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跪求纪录片《高三》专业影评一篇,不要观后感,要镜头,情节,色彩等的分析!
又见高三
周浩历时一年独立拍摄、剪辑、制作完成的《高三》,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熟悉的高三世界。纪录片中的每个人物的状态思想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相信每一个真正经历过高三的人,不管是失败的还是成功的,都不会对这部纪录片无动于衷。
<1>题材。
毫不夸张的说,选定了一个好的题材就等于纪录片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把握。《高三》真实记录了武平一中应届高三学子整整一年的学习生活。全社会关注高考,家长因为孩子不得不关注高考,高三学生自然把高考当作头等大事对待。因此本片在题材上具有社会普遍性,抓住了一个人人都有几分兴趣观看的题材。
好的题材再经由导演的主观的创作和把握必将成为一部富有个性化的优秀作品。然而《高三》这部纪录片在这点上不尽其然。确实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每一个高三学子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之所以说平淡无奇是因为中国的大多数高三学生都是这般走过的),但难道就因平淡无奇我们就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吗?高三包含着琐碎、无聊的重复和喘不过气的压抑,但是高三本来如此。
看到影片中压在课桌上的厚厚的课本、参考资料,深埋于书堆下的花季少年的不堪重负的面庞,早读学生一遍遍背诵时的嘈杂,我们感受到了高三生活的气息。我们每个人的高三都是如此这般。但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记录,我们更渴望一个新鲜的视角、对题材深层次地挖掘,而不是停留于表层上的普遍认同感。
影片中有许多闪亮点值得深度挖掘。例如,其一考上大学成为家族使命,一次考不上接着考,不管学生的兴趣、能力只是把他们作为了一个维护面子的工具。其二在入党程序中,几乎候选的学生全部全票通过,竟然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我们不禁联想到中国的民主选举。这些现象不值得深入分析吗?导演如果能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地剖析、探索,或许这部纪录片的分量会更重些。当然这需要导演有敏锐的眼光,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发现闪亮点,并进一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高三》记录了一位严厉、有责任心又不乏幽默的好班主任王锦春,刻苦与谨慎的优等生林佳燕,逃课翻墙上网的差学生钟生明,因不堪考试重负而临场逃走的学生,以及处于尴尬境地的早恋。高三一切的一切,本片都有展现。那么,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呢,个性呢?我们不知道导演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而这一点在我看来很重要,纪录片不应只是简单的生活记录。
<2>叙事。
剧情电影的叙事是在前期完成,与剧情电影不同的是纪录片的叙事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时间是本片叙事的主要线索,入党安插其中。
从影片的内容上,无法看出时间的延续所造成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影片有许多横向的点:学生早读机械式的重复,深夜翻墙通宵上网,为逃避考试装病,个别学生的早恋,两次认真又严肃的家长会……但这些点只是作为一个个高三现象被记录下来,它们无法串联起高三这整整一年,因此并不具有典型性。而点明时间的因素是黑板上的倒计时天数。随着它一天天的递减,反而表达出学生在那个时期不同阶段的复杂心情。另外,在距高考接近40天时,老师们坦言虽明白这些试卷大同小异,但不发给学生做又不安心,而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做了自己没做会削弱自信心。这个场景对于高考所造成的极度敏感气氛起到了很好的表现作用。
对于穿插于影片的入党程序不知其用意所在。服务主题吗?似乎只有做这般解释,本片记录的是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入党确实可算作高三生活的一部分。但入党这件事情,在表现高三学子的心理历程上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因此我怀疑这部分内容是否有必要全程跟踪记录。
既然对于入党这件事情赋予了一定的篇幅,那么为什么不深入追踪、探讨呢?仅仅是记录下了入党的必走的程序、必开的会议、比......余下全文>>
二:纪录片高三16班最后考得怎么样
有的考到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有的复读了,有的考到了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师范大学。这是我高三看的了。
三:高考纪录片的观后感,谢谢各位
其实相对于第四集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毛坦厂的孩子幸运多了。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不用为钱发愁。即使是片中的那个相对贫困的女生,也是可以靠自己家庭的力量解决在外租房子所需要额外付出的几千元。而家长们要求孩子高考的唯一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贫困,而是为了改善生活地位——不得不说,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种受人尊敬的地方。他们向往上层人的生活,于是他们得不到的,便把希望压在了孩子身上,而实现这一希望唯一可能的途径便是——高考,考上好学校,找份有地位的工作。
只是家长们的想法是否太单纯了点呢?或者说他们或许也知道如今的大学毕业即失业,但是他们的心结依旧紧紧的系在了高考上。
相对于毛坦厂扭曲的高考心理来说,我倒是更能理解宏志班的孩子。因为这里的土地实在太过于贫瘠了。这里的孩子如果要摆脱贫困的生活,甚至仅仅为了吃饱饭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他们也不得不通过高考来实现。
但是高考也只是第一步。这里的孩子和家长甚至在高考前就要去面临考上后的经济压力。“因教而贫”—— 一 方面读书是唯一改变贫困面貌的途径,另一方面读书却让一个家庭雪上加霜,穷上加穷。但即使如此,这里的人们还是愿意让孩子们放手一搏,这是几乎带有赌博性质的一搏,形式便是高考!
