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进行教育问卷调查
在教育研究中,经常需要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向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它分为相对开放的问答式问卷(偏重于意见、态度或看法的征求)和设计相对严谨的调查表(偏重于事实及数据的收集)两种方式,可避免调查者与调查对象面对面的刺激而造成偏差,不署名问卷更可消除调查对象应答心理的障碍。(开元捷问)问卷调查法一般的程序为:明确目标→构建框架→选择题型→编制问题→撰拟导语→征询试测→考察定稿→组织实施→整理分析→形成报告
步骤/方法
一、明确调查的中心概念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对其作操作化定义,以确定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如研究“中小学的需要的特点” 的话,首先应明确“需要”的涵义,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哪些“需要”。“需要”可以列举出数十种,而研究中小学生希望满足的“需要”,只需要研究其可能产生的主要需要即可。
二、构建问卷框架(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在整个调查中起着统率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入手:
1.以理论为依据,分解中心概念。如考察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现状,可把“素质”分解为思想道德、心理、身体、文化科学等几方面再作深入剖析。
2.设计开放性问题作试探性的小规模调查,可搜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如研究社会生活价值观,通过开放性问卷,可归纳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主要有:享乐型、事业型、沉溺型等13类,以这13类构成问卷的框架。
3.通过查阅文献、个案研究方式收集资料。如想了解哪些因素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关,我们可以收集的资料有:①学校领导的方法,②学校的环境与设备,③教师的生活条件,④教师进修与晋级的机会等四项。以这四项为根据,分别给每一项拟定几个题目,加以测量。
三、选择问卷的题型
常见的问卷题型有:
1.开放式 提出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选,由调查对象自由作答。可分为自由回答、言语联想、情境导入等形式。
2.封闭式 提出的问题要列出可选择的答案,限制回答的方向和数量,让调查对象选择所赞同的答案。主要形式有是否式、多项选择式、排序式、类别式、配对式、条件式、等级式、定距式、表格式等。
3.半封闭式 兼有前两者特点,即既列出答案又留有被调查者自由回答的余地。一般以下情况时用:①有些问题答案调查者难于全部想到②列出全部答案太繁琐③需进一步了解调查对象的动机、愿望或理由。
4.图画式 以图画形式发问,回答者选择其中合适的图(尤其适合幼儿)。
确定问卷题的形式,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实施方式 2.问题性质 3.调查对象 4.将来分析方法
封闭式 邮寄或直接分派 一般性了解 受教育程度低的 需量化统计
开放式 个别访谈 需深入了解 文化水平较高的 较深入定性分析
每一形式各有利弊,设计问卷时常结合起来使用,要根据研究目的需要以及研究者和回答者的条件而确定。
四、调查问题的编制
此步骤是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是编制对应于实际测量的每一因素的题目,然后合理科学地组成测题序列。在问题编制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不使用语义模糊和有歧义的词语,例“相当、某些、非常、经常”的程度不明确,调查对象难以把握。如确实要用应予以注释。
2.同一题中不能包含两个以上概念或事件(只含一个疑问)。
3.要尽量避免使用非大众化、非普及性的专门术语、行语、俗语。
4.选择项应力求不遗漏问题主要方面的反映,且不能出现交叉或综合。
5.不出现带有倾向性的暗示。如“你喜欢饮誉中外的小说《红楼梦》吗?”,题中“饮誉中外”欠妥。
6.要......余下全文>>
二:课堂观察学习行为和问卷调查的行为要一致吗
课堂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我认为应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就像学游泳必须到水中的道理一样,学习英语,语言环境至关重要。但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语言环境。所以我们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听评课过程中,要看教师能否在教材中寻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带有启发性的情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这里所谓的学习状态不仅仅是指学生传统的听课情况,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利用了多少已有的知识,学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与提高。做好这两方面的观察有利于我们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看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首先要看目标的确立是否注重设计、引导学生经历或探索的过程,能否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体验并收获的过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的发展是否具有实质意义。
三:小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调查问卷前测
让我们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剖析了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有实践价值的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余下全文>>
四: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调查问卷
小学数学教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这变化之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理应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下面我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在十年来课程改革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谈几点建议。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及学生实际的最佳切入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1、纵观教材全局,理清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时才能做到瞻前而顾后,将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新知识做好铺垫、搭桥;学后面的知识又能有计划地复习和运用前面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教学中就可能把完整的内容零敲碎打,分成许多部分独立地去教学。这样不仅教起来费劲,费时间,学生学起来也不好懂,难以记忆,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能不能系统地掌握教材,有没有统观全局的思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怎样钻研才能系统掌握教材,又能统观全局呢?我的建议是:第一,要注意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进行教学。如:单位“1”这个概念,不仅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而且在以后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必须把这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这样,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百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就不会感觉困难。很明显,单位“1”是贯穿分数、百分数这部分教材“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因此,在教学分数部分一开始就要紧紧地抓住它,通过种种形式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单位“1”的意义。第二,研究各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分数再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认识分数》知识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进行分析研究,再对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进行升华、拓展,展示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跟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基本是一致的,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与相遇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对学生理解工程问题是有帮助的。第四,要了解知识引申变化的情况,掌握教材的深度。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灵活地运用,要在立足教材和超越教材上研究引申的练习题,但不要超出课标的要求。掌握课标所规定的知识和所学的知识深度和难度,细心琢磨教学目标,不偏离教材的要求,不盲目地加大题目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不然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效果,还会增加学生不必要的作业负担。
2、课上1分钟课下10年功,功夫在课外。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是否清楚适当,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余下全文>>
五:怎么评价学生调研及查阅文献情况
姓名
学号
基于化学史实的探究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影响的调查研
究
研究设计分析及评价
摘 要: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性目标。化学史既是认识史,又是方法史www.xielw.cn/chunagongzuozongjie/ 出纳工作总结 ,还是蕴涵着丰富精神财富的宝库。化学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它自己特殊的功能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适当讲述化学史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热爱, 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史教育,科学探究
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研究目的跟研究对象
(1)研究目的
