蕉的形象之中。下阕从听觉入手,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不惯起来听」,这种「不惯」不止是水土气候的不惯,更是词人亡国亡夫之感的写照。整首词语言浅近,音韵和谐,上下两阕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添字丑奴儿》——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是南渡后的作品,赵明诚的离世,众多古董碑刻的丢失,对故乡的思念,都寄托在这首词中,虽依旧是浑然天成,却充满了陈郁的气息,那‘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的悲伤,是无从叙说的。然从‘舒卷有馀情’,仍可看出一丝希望的光芒吧! 阴满中庭,秋色阑珊,北人叹落叶,怎知我,寻觅落红一夜?芭蕉寒,雨声碎,叶叶心心,尚有余情,舒舒卷捐,几度徘徊?

二:添字丑奴儿李清照答案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芭蕉原产亚洲东南部和中国南部,高者可达六七米;蕉叶舒展硕大,叶色嫩绿可爱。“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很多人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炎夏中绿荫如盖,阔朗雅致,给人清新凉爽之感。

大概是在一个夏天吧,正是芭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词人临窗而望,看见院子里几棵郁郁葱葱的芭蕉树,叶子又长又大,一片浓荫,遮盖了整个院落。看它们高大的样子,想必有些年头了,只不知是谁哪年哪月栽种。

南方的花草树木,对于在北方生长的人来说,是有些新鲜感的。词一开头就写出主人公对南方风物的独特感受,并间接交待了背景。芭蕉树生长在南国,说明这里已不是词人生活的北方。问“谁种”,表明词人不是这个庭院的主人,或是半途购置,或是临时租借。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尽情地伸向空间,遮蔽庭院。这一句将芭蕉叶的神态写活了。“中庭”,即庭中。所谓“阴满中庭”,是夸饰之言。这里用一个叠句,反复吟咏,着重渲染,使人如临庭前,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是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二是从视觉印象上展示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芭蕉叶子的生长和一般树叶不同,它是在蕉心包卷中慢慢地伸展出来的,一片叶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全长出来。老叶长成后,幼叶又从蕉心包卷中长出。正因为这样,蕉叶与蕉心之间就显出一种相互依恋的情态,故词人说“舒展有余情”。有的版本作“余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风光虽好非吾有,故国常怀反自烦”。其时,词人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异乡景物固然使她感到新鲜,但更多的恐怕是勾起她的怀乡情怀。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到了晚上,满怀愁绪,无论如何不能入睡。是什么让她如此伤心?词人没有说。本来就伤心不已,偏偏天又下起雨来,那雨打芭蕉的声音,一直到夜半三更,嘀嘀哒哒,响个不停。这让旅居异地、心事重重的词人,更加心绪不宁。“霖霪”,原指久雨,这里形容雨声不断。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雨声淅淅沥沥,接连不断,无情地敲打着愁人的心扉。她听不惯,睡不着,真愁坏了,于是披衣起床。

“点滴霖霪”,有一种声音的效果,叶叶声声,犹如在耳。它的叠用,更加强化了这种效果。“愁损”,是“愁坏了”的意思。“北人”,是南渡后词人自指。从这一词,我们大概知道词人伤心烦愁的原因。那时清照丈夫已死,她已经历太多痛苦与不幸,眼下正因金兵入侵而流落他乡。她已被国忧乡愁折磨得体弱神伤,而夜雨打在芭蕉上,一滴滴,一声声,似乎更是在提醒,这是寄居的南方。词人将睡不着的原因推加给无辜的芭蕉,这是迁怨于物的写法。事实上,真正使她忧心不寐的,是国难的创痛与深重的乡愁。这正是其“婉约”风格的体现。“北人”,一作“离人”。

三: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四:添字丑奴儿的词眼,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委屈不 是求全,是求侮辱…… 有人总是犯贱,三言两语就让相信了人家,有人就是糊涂,明明很清楚的事情却不肯直视,有人就是睁眼瞎,明明看见的东西却偏偏欺骗自己的心。 你说什么我都相信了,我暗自的记住了你的喜好。我以为已经很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我以为你

五:添字丑奴儿中,以问句“窗前谁种琵琶树”开头,有什么妙处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

这首词通过对芭蕉的描写,抒发了对颠沛流离、怀远念归生活的感慨。上片是对芭蕉的描写。开篇一句,似问非问,颇有气势,点明庭院之中的芭蕉并不是词人种的,因为这里并非家乡故土。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暗寓深情,浸透了流离的感伤。随后两句,写芭蕉叶肆意伸展,覆盖了庭院。这一句把芭蕉叶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叶叶心心”,叠字连用,一方面从听觉上给人以急迫感,另一方面也从视觉上展示了芭蕉叶的形态,颇具动感。下片抒情。北方天气干燥,很少下雨,所以北方人乍到南国,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再加上深夜失眠,于枕上静听雨打芭蕉,更使人思绪翻涌。“不惯起来听”五字,直白浅显,似随口说出,但内涵丰富。“不惯”写词人的心理感受;“起来”是因为内心烦躁。词人在这里把自己失眠的原因归于芭蕉,这是典型的迁怨于物的手法,其实真正让她坐卧不安的是心中的愁绪,是国家的沦亡和故乡的遥隔。全词通过对芭蕉和夜雨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词人一天的所见、所感。

望采纳,O(∩_∩)O谢谢

六:添字丑奴儿·芭蕉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是李清照在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赵明诚死后南渡时所作。作者因见雨打芭蕉,触景伤怀,使得作者想起失去的家园,死去的丈夫,想到动荡不安的时局和苟且无能的赵构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时才能“相将过淮水”,更加无法入睡。在这种场景下,词人写下了这首《添字丑奴儿·芭蕉》,以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七:《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译文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丑奴儿令》、《醉梦迷》、《忍泪吟》、《伴登临》、《苗而秀》、《罗敷歌》,为唐教坊大曲。四十四字,八句,前后片各三平韵。

也有二三句为叠句叠韵者,前后阙第二、三两句韵定要叠句,双调, 四十四字, 平韵。

所以《采桑子》和《丑奴儿》是同一个词牌,只是叫法不同。

书博山道中壁①

烟迷露麦荒池柳,洗雨烘晴②。

洗雨烘晴,一样春风几样青。

提壶脱催归去③,

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约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以前。博山在江西上饶附近,风景优美,作者闲居上饶时,常往来于博山道中,作词甚多,此即其一。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博山:见前《清平乐》(“绕床饥鼠”)注①。 此词上片写博山道中所见,下片写所闻。所见者,雨后春风,花柳吐青,但各自深浅不一。所闻者,众鸟唱晴,然提壶劝酒,脱催归,鸣声有异。由此当悟人间万物,自来不齐,则景中不无禅理寄焉。②烘晴:天气晴若火烧,极言天气之晴朗温暖。③提壶:鸟名。见前《南歌子》(“玄入参同契”)注⑤。脱(裤):亦鸟名,以啼声似“脱”而得名。苏轼《五禽言》:“昨夜南山雨,两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土人谓布谷鸟为脱却破。”

采桑子 此生自断天休问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此词通篇语浅意深,言近旨远,紧扣一“愁”字落笔。此愁,亦壮志未酬、人闲田园之愁。此愁不堪言人,惟“说与西风”,则其愁苦之意,又自透进一层。

“此生”句杜甫曲江三章“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君来”两句;我正醉酒入梦,君且暂归。宋书·陶潜传谓渊明旷达狂放“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庄子·逍遥游“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休语助词,用于句尾,若“吧”、“了”之类。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