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树人和周作人为什么绝交
这是从别处看的,希望帮到你,
西元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给鲁迅送来了「绝交信」,40年的兄弟之情一信之间断交
1923年周作人给鲁迅的断交信:“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的,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信写得平和,一如周作人本人,但字里行间,决裂的坚定,跃于纸上。就这样,两兄弟失和。信中的“过去的事不必再说”,是什么事,一些有关或略知的人都语焉不详。后来,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作了解释,“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性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是不是这样,也不得而知。
PS:鲁迅先生和其二弟的失和一直是文坛的一个迷,后来反复的淘,终于在网上找到了一篇,但其文章不全,于是我就结合第11期的名人传记,纠正了一番,将原文放好。供各位好有欣赏品读,品读鲁迅曾经的秘密。
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鲁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他默默地承受着,长久地牺牲自我,这使鲁迅陷入了人生最大的哀痛中。对一个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人来说,这种家庭的不幸本身,使鲁迅有了更深的悲剧色彩。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记忆,周氏兄弟后来对此都闭口不谈。鲁迅与周作人的分手,是1923年7月19日。那日,周作人给鲁迅递来一封断交信。信中说:
鲁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那一日,鲁迅日记中写道:
“上午启孟自持信来,后邀欲问之,不至。”
此前五天的日记有过这样一段文字:
“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
可见问题已很严重了。事情发展得这样突然,是旁观者始料不及的。他们的好友张凤举和川岛对此事略知大概,但均语焉不详。许多年后,许寿裳著《亡友鲁迅印象记》,谈及兄弟两人的冲突,点明其中原委。文章写道:
鲁迅爱住北平,但是他的西三条胡同住屋,是出于不得已而经营的。他原来在1919年把绍兴东昌坊口的老屋和同住的本家共同售去以后,就在北平购得公用库八道湾大宅一所,特地回南去迎接母太夫人及家眷来住,这宅子不但房间多,而且空地极大。鲁迅对我说过:“我取其空地很宽大,宜于儿童的游玩。”我答:“诚然,简直可以开运动会。”鲁迅那时并无子息,而其两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钟爱侄儿们,视同自己的所出,处处实行他的儿童本位的教育。
……
鲁迅对于两弟非常友爱,因为居长,所有家务统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烦两弟。他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症的。她对于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作人则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我虽竭力解释开导,竟无效果。致鲁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厅而他总不觉悟;鲁迅遣工役传言来谈,他又不出来;于是鲁迅又搬出而至砖塔胡同了。从此两人不和,成为参商,一变从前“兄弟怡怡”的情态。这是作人一生的大损失,倘使无此错误,始终得到慈兄的指导,何至于后来陷入迷途......余下全文>>
二:周树人与周作人为什么会走上不同的道路?
周作人是周树人(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原来是鲁迅最器重的弟弟,但是后来两人却决裂了.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后任日伪政权的国府委员等职,抗战胜利后因汉奸罪被监禁在南京。新中国诞生后,家居从事翻译与写作。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和《风雨谈》等专集。自选的文集有《知堂文集》。
周作人与鲁迅决裂幕后原因的各种揣测
鲁迅与周作人这对“双子星座”情深意笃四十载,一朝失和,永无修复,晨昏相隔,甚至殃及后代,断绝交通往来,这不能不令人注目。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剧烈的冲突和伤害?除了间接的表露,鲁迅和周作人双方都“不说”。然而他们越是不说,事情就显得越神秘,人们就越要揣测。
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比较外围的说法。据鲁迅的学生兼友人荆有麟回忆,鲁迅曾向他讲过,他与周作人失和与“拆信事件”有关。当时兄弟二人不仅共居一院,而且有许多共同的朋友。有时朋友同时给兄弟二人写信,同装一个信封,封面上随便写一个名字,或者“鲁迅”,或者“周作人”,大家都已习惯这类情况。但是,有一天晚上,周作人已睡了,邮差送来一封急信,封面上写着“周作人”,鲁迅知道写信的是谁,便按惯例先拆了信,谁知此信刚好专为周作人而写。第二天,鲁迅将信交与周作人,“却不料周作人突然板起脸面孔,说:‘你怎么好干涉我的通讯自由呢。’于是两人便大吵起来,鲁迅终于还搬了家。”
日本汉学家增田涉,与鲁迅和周作人都很熟,他回忆说,鲁迅曾给他讲过,他在八道湾和周作人同住的时候,自己没有孩子,因而常买糖果带回家给周作人和羽太信子的孩子们,但羽太信子却叫孩子们扔掉,“他(鲁迅)用充满感慨的话说:好像穷人买来的东西也是脏的。”
