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和安德烈的关系

一:龙应台是不是比较喜欢安德烈而对另一个儿子不关注

你好

是亲生的 我肯定

龙应台先嫁给一个德国教授

生下华安(安德烈)

和华飞 后来离婚

带走华安

所以才比较喜欢前一个

满意请采纳

二:在龙应台——《目送》中 华安与龙应台的关系? ?

华安是龙应台的儿子,龙应台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华安,一个是华飞。华安的德文名叫安德烈,华飞的德文名叫菲利普。华安是华飞的哥哥。因为龙应台老是要飞到不同国家讲处啊什么的,所以慢慢就和华安他们疏远了。

三:安德烈和龙应台啥关系?

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

四:怎样看待安德烈与龙应台通信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书中的35封家书,包含了母子亲情、家国天下、代沟和中西文化差异。

安德烈14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中国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几年后,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身高一米八四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龙应台感到,在她和儿子之间已经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的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和交流。

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他们在阻隔、误解、试探和艰难解读中,渐渐接近对方的世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龙应台说,“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

而安德烈致龙应台信中却说,“你——身为母亲——能不能理解、受不受得了欧洲十八岁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能,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你: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只有伪君子假道学才会否定这个哲学。”龙应台看到后,迅速给安德烈回电邮道:“请你告诉我,你信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尽速回信。”

安德烈却轻描淡写地回电邮说:“能不能拜托你,不要只跟我谈知识分子的大问题?生活里还有最凡俗的快乐:‘性、药、摇滚乐’当然是一个隐喻。我想表达的是,生命有很多种乐趣,所谓‘药’,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该你全心投入,尽情燃烧的东西……‘摇滚乐’不仅只是音乐,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品位的总体概念:一种自我解放,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对不可知的敢于探索,对人与人关系的联系加深……”

据说,这些信感动了无数被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家长和孩子。上海读者YU致龙应台信中说,“我让女儿读您和安德烈的通信,然后在饭桌上有很多讨论和激辩。谢谢您给了我们母女彼此沟通感情的机会。但我很渴望知道一点安德烈的成长背景以便正确地理解一些文化分歧。”

五: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话怎么理解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

六: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

奉上这段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这段话出自龙应台的文章《亲爱的安德烈》

请参考!

七:龙应台一家的资料?安德烈是不是龙应台的亲骨肉?如不是那他怎么来到她身边的?安德烈的亲身母亲是谁 具体

是亲生的 我肯定 龙应台先嫁给一个德国教授 生下华安(安德烈)和华飞 后来离婚 带走华安

八:菲力普和龙应台是什么关系

母子关系。龙应台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安德烈,二儿子就是菲利普。

九:《亲爱的安德烈》里面龙应台和安德烈在信中沟通了什么? 他们在信里讲了什么? 有什么话题?

龙应台想要了解的十八岁青年儿子的生活,以及对欧洲世界的认识和阐述,很容易看出,安德烈有着和他母亲相似的思想深度。一对母子能如此自然顺理地聊天从任何角度来讲都是值得现代绝大部分人深思的。尤其是儿女和父母不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的家庭。有些书写读书报告的话,我建议你去读一读,其余的什么《我的中国梦》之类的要是写什么征文或者报告什么的糊涂一点就过了因为这类书读起来根本就找不到灵魂,反而越发觉得恶心。但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真的很好。不论男女,不憨多大年纪。还有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也很好,适合女孩子读。

十: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 孩子你慢慢来 野火 目送 讲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50分

龙应台人生三书 《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孩子你慢慢来》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

《亲爱的安德烈》记录了龙应台与18岁儿子开始的为期三年的书信往来。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从此,他在德国,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台湾,母子俩用了长长的3年时间相互通信——“18岁那一年”,“年轻却不清狂”,“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学生哪里去了”,“为谁加油”,“你知道什么叫21岁”,“独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惊讶,坦率得近乎痛楚。

《目送》是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野火集》是2005年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龙应台。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1985年以来,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为这般思潮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并创下一月之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