虽然高考对于宏志班的孩子来说是关乎生存和毁灭,但这里的备考氛围却还是充满着温情和人性(只是片子中所呈现出来的)。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高考,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我庆幸,我已经过了高考的年龄,我也庆幸,我的高考过得非常的平坦甚至安逸。
四:高考央视纪录片读后感
8月19日,我在微信当中看了六集的《高考》视频,看过后深有感触。
一、二集是讲述毛坦厂中学的日与夜
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高中,学校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参加高考,他们中的三分之二是高考复读生,这里常年租住着数万名陪读家长,她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西部城镇,小镇和学校形成了一个高考镇 ,孩子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2014年1月10日,星期六,距离考试还有140天,中午,陪读家长把饭送到校门外,学生的吃饭时间约为10分钟。
吴俊是毛坦厂中学的保安队长,他说:从他爷爷到他这一辈家里没有一个大学生,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考上大学,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长最后的希望。校外陪读家长等待午时才能放学的孩子们,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高考才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才可以改变现有的生活。
程老师说:拯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拯救一个家庭,只希望她们这一代可以比他们的父母过的好一些!2014年高考这天,孩子们迎来了他们一生当中的巨大考验,考场外挤满了家长,门外的家长似乎比孩子更加紧张,这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代表着一次考试,更意味着孩子和家长的梦想和三年来的艰辛努力。
20天后,高考成绩出来了,家长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感动的流泪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了孩子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了,孩子终于不负众望的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和家长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非常喜欢视频中老师的一段话:
很多人怎么讲呢,受了毛中的惠,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刚才有人说,毛中灭杀人性,但是大部分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没有苦难,这样人就是温室里的花朵,他禁不住风吹雨打,你将来到社会上,谁能把你当公主,谁能把你当王子,你在家是公主啊?你在家是王子啊?你到社会上,社会很残酷,社会是残酷的!今天不是人,明天人上人,我就觉得,人生必须要经历一些苦难,毛中就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苦难的课堂,高考成功了,家长乐了,孩子找上好工作了,成立一个好家庭了,有什么不好呢?毛中何罪之有?谁请你到毛中来的,在你没来毛中之前,你就知道毛中很恐怖,为什么还把孩子往恐怖的学校带?磨出雪亮的钢刀,冲向隐形的战场。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第二集20分钟之后讲话)
比起他们,我们是不是轻松了很多、幸福了很多呢?
