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预防和消除新生入园的分离焦虑
新入园的幼儿一般都会出现情绪波动、坐卧不安,甚至剧烈的哭闹,幼儿教育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般一般持续一到两周。虽然这段时间并不算很长,却牵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巨大精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在幼儿早期的情绪发展中,通过与父母长时间交流和情感互动,形成了对父母的依恋情绪。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种广泛存在于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强烈感情纽带并不陌生。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的表现。然而这种依恋,却使得幼儿力图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例如一些幼儿只愿意让妈妈陪着睡觉,如果换成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也会器闹拒绝。当离开父母时,一方面幼儿恐慌、哭泣、尖叫、哚脚等表现出一种分离防御,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他回到自己身边。如果这种防御行为不能奏效,幼儿就会进入分离焦虑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当陌生的看护人靠近时,幼儿还会出现另一类明显的不安,即陌生焦虑,他们会提防性的地回避或哭闹。分离焦虑加了陌生焦虑,使得幼儿在刚入园的初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在父母的长时间相处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国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依恋最开始形成是在7个月到1岁之间,在2到3岁进入特定依恋期。特定依恋期内,幼儿积极与父母保持特定的联系,并拒绝离开他们。他们把父母作为探索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边。 因此,当他们知道要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吃惊、反对和依附的反应与行为。新入园的幼儿正好处于这个时期,因此很自然地会产生分离焦虑。 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园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办法淡化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幼儿的多重依恋: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对新的看护人——教师的依恋情绪,消除陌生焦虑。 据美国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不仅仅会对父母产生依恋,而且也会对与他发生社会联系的其他人产生依恋。幼儿的这种多重依恋性为淡化其原有依恋、培养新的依恋提供了可能。 家长对策: 1、能力准备 入园前,先教育幼儿练习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学会洗脸、洗手,用杯子喝水等,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手的动作还不协调,有时会搞的乱七八糟。 如穿衣服时,先把衣服给孩子披上,让她自己伸手穿袖子,以后让他自己学会两手抓住衣领往后一披,再穿袖子。让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激励她主动学习,独立探索。 如家长嫌孩子动作慢,麻烦,而一切代劳过分照顾,就挫伤了孩子独立性的萌芽,使他们养成一切依赖于别人的习惯。这对孩子是害不是爱。孩子掌握了一些独立生活的本领,就为开始幼儿园生活奠定了基础。 2、生活习惯的准备 上幼儿园的前一段时间,要按照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一日生活,以减轻孩子入园后的适应困难。 3、心理准备 常常听有的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这是家长最忌讳的话。因为这样孩子就会觉的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是坏孩子呆的地方。这对孩子入园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大一点的小朋友家玩,听小朋友讲幼儿园的事情。看到别人在幼儿园学到了新本领,结识许多新朋友,这样孩子对上幼儿园就会充满了向往。 二、持之以恒 尽管家长入园前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但有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还是不太适应,又哭又闹,主要原因是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少,社会交往能力较差。一到幼儿园,离开了平时依赖的家长,便会焦虑不安。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到幼儿园时痛哭的声音,就忍不住想流泪......余下全文>>
二:幼儿入园为什么会有分离焦虑的表现
1.环境的巨大变化(1)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2)成人与幼儿的关系。(3)陌生的活动室环境。(4)要求的提高。
2.家庭的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失望阶段——仍然哭泣,继继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三:幼儿教师如何解决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解决方法
一、宝宝入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一)宝宝入园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怕生。不愿意与老师和生疏的小朋友交往,抵挡交往,躲避,缩在角落或没有人的地方。
2、强烈抵挡。表现为哭闹打人、咬人、摔东西、抢玩具等。
3、拒绝吃东西、喝水。有的家长平时在家里使用不恰当的强化手段,让孩子不能随便吃生疏人的东西,这些孩子来园后,轻易表现为拒吃、拒喝。
4、跑出教室一个人玩。
5、说谎。如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小朋友)打我”、“没有玩具”、“不给饭吃”等。
6、阶段性体质敏感。由于新环境使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加上哭闹、紧张,体能消耗也较大,出现代谢紊乱,进而在一定阶段内引起体质敏感、易生病。
7、尿裤子、尿床。由于老师把握孩子的规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自立能力弱的孩子而言,来到一个新环境,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家长多带上几套换洗衣裤就行。
(二)对策分析
1、充分信任老师
宽容的家长往往能造就出一个精彩的教师。当您能包容老师的某些小弱点而充分信任他时,会促使他更有信心面对这份事业。
2、及时与老师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特色。家长尽可能多抽时间和老师接触,如实说明孩子的情况,让老师和您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在心理上精心呵护,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多给孩子讲一些幼儿园好玩的事情,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切勿在孩子不听话时以“送你上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之类的话来威胁孩子。教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洗手、独立上厕所等生活技能。孩子离园回家后,切勿太急切询问他在幼儿园的生活,更不要一见面就问“今天有没有孩子打你”之类的话,来加重孩子对焦急、恐惊情绪的重复体验。回家后,多拥抱和抚摩孩子,这样有助于幼儿减轻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4、在生活上细心体贴。
二、宝宝入园后,家长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入园初期,家长某些不自觉的行为并不利于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看看您是否有这样的行为:
行为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家人郑重其事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
分析:这种隆重的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紧张的情绪,当全家人都离开时,孩子感到更加孤独、失落,不利于他们融入幼儿园的生活。 建议:由一个家长送孩子为好,给孩子创设一个自然的入园气氛。
行为二: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你总是对老师反复交待:“老师,宝宝早饭才吃了一点点。”“老师,他今天还没有解过大便。”“老师,如果宝宝尿湿了,书包里有裤子。”甚至走出教室后,忽然想起一些问题再回过头和老师作个交待。
分析:这些言行很容易给孩子一种消极暗示,使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做好诸如大便、小、吃饭之类的事情,产生焦虑情绪。
建议:家长要信任孩子,这是对孩子的积极暗示,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对自己充满信心。家长可以在上幼儿园前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可以把特别要特别交待的问题以小纸条的方式告诉老师。
行为三:您已经和自己的孩子说过再见了,但你又悄悄地回来,躲在教室外的角落里想再看看孩子的情况。
分析:很多家长在初入园时都有这样的经历,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孩子的担心引起的,另一方面,还潜在的含有一种特殊的心理——那就是家长有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孩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他需要我。但是,如果家长的偷看被孩子发现了,更引起他们更强烈的思想波动,这是最不必要的。
建议:大大方方地和孩子老师说再见后,就大步离开教室,不逗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分离,但分离并不表示永远见不到爸爸妈妈,而是一段时间的离开。
......余下全文>>
四:造成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分离焦虑症究竟是怎么回事?