鲁迅原配夫人朱安也曾很气愤地以邻居说过:“她(羽太信子)大声告诉她的孩子们,不要亲近我们,不要去找这两个‘孤老头’(鲁迅和三弟周建人),不要吃他们的东西,让这两个‘孤老头’冷清死。”
这样一类原因可能对兄弟失和事件有影响,但一般认为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
真正值得重视的,是鲁迅自己间接表露的说法。据三弟周建人回忆,1927年10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他有机会经常见到鲁迅,鲁迅从没对他讲过周作人的不好,只是觉得周作人“昏”,好几次对周建人摇头叹气说:“启孟(周作人)真昏!”在1932年11月20日致许广平的信中鲁迅也写道:“周启明颇昏,不知外事……”。这一个“昏”字的含义倒底是什么?周建人回忆,鲁迅曾对他万分感慨地说过:“我已经涓滴归公了,可是他们还不满足。”按周建人的意思,鲁迅言下所指,并非周作人本人,而是周作人的日本籍夫人羽太信子。鲁迅常常对周建人说:“八道湾只有一个中国人了。”周建人认为这是在惦念和担忧周作人,因为到1927年,军阀张作霖对北京锭化界大打出手,鲁迅即为周作人担忧,致信友人章廷谦说,他希望周作人离开北京八道湾到上海,这样安全,但他不敢直接告诉八道湾这个想法,“因我觉八道湾之天威莫测,正不下于张作霖,倘......余下全文>>
三: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是什么关系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二弟:周作人(1885-1967)字星杓,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字乔峰,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周作人是鲁迅的大弟,是周建人的哥哥。
周建人(1888-1984),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生物学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初名松寿,乳名阿松,后改名建人,字乔峰,浙江绍兴人。笔名克士、高山、李正、孙鲠等,鲁迅三弟。(即《风筝》中的小弟。)
四:为什么鲁迅和周作人绝交啊?他们是兄弟啊?
鲁迅与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和?这已经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和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人们想像不出:本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最终会绝交,终生不再往来。更为不解的是,两人绝交之后,绝口不提此事,怨恨之深,难以自拔,切肤之痛,难以忘怀。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把它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33。因为周家是一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每天的生活是非常高消费的生活方式34,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她太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家里大人小孩生病,都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汽车。我们想想,上个世纪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是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35。所以他觉得自己拼命做,却总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1924年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36。想像一下,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真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也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人和睦地来往,打架的结果就是周作人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37,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加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不用再看也知道他的态度了,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知识分子表面虽然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
其实还是一个谜,很多的说法也只是猜测而已,更有甚者说羽太伐子原是鲁迅的情人之类的.我见过不少于三种的说法,我觉得以上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客观.
但是从周作人的绝交信看来,我觉得周作人认为鲁迅有对其妻有不轨行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要不这么好的亲兄弟为何就会反目成仇.只有这件事才是可能的,金钱也不会导致老死不相往来啊.
当然这很大可能是一场误会,或者是羽太信子对鲁迅的诬蔑.我个人认为这肯定还是跟这个女人有关,但鲁迅成为伟人之后,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鲁迅朋友的一些说法,另一些说法就看不大到了.
当然鲁迅也是我最尊敬的作家,我是不会带着恶意去推测他,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传统的说法总是不能让人信服.