第三集久牵的孩子
是回到家乡参加高考还是留在从小生活的城市,留与不留成了孩子们最大的难题, 在纪录片中一部分的人选择了留下,一旦选择了留下来就要接受没有大学文凭的待遇,想要改变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无论怎么选择都无法逃避高考的压力,只是大城市多了一些我们想要的机遇和更好的生活,他们努力的寻找着共同的出路,背负着自己的梦想和父母的期望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四集讲述了大山里的孩子
中国有太多太多像她一样在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才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才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走出大山才是改变现有生活的唯一方式,纪录片中的她,是个懂事的孩子,而她的叔叔婶婶则是善良,朴实的人,为了侄女儿的学费,卖掉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为了他的侄女将来能够过上好的生活,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即便是亲生父母所做的也不过如此吧。
片尾,奶奶没能等到孙女的寒假便因病去世了,老人家用自己的信念强撑到了最后,只是为了听到孙女考上大学的消息,当大学考上了,又还有什么可以支撑她活下去呢!我所感动的是生活的苦难,艰难的等候,令人震撼的亲情。
第五集留学大潮
2014年中国有......余下全文>>
五:纪录片的影评该怎么写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余下全文>>
六:高考纪录片观后感800字,急啊!在线等 5分
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完六集纪录片《高考》,颇有感触,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
毛坦厂中学位于安徽省的一个小镇上,镇上的经济就是靠毛中所带动的,毛中国共产党有3万多名学生,大学数是复读生,他们都在应届的高考中失利,以新的心态重新面对高考,镜头锁定了程教师所教的复读班,在自习课上,并没有出现聊天的声音,整间房间都洋溢着学产的热情,在教室墙上和纸板上,我看见这样一句话:这期间,没有老师的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学生们无需任何人的监视,你努力了,会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你不努力,社会将你淘汰。
在讲述的人物中,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吴世康和何飞。吴世康在高一、高二时成绩很优异,能在学校中占300名,高三时,成绩下滑到3000多名,吴世康的父亲曾经有一个工厂,为了孩子上学,关掉厂子到学校当保安队队长,他们家没有出过大学生,当年他高考时与大学失之交臂,夫妻二人的心血全部投入到孩子的身上,由于吴世康成绩急剧下滑,父母焦急万分,后来经过老师的开导和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取得了526分,他的父亲高兴的流泪了,付出多年的心终于得到了回报,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实中的我们,父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供我们学习,我们却辜负了他们的苦心,初四的冲刺阶段就要开始了,现在努力还来得及,让我们奋起直追,努力拼搏吧!
何飞,家庭条件不好,全家只靠父亲一个人挣钱,在应届高考中对高考没有概念,复读期间,在临近高考时,才有悔悟,就像她自己说的,我遭到了报应,因为我以前笑的太多了。最后高考失败,没有考上大学。其实,家庭条件差并不能影响太多,只要你心中坚定着努力学习的信念,还有什么做不好呢?如果我们今天不努力,就会变成明天的何飞,该努力时不努力,想努力时已经晚了。
让我很感动的是刘洋洋的经历。她从小父母双亡,是叔叔婶婶一手带大的,家里条件不好,但要负担四个孩子的学费,十分艰苦,为了凑学费,叔叔将家里的羊卖掉了,日子过得很清贫,最后刘洋洋考上了大学,但发挥失常,我想她高考发挥失常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她肩负着叔叔婶婶和年迈的奶奶的期望,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吧。就在她考上大学的消息公布后不久,奶奶就去世了,我想支撑老人家活下去的就是想看到自己的孙女考上大学这一刻,血浓于水的亲情可以带来奇迹。
在第五集留学大潮中,有45万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四年留学的费用就要150万人民币,这对我来说,自费留学的希望已经破灭,我的家庭根本无力支出这笔费用,所以对我来说,高考就是唯一改变传动的机会,竞争很残酷,别人努力学习,你就要比他更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努力!
要对自己狠一点,狠一点就是高标准,狠一点就是严要求,对自己狠一点,是减少非智力失分的杀手锏,跌倒了,拍拍衣服,爬起来为中考加油,我一定能赢!
七:怎么写关于编导生里的主题 看过《高三》这部纪录片的知道它的主题是啥麽
看过这部纪录片,但是不会写
八:高考纪录片
我知道!衡水中学的一天!超级令我羞愧
九:一个记录片。 讲的是高中生面对高考的事(大概是这样)。 名字:xx的高中生 必有重谢!找到之後有追
高三 (2005)
导演: 周浩
编剧: 周浩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05-11
片长: 95分钟 / 138分钟(完整版)
又名: Senior Year
IMDb链接: tt4276994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十: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为了艺考! 急啊!!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 政论性 文学性 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环境 事件真实 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 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 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