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燕昭王求士》的翻译
燕昭王欲报仇雪恨,故先从招揽人才着手,这一点他还算是明智。贤士郭隗向他说明了如何对待人才就有如何不同的结果,他描述的对待人才的几种情形颇耐人寻味。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胆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余下全文>>
二:《战国策,燕昭王求士7》,全文翻译,详,急, 20分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余下全文>>
三:燕昭王求士中的词类活用
这篇文章是从《战国策》里面选出来的。《战国策》是先秦时一部国别体的史书,主要记述战国时期一些策士的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有所反映。但由于作者多用夸张和虚构的手法,这书中的一些记述与历史事实是不完全符合的。原书也可能不是出自一个作者,因此内容有些重复,次序也比较混乱。后来,西汉末年的刘向对它进行了整理,按照国家的区别分类编定成:西周、东周、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山、宋、卫等十二国策。
《燕昭王求士》属于其中的《燕策》。记述了战国后期燕昭王真心诚意举贤纳士,并依靠贤士复国报仇的故事。首先弄清楚:
燕昭王为什么要求士?大家知道战国时期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也是一个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当时诸侯割据,逞雄争霸,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所谓“弱肉强食”,经常爆发兼并战争。燕国地处北方,所辖区域约相当于今天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在西周时,它还是一个小国,到战国时才逐渐富强起来。公元前316年,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当政,他听信一个名叫毛鹿寿的人的花言巧语,效法尧舜禅让的作法,将王位让给了国相子之,并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大臣官印全部收回,而由子之重新认命。这一作法引起了燕国旧贵族的强烈不满,新旧贵族为此展开激烈争斗。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临邦齐国乘机发兵进攻,仅用15天就攻占了燕国首都蓟,燕王哙死于战乱,子之则被齐国活捉,由齐宣王下令处死。于是,燕国人民就拥立了哙的儿子平,即位登级,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国恨家仇他都想抱负。然而对手齐国却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兵强将勇。与齐国相比,燕国地方小,兵源少,力量薄弱,要报仇雪耻,谈何容易?可燕昭王认为,燕与齐相比,差距虽大,但却可以弥补,关键在于求士。
为什么燕昭王把求士看的这么重要,认为它是能否报仇的关键呢?所谓“士”,在春秋西周时,本指贵族中低级阶层,他们的地位在士大夫之下,而在庶民之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士”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在战国时期,凡有点本领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可以称谓“士”。这可以从《战国策》及其他有关书籍上的记载得到印证。从这些书的记载看,这些士的成分十分复杂,他们中:有的是目光远大、思想敏锐的政治家;有的是善于带兵打仗、攻城夺关的将军;有的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游侠;有的是摇唇鼓舌、能言善辩的说客;也有一些鸡鸣狗盗、身怀一技之道的贫民。在当时,这些士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能量却很大。尤其是一些说客,他们善于根据各个国家的切身利害来把握国君的心理,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斗争策略,加上他们又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所以,一番话往往就能改变某个国君的主张、左右形势。孟子在他的著作里说:“这些人一怒而诸侯惧,居而天下息。”是说这些人一发火就要唇枪舌剑、挑起事端;而他们安居在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当然这里有夸大之词,但也可见这些人的能量非同小可,不可虚眤。因为士的能量大,因此各国都争先搜罗他们,强大的国家想利用他们扩大疆土,统一天下;弱小的国家想依靠他们维护安全。连一些贵族也想收养他们,以备不时之需。因而当时求士之风盛行不衰。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尝君。
燕昭王要报仇,国力不足,于是他便自然的想到求士,想依靠士的力量,来帮他复国报仇。那他是怎样求士的呢?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即第一句,提出全文的总纲——招贤报仇。(点明为什么要求士)
第二段:侧重写招贤。(阐述如何求士)
第三段:侧重写报仇。(写求士的结果)
“燕昭王收破燕后。”因燕昭王即位时,接管的是一个残破的国家,所以叫......余下全文>>
四:现在通州区按宽带多少钱了?想在按一个!
安装是免费的吧,,只是宽带使用费是每个月120.
到网通去申请,然后等着就行..
五:《燕昭王求士》中,郭隗洋洋洒洒,畅所欲言,而燕昭王只有简单的问话,作者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什么? 5分
求贤,这就是君主在谦虚的表达自己才能不足,希望有贤能来辅佐帮助。那么以最佳的姿态来礼敬贤能是最基本的要素。
古时候的君王并不要求太过优秀,圣王当垂拱而治,把国家大事都交给有才能的臣子去处理,一是当时部族联盟的残余思想也是当时封建宗法的脉络延续。
古代的圣王,往往都是得到了贤才才能开创一代基业,如商汤与伊尹,文王与太公,桓公与管仲,昭王与乐毅直到秦始皇汉高祖,这几位君王自身的才智并不一定最强,但都是用人得当才取得了不朽的盛名。因此,人才是当时社会最受礼敬的,君王需要做到的就是给予最大的礼遇。
从《燕昭王求士》中看,郭槐的作用是千里马骨,他的滔滔不绝展现了他的政治理念,体现了他作为臣子可以畅所欲言的礼遇,他的每句话都被恭敬的记录下来,他的理念也被付诸实际,对于看到这段话的贤者将是多么大鼓励啊。
至于昭王话少,呵呵,这才是君王啊。决策的权力在于简短而有力,显示了君王的果决与权威,话多了就跟后代君主集权时期一样了,整个朝廷就靠着君主来维持,一旦出现个二百五君王,那么王朝的命运就堪忧了
六:《雁门大守行》 的注释原文及译文
应该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