五:周树人与周作人是什么关系
周树人就是鲁迅,是周作人的哥哥,两个人都是文学家,但思想立场,政治态度不同。
六:周作人和鲁迅的区别
周树人就是鲁迅,周作人是周树人的弟弟 周作人(早年在南京水师学堂改的,之前叫什么没兴趣知道了),名字改得好,却未必会做人,在汪伪政府担任六年伪职,其实就汉奸。 周作人其妻是日本女人,应该叫“羽太信子”吧。周作人在老婆面前还是很会做人的把日本老婆的很多亲戚接到北京(当时应该是北平),当然这还不算什么到后来更加会做人,直接给日本人傀儡汪伪政府做事,可能周作人改为周作狗更加妥当。 1923年周树人和周作人绝交,亲兄弟的绝交。原因就是周盯人的那个老婆,为了日本女人可以认不亲兄弟的可能中国历史上也就周作人吧。 当年在绍兴老家当中学老师的周作人经过亲哥哥的介绍到了北大当教授,周树人(鲁迅)如果没点真本事是不可能办成的。 时代总是不停的变,于是现在就有很多批“鲁迅”的。“鲁迅”的文章的确不是每篇都是佳作,以前看多“李傲有话说”李傲也在“鲁迅”的文章中取了一些不足处劲情的“批”。 两位的同点是:一、文法都受了日本小说的影响,兄弟曾共同翻译过《域外小说史》 二、绍兴水乡的风光情调蕴含于文字之间。尤其是童年的经历。 不同点:一、鲁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局的关怀,反映在其文章上便是犀利尖锐。周作人的文章则较为温和。二、鲁迅行文为旁敲侧击,不经意间,就揭露庸众和帮闲的丑恶。周作人的行文充满着文人味,有时是引用一小段一小段的文献。三、鲁迅描写生活是柴米油盐,周作人描写生活是小资情
七:周树人和周作人,谁的文学成就高?只看文学。 5分
wenku.baidu.com/...FdlkiC
这里有详细介绍便不做解释,如果你还有文学上疑惑,请追问,我会解答。
八:周树人和周作人为什么绝交
鲁迅与周作人为什么会失和?这已经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和鲁迅研究的一大谜团。人们想像不出:本来最为亲近的兄弟两个,最终会绝交,终生不再往来。更为不解的是,两人绝交之后,绝口不提此事,怨恨之深,难以自拔,切肤之痛,难以忘怀。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家兄弟失和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尽管有人收集了很多材料,努力想搞清楚,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不完整,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把它查个水落石出。表面上看来它是家庭纠纷33。因为周家是一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钱交到家里,但是兄弟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夫人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夫人每天的生活是非常高消费的生活方式34,家里一切用品都要到日本商店去买,她太喜欢日货。人家也是爱国主义者,非常爱自己的国家,家里大人小孩生病,都要请日本的大夫,所有东西都要是日货。做满了一桌子的菜,说不好吃,就全部倒了重做,家里被子和褥子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汽车。我们想想,上个世纪20年代,出门就坐汽车,那是不得了的,当然鲁迅是愿意为这个家庭做奉献的,他是长子,是家里的大家长,他只要家庭和睦,什么都愿意去做。鲁迅曾经说,我的钱是用黄包车拉进来的,但是人家是用汽车送出去35。所以他觉得自己拼命做,却总不能满足要求。这个方面的材料我们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家务上、经济生活上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年、1924年间,其实他跟周作人的思想分歧还不是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动手打了起来36。想像一下,我们如果看到街坊邻居兄弟两个打架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鲁迅兄弟两个真打起来了,真是让人感到很惊讶,当时他们的朋友也不是很能理解。本来鲁迅住在前面,周作人住在后面,一家人和睦地来往,打架的结果就是周作人亲自送了一封绝交信来37,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我们今天称鲁迅先生是怀着尊敬的心情的,但是他的亲弟弟写的信上加上这个鲁迅先生,下面的内容不用再看也知道他的态度了,如此态度也就是说明一刀两断了。其中有一句话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知识分子讲话是很客气的,但是往往客气后面有十二万分的狠毒。普通老百姓吵架,话虽然很难听,但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玩啊"。知识分子表面虽然客客气气,其实心里怀着深仇大恨。后来鲁迅很快就搬出了八道湾,另外买了一所房子住,从此不再和他的兄弟来往。
其实还是一个谜,很多的说法也只是猜测而已,更有甚者说羽太信子原是鲁迅的情人之类的.我见过不少于三种的说法,我觉得以上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客观.
但是从周作人的绝交信看来,我觉得周作人认为鲁迅有对其妻有不轨行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要不这么好的亲兄弟为何就会反目成仇.只有这件事才是可能的,金钱也不会导致老死不相往来啊.
