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识教育为什么重要
何谓“通识教育”?教育学家们有许多定义,其中哈佛大学第25届校长博克(Derek Bok)所提出的定义,值得认真思考。
“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应该深度及广度兼备。一方面应该通过专业课程,对某一知识体系作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应该对其他领域作广泛的涉猎”。“大学生应该学习重要的研究方法与思想体系,因为人类凭借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来获得知识,了解大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大学生应该对不同文化的价值、传统及体制有所认识。通识教育应该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接触不同的事物,使他们能对学术及文化发展长远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自我的了解,最后能对其未来的生活及生涯做出明智的抉择。经过与不同的学生相处的经验,培养他们成熟的处事及处人能力,并且也通过这种经验培养人们对人类多元本质的容忍度。”
以上所说的通识教育,大体说来就是我们所说“专业”或者“职业”知识之外的教育。这种教育常常被认为没有“职业”的知识有用,或者说是无用的,这是通识教育被考生和家长忽略的原因,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对其有所忽视。然而,这种“无用之用”反而非常实用,甚至说有大用。我们尝试做以下简单的解读。
第一,通识教育在与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之外,提供有关知识广度的教育。这种宽广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和世界,了解人类知识整体的全貌(不是细节)。基于这种学习考生才能有大的知识背景以了解自己在大学选择的专业、进而在毕业后选择自己的职业,使得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社会需要很好地匹配,这是其未来幸福的基础。比如,对于简单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于以下问题他会慢慢的遇到:自己了解这类专业的知识吗?自己喜欢这个专业吗?自己擅长这个专业吗?如果选择专业错误,什么专业是自己的第二选择?这类专业的价值体系与自己的价值观符合吗?在汇率形成机制中,政治的因素发挥何种作用?到哪里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呢?以上这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通识教育才能解答。
第二,通识教育提供给学生应对职业和世界变化的知识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政策变迁、产业转移等其他因素),一些新的职业会不断产生,同时旧的职业会消亡。比如过去20年间,我们注意到随着通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电子邮件、QQ、寻呼机、手机),电报这个原来非常重要的产业消失了;寻呼机从无到有,到达巅峰又消失了;计算机杀毒、网络搜索、电子商务(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从无到有并发展为方兴未艾的产业。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传统的光学相机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古董”,光学胶片相关产业受到极大冲击,几近消亡,其中的巨人柯达公司倒闭了。2012年3月,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生产电影放映机的最大公司日本电子化学工业公司正式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这家公司在日本是一个老字号品牌,从1960年开始生产电影放映机,日本全国各大电影院所用的电影放映机里大部分来自这家公司。然而,一夕之间公司也倒闭了。
佛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无常”,这意味着变化是世界的常态,不变非常短暂。我们可以用这个概念理解我们身边巨大的、飞快的变化。这意味着,电报业从业者、胶片业从业者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所打开的眼界和宽广的知识储备,他会较难应对这种巨大的变化,有可能落伍或者失业。这意味着大学生如果没有开放的心胸去接纳狭窄专业之外的其他知识和思维,其应对变化的准备其实并没有做好,这是其大学教育的重大缺失。短期看,学生的专业是热门而时髦的,但20年以后呢?如果有通识教育的准备,学生在未来会较好地应对变化,并且有可能引导变化。这就是通识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理解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许多大学在最近20年间投入很大精力......余下全文>>
二:什么是通识教育
壹、前言─由「共同科」到「通识教育」的沿革
「通识教育」一词在国内大学场园普遍出现,还是晚近的事情。谈到「通识教育」的缘起,不能不提到早期的「共同必修科目」(简称必修科)教学。1958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主要以国文、英文、历史、国父思想等课程为主。自1984年8月我国各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选修制度后,各大学院校陆续实施通识教育。如果勉强类比的话,行之多年的「共同科」教学似乎可以算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前身,然而两者实有偌大差异,「共同科」教学时期,因政治环境、师资、教材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在予人「共同科」教学为洗脑、填鸭、混学分的不良印象,而这种负面评价也成为今日通识教育向前迈进的一大阻力。经过一、二十年的摸索、实践与改善后,当前在大学校园内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已有较一致的看法,然而对甫入大学的新生同学和社会大众而言,则仍是不甚清楚的概念。
贰、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像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赓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高等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一、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高等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二、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意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三、终身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应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参、通识教育的内容