分离焦虑症,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1.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从无拘无束的家到幼儿园,在环境上宝宝心理的转换很大,一时间难以适应。在入园之初,幼儿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儿园的饮食和饮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儿在家中养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2.陌生的老师和同学
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因此一些幼儿在入园之初会感到不知所措。
3.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的溺爱
实践证明,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4.自身性格与经验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分离焦虑症如何克服?
五:如何应对幼儿入园焦虑期?
3岁的幼儿新进入幼儿园,与依恋的对象(主要是亲人)分离时,随即产生焦虑、不安、伤心、痛苦的感觉和撒娇、哭喊、吵闹等拒绝分离的表现,即幼儿入园焦虑,实际是一种分离焦虑,它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通常年满3岁的幼儿就要进入幼儿园里学习生活,而3.5岁正是幼儿产生依恋的一个高峰期。幼儿刚刚进入新奇的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幼儿教师与陌生的小伙伴,使幼儿产生了不安全感,使幼儿对亲人的依恋感加强,不愿意离开亲人。亲人的离开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缺乏依恋对象,从而产生了入园焦虑。每个幼儿入园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分离焦虑的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致看来,幼儿的入园焦虑主要有缠住亲人不放手、要求老师抱着不放、哭喊、吵闹、打滚、摔东西、嗜睡、发呆、尿裤子、尿床、拒绝吃东西、拒绝喝水、咬手指、划破手指、撞墙等行为表现,他们往往以此相威胁来逼迫家长不要离开自己。人生最初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刚入园时产生的。对首次送孩子入园的父母来说,都是一道很艰难而且必须克服的难关。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家庭教育应将更多的力量投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解决“分离焦虑”的问题。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前,一般是整天和亲人在一起。进入幼儿园以后,突然和亲人分离,加上老师、小朋友、周围环境都是陌生的,所以,孩子在初入园时,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甚至可延长到一两个月之久。许多妈妈在送孩子入园之初,也同样出现“分离焦虑”。为解决“分离焦虑”问题,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前带孩子去熟悉幼儿园;也可以在初入园的日子里,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当孩子真正体验到妈妈还是十分爱他,家庭还是“安全基地”;并且,也感到幼儿园老师喜欢他,小朋友都愿意和他玩时,“分离焦虑”就会逐渐消失。二、缩小家园生活的差异性。在家里,孩子一切生活行动随随便便,在幼儿园,要服从集体生活活动规则;在家里,孩子稍有表示,成人会马上满足其要求,而幼儿园很难做到这点;在家里,孩子几乎可以占有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在幼儿园需要分享和轮流使用。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种种要求,主动配合幼儿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晚上按时停止游戏或看电视,按时漱洗,按时睡觉等。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要注意让其改正,如让孩子懂得分享和轮流,并找机会操作和实践。缓释焦虑在入园前。在宝宝要上幼儿园之前,我已知道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焦虑现象,这是正常的,我把缓释工作做在入园前。入园报名前一个月,我与孩子的爸爸经常向孩子灌输:你长大了,应该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到幼儿园去。他问:“为什么所有的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我们就告诉他:“聪明的孩子都是读过幼儿园的,因为那里有老师教你学习,有许多小朋友和你玩,还有许多家里没有的玩具。”报名前一个星期,我带孩子到幼儿园里参观,引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兴趣。看着五颜六色、充满童趣的幼儿园,孩子竟然亲吻着幼儿园的围墙,大声说:“我不想离开,我什么时候可以每天到这里玩﹖”。结果,在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头也不回地高高兴兴地进去了,还挥着小手和我再见。送园后妈妈莫回头开园报到日,我和孩子早早地起来准备,像过节日一样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我清楚地告诉她,妈妈会暂时离去,但不要紧,有老师在,而且妈妈一下班就会接她回家。进了幼儿园,最困难也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孩子死死拽住我的衣服,大哭着不放手,我决定留下来几分钟安抚她。我忍住内心的痛惜,告诉她,妈妈理解她的感受,妈妈不在,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喜欢和爱护她,妈妈一定早点来接她。听到我柔和而又坚决的声音,她的哭声渐渐地小了。随后我立即离开,没有丝毫拖泥带水。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