新化学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努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科学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突破口,而化学史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基于化学史实的探究教学对以上三方面发展有效的,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地科学的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受到情绪情感的熏陶。基于以上理解,笔者选取人教版必修模块2第三章的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的第二课时《苯》为例,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三次既有化学探究实验,又有化学史实的化学教学。通过此教学实践来检测此种探究教学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何影响。希望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能找出化学史与探究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旨在通过这样的行动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也为以后的教育工作者在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教育行动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信息资源,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2)研究对象
根据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安排的实际情况和本人工作情况,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吉林省白城市铁路一中2008级新高一年级学生:一年级8班、一年级9班和一年级10班三个班级,它们是同一教师所教的平行班级,且他们在学习成绩及整体素质上基本接近。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建构,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工作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关注问题的圆满解决、进而改善实践工作情境。
(2)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www.xielw.cn/houqingongzuojihua/ 后勤工作计划的方法之一。它是指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掌握有关教育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有关的成果和经验、问题和教训,并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0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为了了解某些事实或意见,向被调查者分发印好的问题表格,要求实事求是地填写,然后......余下全文>>
六:什么是学生参与度3
何为参与度,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知、情、意、行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结果。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反映了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思维、情感及价值观,而且也反映了体育教师教学设计与教法运用的水平,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旨在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身体参与三个维度对2011年浙江省南湖区五堂小学体育优质课学生的主体参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五堂体育优质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情况,对优质课的教学评价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参评优质课授课的班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
二、学生主体参与度的统计与分析
1、体育课学生主体参与的维度分析
学生主体参与的维度包括身体、思维、情感等维度。由于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身体参与来进行的,学生的身体参与又是受大脑思维所支配的,二学生思维活的跃程程度又直接决定着学生身体参与的具体表现,因此学生身体的参与和思维的参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情感的参与则与课堂教学效率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我将从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身体参与这三个维度对南湖区这五堂体育优质课学生主体参与进行调查与分析。
2、体育优质课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分析
(1)思维参与分析
学生在参与我们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是参与的思维,教学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潜能、个性就不能得以凸显。只要学生有明确的内部动机,学生才能被激发需要,才能形成体育学习活动的倾向性,为体育学习提供动力,从而保持学习的热情。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进行思维参与可以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强化主体的体育行为,增强学习的意志,缩短学习的时间,加快学习的速度,提高学习的效率。
表一 思维参与度统计结果:
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次数
学生回答问题人数
回答问题积极或被动
探究学习次数
合作学习或师生互动次数
武术
2
约50%
积极
2
互动6次
弯道跑
15
8次约90%
3次约10%
4次 没有学生回答
11次 积极
4次 没有学生回答
8
互动4次
跨跳
7
2次约90%
2次约15%
3次 没有学生回答
4次 积极
3次没有学生回答
7
互动3次
原地侧向掷垒球
5
3次约90%
2次 没有学生回答
3次 积极
2次 没有学生回答
4
互动1次
软式垒球(击球)
7
2次约90%
1次约50%
1次约10%
3次 没有学生回答
4次 积极
3次没有学生回答
7
互动9次
分析:从思维参与度的观察记录统计结果中可以反应出,《武术》课学生的思维参与相对较低,课堂上仅提问了2次,说明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思想交流,从上课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听教师讲解和练习次数较多,使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更多的思考,这样就导致学生缺乏对体育知识、技能等方法性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很难被调动起来。而《弯道跑》这堂课教师的提问次数达到15次,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非常多,但这些问题是否有必要或者有效,值得商榷,过多的讲解提问对学生的练习时间必定造成一定影响,合理的练习密度就未......余下全文>>
七:如何组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育调查报告
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参与度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及,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用最短可能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即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所应担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
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堂教学最优化的首要任务。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容量,尽量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合理分配和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机会;保持课堂的动量平衡,使教学节奏紧凑,学生在课堂里总是有事可做;维持课堂群体的注意焦点,善于通过课堂提问及活动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另外,注意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交错安排,以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倦。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构建双向交流教学机制
“教贵情深”。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才会有活跃的思维、高涨的热情,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就会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丰富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话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语言情景,有意识地营造英语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情景和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然,在教室里张贴各种激励人的名言警句;或者课桌椅的摆放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些活动的展开,目的也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双向交流,信息沟通;共间探讨,以求真知的教学机制。
3.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系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伴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要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和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就必须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服务,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了。应该看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黑板、挂图、粉笔、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之协同互补,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同时,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英语课堂上Warming-up时的 “Free Talk”或每日的 “Daily Report”或师生间互动的交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好方式,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