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指导家长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好习惯
家有调皮孩儿的时候,家长就会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希望孩子心里能够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
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子女是父母的影子,道理就在这里,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当然除了父母之外也包括与孩子一起生活的其他人:老人、保姆等。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如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在课上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配合老师,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静地坐10分钟,练习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课堂常规表现。然后家长和孩子交流,及时肯定孩子坐得很好,要求孩子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家长可配以《科学家小故事》的讲解,引导孩子学习科学家们小时候是怎样专心学习的。
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余下全文>>
二: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目标怎么写
一、所谓规则
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
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
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
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确立培养目标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
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
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
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
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
四、措施及具体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余下全文>>
三:怎样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躲避危险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形成。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适宜的环境让幼儿自觉的参与进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为幼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好的条件。例如:幼儿园里整洁干净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知道,大家要共同来维护这个干净而整洁的环境,就不能像在自己的家中,可以随心所欲。走廊里和活动室内进行了相应的环境创设,以吸引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在图书角,我们为幼儿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幼儿礼仪交往方面的书籍,在平时的生活中,为幼儿讲解,让幼儿对良好的行为和与人交往的礼仪有初步的了解。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设计教学课题,组织幼儿讨论,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
二.多种方法结合,抓住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机教学机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规则意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幼儿的,而是需要幼儿通过认知、理解而产生的一种正确的、自发性的外在行为表现的活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采用多种方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
三.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实质是习惯的养成,幼儿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是他们终身受益。在家中为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为孩子做榜样。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以身作则。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四:什么叫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在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就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也是培养健全人格、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必要环节。
一、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建立常规,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基本策略。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一天的生活当中,上下楼、如厕、盥洗、进餐、午睡等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规则,培养幼儿规则意识,首先应该让幼儿知道,规则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了解并遵守。由于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细致,要明确、要有耐心,要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印象,要给孩子养成的时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做到持之以恒。再有,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或将规则编成小儿歌,或设立各种主题的小评比,调动幼儿内在因素,激发幼儿的上进心,逐步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如:进餐时的“文明餐桌”、午睡时的“安静宝宝”。逐步在一日生活中树立幼儿规则意识。
二、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期是一个人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性飞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培养中,充分利用幼儿的各类游戏,将幼儿的规则学习与培养有机地融入于幼儿的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巩固规则。
如:表演游戏“公共汽车”,幼儿扮成年龄、身份不同的乘客,在有情景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了解了乘车的规则与礼仪,并逐渐会把社会的规则要求变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进而迁移到生活当中去。区角游戏中,利用环境暗示法,让环境说话,让环境的设置告诉幼儿参与这个游戏应遵守的规则,如用插卡标志,限定游戏人数;用安静图标,告诉大家要安静等,这种环境暗示没有任何的强制、命令和压抑,可以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也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之一。我们在幼儿生活学习的活动室、游戏场、走廊、楼梯根据需要巧妙地利用标志、符号、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已有常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形象地提醒幼儿上下楼梯走右边;楼梯转台的不要拥挤的图片,告诉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饮水机前的等待线,告诉幼儿喝水时不拥挤,要会等待;幼儿物品的摆放标志,告诉幼儿物品取放要归位;游戏场上的安全文明游戏图片,提醒幼儿玩耍时不奔跑,以及大型玩具的正确玩法……这些标志,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天天看到,这些标志不仅在无声地提醒孩子,同时,看到这些标志,幼儿也会互相提醒,按标志的要求去做,久而久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强化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四、设计主题教学活动方案,帮......余下全文>>
五:培养中班班孩子规则意识方面有什么收获?