当然这很大可能是一场误会,或者是羽太信子对鲁迅的诬蔑.我个人认为这肯定还是跟这个女人有关,但鲁迅成为伟人之后,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鲁迅朋友的一些说法,另一些说法就看不大到了.
当然鲁迅也是我最尊敬的作家,我是不会带着恶意去推测他,但对于这件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传统的说法总是不能让人信服.
九: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反目成仇?
鲁迅是很看重二弟周作人的。在他们没有反目之前,鲁迅跟周作人可以说是难亲密无间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里,有三卷是鲁迅日记,里面对于鲁迅和周作人的关系有着详细的记载。
出版的鲁迅日记,是从1912年5月鲁迅北上到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开始的,一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结束。1912年5月5日夜鲁迅到达北京,6日不顾劳累,就给二弟周作人写了信。隔了一天,又给周作人写了信。并且害怕周作人收不到,用快信寄到绍兴。鲁迅1912年5月8日的日记这样记载:致二弟信,凡三纸,恐或遗失,遂以快信去。
14日,鲁迅又用快信给二弟周作人;23日下午,鲁迅收到二弟周作人和三弟周建人的信。周建人告诉周作人的老婆信子生下了周丰一,当夜就给二弟周作人写信,表示祝贺。28日,鲁迅不但给周作人写了信,还给周作人的二老婆信子写了信。31日,鲁迅再次给周作人写了信。20多天时间,鲁迅就给周作人写了6封信,可见鲁迅和周作人没有反目之前,兄弟关系是超出常人的。
从1912年5月开始,到1923年7月兄弟反目,只要鲁迅和周作人不在同一个地方,每月平均要给二弟周作人写5封信。鲁迅还是个十分性情中人,也经常给周作人的日本老婆信子写信。信子也经常跟鲁迅写信,同时鲁迅也时不时的给三弟周建人的日本老婆芳子写信。在封建社会影像下长大的鲁迅兄弟三人,跟一般的兄弟是不相同的,他们的处事方式完全是西化的,而不是东方的。
鲁迅的日记里经常有这样的记载:寄三弟信,内附与二弟信一函,又与二弟妇笺一枚。还有:寄三弟信,内附与二弟妇及芳子信一小函。由于鲁迅在日本留学,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熏陶和影像,对于日本人并不讨厌,因此对于自己两个日本弟媳,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周作人的老婆信子和周建人的老婆芳子,是姐妹俩,恐怕在中国文人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就是周作人得了病,也是到北京治疗。一直都有鲁迅陪同,在日本医生池田的医院里看病,医疗费用也有鲁迅掏腰包。鲁迅是个家庭里的老大,父亲死的又早,一直扮演着大哥如父的角色。周作人和周建人没有到北京之前,鲁迅每个月都要给绍兴家里寄100元钱,补贴家用。显得很是家长风范。
鲁迅在八道湾购买了房子,母亲和夫人朱安,周作人和夫人信子,周建人和夫人芳子,都住在一起。弟兄们可经常相见而不可共同在一个锅里搅稀稠,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各种矛盾。鲁迅的弟兄们尽管都是识文断字的文人,也是如此。在1923年7月,鲁迅跟亲密无间的二弟周作人反目成仇了。
有人说事鲁迅和信子关系暧昧,周作人不高兴。也有人说是鲁迅看信子洗澡,周作人产生了疑心。也有人说信子大手大脚花钱,榨干了鲁迅,鲁迅不高兴。反正在鲁迅日记里,没有这样的记载,一切都建立在猜疑的基础上。谁也没有办法唤醒鲁迅弟兄三个,来对于各种猜测,给予证实。
但是鲁迅毕竟是鲁迅,他和周作人的反目也是在文明的前提下进行的。鲁迅日记里出现与二弟的反目,是1923年7月。14日夜,鲁迅开始一个人在自己的屋子里吃饭,不再跟周作人们在一起用餐。鲁迅是这样记载的: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很大的矛盾,在鲁迅的日记里,好像十分平淡和平常。
19日上午,鲁迅收到周作人的信,两个人的关系彻底破裂,亲兄弟二人从此公开反目。周作人的信是这样写的: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是虚幻,......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