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

一: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异同

在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关系上,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们的认识的事实真相,法律事实是依照法律程序、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案件事实。有时法律真实几乎等同于客观真实,但有时候又与客观真实完全相悖。有证据支撑的事实才叫法律事实,法院采信的必须是法律事实。

二:辨析一下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谢谢了! 5分

所谓“客观事实”,就是原本发生的,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事实。在诉讼中,一般情形下,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观事实,并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进行裁判。案件的发生通常是在若干时间(年月、或者数月数年)以前,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法官都不可能在场,任何人都无法准确描述、再现客观事实,即使某些当事人能够准确描述、回顾客观事实,司法机关、法院法官一般都不会相信或采纳。因此,法院认定事实,不可能依人们的直观,不可能根据当事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亲身感知,来判定案件事实的真伪。因此,一个案件事实的客观性与法律事实之间是有距离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离,更有的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客观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官通过法定程序,按照证据规则,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经过质证采信后,对案件事实所作的合理推断与认定,理论上称之为法律拟制事实。这种合理推断、认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简单来说,法律事实就是用证据支撑起来的事实。就律师而言,不关心事实上发生了什么,而要看证据能说明什么,由此,证据至关重要。

三: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有什么关系?

四: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与联系

客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确定的事实,法律事实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变更。终止等的事实,属于客观事实的一种

五:力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统一是什么意思?

法律事实是有合法证据证明的事实,客观事实是确实发生的事实。

比方说,甲向乙借款10万元,并书写了借条给乙,期限届满之后,甲方没有按时还钱,这个是属于客观事实的。

乙方向法院提出诉讼,但是乙保管的由甲书写的借条丢失了,甲方也否认向乙借款的客观事实,于是法院不能认定甲向乙确实借款10万元,判决乙方败诉,这个就是法律事实。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法律事实可能与客观事实不一致的,司法实践追求的是法律事实尽量符合客观事实,也就是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统一。实际上,法律事实不可能全部还原客观事实,只能是尽量接近客观事实。

六: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

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

1、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可以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社会事件有政变,游行示威,战争等, 自然事件有自然灾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

2、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内容发生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

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以发生一定司法效果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法律事实。

七:法律事实的种类

1.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一直想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可以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2.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未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依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八:法律事实的分类是?

法律事实的种类

在法律事件中,法律事实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依是否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法律事实大体上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类。

法律事件是以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又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两种。前者如社会革命、战争等,后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这两种事件对于特定的法律关系主体(当事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 但由于这些事件的出现,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有可能产生,也可能发生变更,甚至完全归于消灭。

法律行为可以作为法律事实而存在,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因为人们的意志有善意与恶意、合法和违法之分,故其行为也可以分为善意行为、合法行为与恶意行为、违法行为。

(二)肯定式法律事实与否定式法律事实

这是根据法律事实的存在形式而做的分类。肯定式法律事实是指只有当这种事实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实。否定式法律关系是指只有当这种法律事实不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