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从「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课程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已有较清楚的轮廓,例如以下这些主题便是常被提到的内容:
一、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
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课程;
三、自然科学教育─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课程;
四、管理科学教育─包括信息科技等课程;
五、生命教育─包括死亡学、生命科学等课程;
六、两性教育─包括婚姻与家庭、两性平权等课程;
七、环境教育─包括生态保育、环境保护等课程;
八、公民资质教育─包括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
这些课程除了按领域性质规划外,多学科、多领域合开的课程,也逐渐成为各校通识教育课程中的特色。经由不同学科的集成、对话,更有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
肆、对通识教育的误解
......余下全文>>
三:为什么通识教育很重要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但其本质上,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为榜样,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因为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
四:大学通识教育是什么? 5分
通识教育(General Ed骇cation),首先指的是一种教育理念,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学习。
五:复旦的通识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本科生的一种制度,就是大一一进去,全部专业打乱组班,大二重新按专业组班。学生除了学专业课,要在4年间修一定学分的跨专业类型的课程。目前是大一统称复旦学院分4大书院(克卿、腾飞、任重、志德),大二开始回归各院系专业。但是据说马上要改革变成4年通识了,也就是模仿国外的大学,的四年复旦学院,最近的消息估计要过几年吧~。
不过这个和转专业没有太多联系,转专业还是要足够优秀才行的,特别是经济、新闻等热门专业。
复旦学院
百科名片
2005年,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年,学校决定正式成立复旦学院。每年复旦大学的本科新生(包括留学生)按专业录取后将进入复旦学院,学习一年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复旦学院的模式在国内高校中还没有先例。不同于国内很多高校基地班、实验班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学分制建设从一开始就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强调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为所有学生的成长平等地创造机会。复旦学院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本科生培养的优秀经验,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
1、着力建设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并完善通识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体系,摸索并推广通识教育教学法。 2、发动全校教育资源、建立导师团,为学生构建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体系。学院聘请全职导师根据学生作息时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聘请各院系教授学者以兼职导师身份组织各种类型讲座座谈,深入班级寝室,与学生密切接触、充分交流。 3、借鉴国外大学住宿学院做法、承续中国书院文化传统,构建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学生管理体制。复旦学院以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建设四个书院:志德书院,为了纪念复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马相伯,其字相伯,名“志德”,取其意,明志且道德高尚;腾飞书院,为了纪念老校长李登辉,其字“腾飞”,取其意,崛起成功;克卿书院,为了纪念上海医学院创办者颜福庆,其字“克卿”;任重书院,为了纪念解放后第一任校长陈望道,其字“任重”,取其意,任重而道远。复旦先贤们的光辉人生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精神气质是每一个复旦人学习奋进的榜样。书院作为住宿楼,既是学员生活的空间,更是学员交流学业思想、切磋人生体悟、培养集体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空间。 4、深入开展“大学导航”主题教育培养活动。通过实施“知识补习计划”,帮助部分学生弥补因国籍地区学校差异导致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数学基础和汉语水平等方面的不足,树立自信心;通过实施“大学导航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市情和国情、理解大学概念、熟悉校园生活、认识各院系专业内涵,由此明晰社会责任、树立人生理想,更好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旅程;通过实施“学养拓展计划”,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基础上,充分享受复旦深厚文化底蕴、自主选择校园丰富教育资源、积极投身校园多彩文化生活,对于公民素养、身心和谐健康、人文博雅素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领袖气质等形成较深刻的认识并接受较充分的锻炼培养。 复旦学院的创办,将有利于落实学校的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利于课程结构的完善,进一步协调学分制建设和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有利于建立开放性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应交叉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每一位新同学经过在复旦学院一年的学习生活,树立远大志向,夯筑宽厚学养,塑造完善人格,陶冶复旦精神,并为后三年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复旦学院的特点 1 大一新生不按专业组建班级,同班和同宿舍同学专业背景不同 2 除了各专业基础课程,同学们......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