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支书"两做一学"先进事迹怎么写
事迹材料,一般有这么几个部分:
一是引子,拉入评先主题(就是要评哪方面先进),顺带引入人物;
二是人物基本情况介绍
三是人物先进之事项内容,给几个方面,每个方面有概括,有实例;
四是收尾,没时间写的话,可找。
二:感动中国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学习当代优秀党员事迹,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 不懂郭明义 198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
三:郑九万的个人事迹
郑九万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病情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省内各大媒体上相继报道后,引起了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中央领导曾庆红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郑九万同志的先进事迹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也多次作出批示,并称赞郑九万同志是基层干部中一心为民的典型代表。前不久,省委副书记乔传秀代表省委和习近平书记专程到后九降村看望慰问了郑九万同志,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好好向郑九万同志学习。后九降,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为什么一下子频频出现在报端?郑九万,一个极其平常的名字,为什么一夜之间能在浙江大地广为传诵?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得了大病,为什么村民会用那么感人的方式去挽救他的生命?一个村支书的病情,为什么让省委书记如此牵挂,不但先后两次批示,而且给他写了一封信,甚至还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这一切都得从郑九万身上说起。郑九万同志入党以来特别是担任村支书后,十几年如一日,一心一意办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言。心里百姓做群众贴心人郑九万同志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记挂着群众的冷暖。虽然家境并不是很宽裕,但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村民,为群众的生活废寝忘食。(1)关心群众疾苦。多年前,村妇女主任陈菊蕊老伴得了骨质增生,急需钱治病,郑九万知道后,马上把卖牛准备为儿子娶媳妇的2180元送到了她家里,并叮嘱她丈夫要好好休息。村民刘良仁当年自己撇下两老外出谋生,一天傍晚,家里老父亲突发高烧,郑九万知道后,没有思考就背着老人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把他送到碧莲镇卫生院救治,使其脱离危险。(2)时常乐于助人。平时,郑九万见到上年纪的人挑担子上山,他总是二话不说就往自己肩上扛,哪家有困难,他就会帮助人家。村民徐玉钗的丈夫2001年患上了严重的肝腹水,不能下地干活,儿子又在外地打工,郑九万每年都帮他们家插秧、割谷、晒番薯干。村民刘光淼2001年秋天开拖拉机压坏了腿,郑九万不但为他垫付了几百元的医疗费,而且帮他家收土豆,补种冬麦,还送给他50元买补品。(3)帮助发展生产。村妇刘春华20多年嫁到后九降村时,因为一没电二没水,家家穷得叮当响,新婚第二天就跑回了山外的娘家哭诉。4年前她到山西做生意,结果亏了本,2004年春节回家时,郑九万对她说,不少人靠种养业富了起来,在家里也能赚到钱。郑九万就给了她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那一刻她感动得哭了。于是,在郑支书的帮助下,3000多只鸡很快养起来了,但台风中,死了不少鸡,又亏了6000多元,郑九万再次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亲自做担保替她从乡信用社贷款3000元,她忍不住又哭了。这次听到郑支书病倒的消息,她哭得比前三次厉害得多。(4)冒险抗台救灾。今年该县多次遭受台风袭击,在抗击台风中,不顾自己身体病痛,冒着狂风暴雨,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动员劝说村民撤离危房,并帮助村民开展灾后自救。台风“泰利”到达前,郑九万苦口婆心,在危房倒塌前的半小时硬把刘继海全家人“逼”出来,避免危墙倒塌造成的刘继海一家六口人的人员伤亡,随后又及时送来了生活费。在台风“泰利”带来狂风暴雨的那个深夜,郑九万对村民建在半山腰的鸡棚不很放心,他只身披着雨衣打着电筒来到刘荣选的鸡棚边,当时台风刚好把加固的鸡棚刮塌了,不少活鸡被压在里面惨叫。郑九万二话没说,就帮着转移“幸存者”,并打电话叫其他村干部前来增援。那一夜鸡虽被压死了3000余只,但大部分幸运地“虎口脱险”。他总是把村里的事、群众的事,他看得比自家的事重要。每次台......余下全文>>
四:2016感动中国十大代表人物主要事迹,要简略的。各位大神,拜托了!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2月14晚在综合频道播出。颁奖盛典仍由白岩松和已经退休的敬一丹共同主持。
【吴锦泉高节卓不群】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阎肃弦歌感人肠】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lianpu》《团结就是力量......余下全文>>
五:村支书如何抓党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促进重点项目实
请参考:
(三)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必须做到“四个表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他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受各种考验,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先进典型,是我们党员队伍中的楷模。他们视群众生命、党的事业高于一切的感人事迹,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这些人也是我们党员队伍中的典范。每一位党员要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努力做到“四个表率”,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要做学习型党员的表率。党员要想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要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自觉带头学习,领会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于指导实践行动;不断更新和掌握本部门、本行业内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党员自己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促进党员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
二是要做锐意进取的表率。每一位党员不仅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同时也要有服务意识和忧患意识。常常居安思危,才会树立进取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不断增高,因此,每一位党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昂扬的锐气、敢于创新的勇气,在服务中依法行政,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努力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的发展氛围。
三是要做勤政为民的表率。每一位党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及时把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向党组织汇报,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中去。要紧密结合当前“三问三解”活动,主动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在党和群众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那些有实际困难却缺乏致富门路的群众进行思想帮助、技术传授、劳动支援,提供脱贫致富信息,拓展销售渠道,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四是要做甘于奉献的表率。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许多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光辉事迹。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名党员要增强党性意识、法制观念,自觉用党的纪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带头知法、懂法、守法。在精神状态上要有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在工作上要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廉洁奉公、勤俭办事;要有立足岗位,甘于奉献的精神,勤奋、敬业、扎实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党组织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六:怎样写位过世老党员的先进事迹(内容大慨足关于在农技站任副站长赴外地制种,增加水稻收成,后你村支书解
=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个空旷的地方,必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湾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们还没有等到河里的鱼儿醒来,便纷纷用竹篙戳碎...2060
七: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简介。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更新日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LiuXue86.Com -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已经公布,下面就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及颁奖词吧。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余下全文>>
八:感动中国2015人物与相关事迹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更新日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LiuXue86.Com -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已经公布,下面就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及颁奖词吧。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余下全文>>
九: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代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倡导、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3、心有清泉:赵久富
【赵久富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始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按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