一、所谓规则 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活动时,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大声暄哗,收玩具时摆放整齐,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等,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行为习惯。通过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则,并认真执行,把这种执行作为自身的需要,从以规则控制自身行为到形成动力定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二、现状 为了了解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现状,我对中班段幼儿进行了观察调查,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3.在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在还需要等待的游戏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心。 4.学习中部分幼儿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就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对规则意识还不强烈,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确立培养目标 1.道德要求:尊敬父母、长辈,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好、问早;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爱心;爱护公共财物,不破坏公物,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惜生活学习用品,不浪费;知道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人多的场合学会等待或排队,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高声喧哗;不说谎,不拿别人的东西,知错要改;有粗浅的是非观,不做明知不对的事情;乐于帮助别人;等等。 2.一日生活:包括去卫生间、洗手、喝水、吃副餐、睡觉前、起床后、离园前等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固定的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集体活动:包括集体活动中剪刀、胶水等物品的安全、有序使用规则,根据老师的语言提示或者暗示保持安静或者进行活动规则;集体活动时回答问题要举手,分组活动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按时完成任务等规则。 4.游戏活动:按规定摆放或取材料、物品的使用规则要明确,不同游戏自身的规则等。 四、措施及具体做法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表现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一)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学习者再从中模仿而进行学习。心理学有关研究证实,通过榜样示范,学习者的态度、行为方式、动机和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或提高。 教育实践也表明,榜样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例如,有天清晨,当幼儿陆续来园,开始......余下全文>>
六:如何培养中班幼儿户外游戏规则意识叙事
《指南》中所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里的规矩就是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帮助孩子顺利踏入小学生活、学习的桥梁,是孩子为人处事、学习发展的奠基石。试想: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上课时不知道去上课;考试时不遵守考场纪律;不按时上交作业…这些最基本的事情都不知如何去做,又何谈成功和发展呢?因此,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入小学是至关重要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我就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只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某种动作技能的增长,还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并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激发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不能靠硬性的约束,也不能采取放任的办法。因此,在自主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很重要。
通过一些竞赛式的游戏,能更好的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则,就会影响全队的胜利,不再坚持争自己赢了,并在下次游戏中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赢得第一。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就应正确把握游戏的规则,科学、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将无目的的“玩耍游戏”转化为“规则游戏”,使规则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从而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发展,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的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七:如何在球类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在球类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球类游戏包括小篮球、小足球等多种球类项目,以球类教学游戏、户外球类区域游戏、室内球类区角游戏、球操等高低结构形式开展,对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和协调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中发现中班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球类游戏中必须遵循规则,那么,如何在球类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我将自己球类游戏实践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让幼儿感受规则在球类游戏中的意义,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球类游戏有非常明确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不能有序开展球类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一些球类比赛,引起幼儿的关注,让幼儿懂得规则在球类游戏中的重要性,从而有一种规则的意识存在感,进而自觉遵守规则。
二、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并开展球类游戏,提高幼儿规则执行能力。
1.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现状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需要成人不断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3)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对于需要等待的游戏,缺乏耐心。
(4)学习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部分幼儿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形成规则意识萌芽,但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烈,执行规则的能力较差,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不断被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作用。
2.中班幼儿体力明显增强,喜欢集体游戏,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且已基本掌握几种常见球的玩法。基于此,设计中班球类游戏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情节稍复杂,活动量增大。
中班幼儿在体力、智力、社会性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此阶段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活动量开始增大,过于简单的内容会使幼儿缺乏参与兴趣。设计时可以增加一些活动量较大的追逐游戏、听信号变速、换动作等游戏,运动效果会更好。同样是练习拍球的游戏,中班阶段可以增设独立左手拍、右手拍、左右手交替拍等内容,可以增设绕障碍运球的情境,还可以尝试幼儿小组合作边运球边抢球的形式。
(2)角色增多,规则带一定的限制性。
随着游戏变得丰富多样,合作机会增多,中班幼儿开始意识到规则对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性。然而中班幼儿规则意识不强,遵守规则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将规则内化为习惯。经研究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远胜于其他活动,故设计时可从方法、材料、距离等方面增加限制,增强幼儿规则意识,如只能在圈内拍球,每次只能用两种辅助材料,不能超越红色线投球等。
(3)提供合作机会,增加游戏任务。
中班幼儿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仍然很强,但他们已经开始有兴趣尝试自己组织游戏、规定游戏主题,有合作意愿。因此,设计球类游戏时要多给幼儿合作性游戏任务,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在游戏“运球”中发展两两合作能力,在游戏“星球大战”中提高小组合作滚球能力等。
3.教师要采......余下全文>>
八:幼儿园中班探研课题《如何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活动前明确规则要求。 具体形象性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觉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活动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该怎么做,在活动前就必须告诉幼儿,让幼儿心中有数。因此,在活动前要对幼儿的行为提出具体的、合理的、坚持一贯的要求。例如:活动前要进行插牌选区;活动时要保持安静,操作时不随便走动,请求帮助要说悄悄话,不能影响别人;活动中要爱护操作材料,轻拿轻放;听到结束信号应马上停止操作,收拾整理材料等等。为了较好地帮助幼儿将这些要求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在每一次活动前,教师都根据上一次活动的情况进一步明确要求,强调需注意的问题。如:在上一次活动中发现幼儿在材料收放中存在问题(幼儿动作慢,听到结束信号不及时放下手中材料,材料放得不整齐等),那这一次活动前教师就应强调这方面的要求,帮助幼儿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这样提醒幼儿:今天我们活动结束时还要比一比哪个区的小朋友收放材料又快又整齐。让幼儿充分注意这一问题,并努力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二、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 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别人的行为,或者是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它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在活动前,幼儿虽然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在活动前通过讨论幼儿已经知道了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的环境的好处,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在执行时,由于受活动方式及内容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困难。如每个区都有五六个小朋友一起操作;有些区中内容需幼儿集体合作;又如语言区都是需要幼儿讲述或表演的内容。为了较好地控制音量,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只讲悄悄话。如果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或老师听到。有了这些具体的执行方法,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有进步的小朋友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三、活动后评价规则要求。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通过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评选最佳区域,包括操作最认真区、成果最显著区、最安静区、材料收放最整齐区等。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摹仿提供了榜样;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