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战争

一:清朝统一战争的介绍

清朝统一战争指的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数十年间统一中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清军攻灭大顺和大西农民军和南明军,还有平定三藩势力和西北叛乱等。1顺治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于山海关击败大顺军,占领北京城。顺治帝福临由盛京(今沈阳)迁至北京,清朝正式定都北京。2这时,清朝控制的兵力共20余万,控制的地区仅为辽东和京畿附近。而与清军并存的,尚有三方势力: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豫陕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及四川的张献忠农民军,其兵力均超过清军,且占据着南方及西北全部。这种四方相争的格局,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叉,异常激烈。3清摄政王多尔衮审时度势,先收西北,后定东南的战略方针,即集中兵力,先于巩固北京周边地区的同时,向西北进攻威胁最大的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将其攻灭后,以广大北方为依托,向东南进攻南明,以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4到康熙三年(1664年),清朝基本上消灭了地方上的农民政权和南明反抗势力。后又消灭了三藩势力和葛尔丹势力。雍正时期平定了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到了乾隆时期的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朝全国统一战争的完成。56名片照片来源

二:清朝的所有战役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水昌元年,1644年)四月 山海关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三年(1664年) 清统一的战争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五月 清灭大顺政权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至二年(1645年)九月 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 潼关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至三年(1646年)十一月 清灭大西政权之战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 扬州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九年(1652年) 清灭南明鲁王政权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至四年(1647年)十月 清灭南明隆武政权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至五年(1648年)二月 豪格平川陕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 清灭南明绍武、永历政权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 博洛平福建之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八年(1661年) 郑成功抗清之战

清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至八月 孔有德平湖南之战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月至九月 桂林之战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 衡州之战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至十五年(1658年)十二月 清平贵州之战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月至十六年(1659年)二月 清平云南之战

清顺治十八年(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至十二月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 清平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至十五年(1676年)十月 清平耿精忠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至十一月 衢州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十八年(1679年) 岳州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至十五年(1676年)六月 清平王辅臣之战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至十九年(1680年)八月 清平尚之信之战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月至二十年(1681年)七月 建昌之战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 保宁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昆明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 清收复台湾之战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 澎湖之战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685—1686年) 雅克萨之战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 清平噶尔丹叛乱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至八月 乌兰布通之战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至五月 昭莫多之战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五十九年(1720年) 清平西藏之战

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二年(1724年) 清平青海之战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 布尔哈屯之战

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十二年(1734年) 清平噶尔丹策零之战

清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 博克托岭-和通泊之战

清雍正十年(1732年)七至八月 额尔德尼昭之战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 古州苗民起义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清平睦尔撒纳之战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至六月 清征达瓦齐之战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十一月至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 巴里坤之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清平天山南路之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十月至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 黑水营之战 ......余下全文>>

三:发生在清朝的所有战争

国内战争

统一与平叛 击败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

1644年—1664年,清统一战争(灭大顺、大西和南明)

1673年—1681年,清平三藩之乱

1681年-1683年,清收复台湾之战

1690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

1758年-1759年,清平天山南路之战(大小和卓叛乱)

1820年—1827年,清平张格尔叛乱

农民起义

1796年—1804年,白莲教起义

1813年,天理教起义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2年—1868年,捻军起义

其他

1862年—1873年,陕甘回变

1895年—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

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也多次发生民变或起事,如陕甘回变。这些基本上以西部少数民族为主,许多都持续了十几年。与清初江南抵抗不同,此时清廷保护汉族民众免于受害获普遍支持。

四:清朝是哪个皇帝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又是谁

顺治皇帝统一中国的

统一战争中最大功臣:吴三桂

康熙初年也有一些零星的战斗

五:清朝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治

明朝虽是汉族政权,但政府却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於国家统一的发展。

明朝:中华各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另外,明政府也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如移民屯垦、贸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清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更进一步稳固发展

由满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由於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稳定边疆,并对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更为宽容、开放的态度和政策,使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

清朝:体现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清朝前期以强盛国力所奠定和巩固的中国疆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加,在晚清时期受到外国侵略时,中国各地区民族皆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对列强作出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清代的民族政策与以前历代相比有那些独特的地方?

从顺治帝起,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首先肯定了汉族文化的先进,采取了向汉族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习俗、文化,重用汉族大臣,开科考,修孔庙,拜孔子等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在顺治帝之时,几乎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连顺治帝的亲生母亲都不支持他。这或许是顺治帝抑郁而终的原因。

但事实证明顺治帝的作为是对的,康熙不仅继承了顺治的政策,还亲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汉族人的心。从那时起,一品大员,如上书房大臣等,一改无汉臣的历史,重用汉臣。如张廷玉,历三朝,居首辅四十余年。这些做法是空前绝后的。

理藩院

清代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以前历代封建王朝对于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只设官员兼管,不设专署。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由承政、参政主管;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官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雍正时定以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乾隆改设旗籍、王会、典属、柔远、徕远、理刑六司。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为理藩部,清亡遂废。

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各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二十六年(1697),修定《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又四次校修。

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另有司务厅、银库、饭银处、当月处、督催所及满、汉、蒙、俸四档房掌衙署日常事务。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派司员、笔帖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

理藩院的历史作用

首先,理藩院执行了清代比较成功的统治西、北边疆......余下全文>>

六:清朝有过对外胜利的战争吗

当然有过胜利的战争了,而且还不少。

1636年 丙子之役 对手李氏朝鲜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685年-1686年 雅克萨之战 对手沙俄 沙俄败,签订《尼布楚条约》 ,这件事情还被写入了《鹿鼎记》好像。

1788年-1789年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 对手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清反击廓尔喀之战 对手廓尔喀(今尼泊尔) 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1875年-1878年 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 对手 浩罕国(俄英支持) 中国胜,收复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对手法国 中国不战而败(事实上法国是输了,但清政府怕兵连祸结的综合因素还是考虑签订不平等条约),签订《中法新约》等

当时虽然火炮之类的已经普遍流行,但当时的火器和现在的差距依然很大,加上中国地大物博,事实上如果坚定作战之心,不至于会像鸦片战争之后那样屡战屡败。

七:请问中国大清朝的枪炮为啥不如西方的外国

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清朝统一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枪炮,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为止。这段时期中国的热兵器技术已接近西欧国家的水平。这便是为什么郑成功的水师有能力赶走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及康熙时期的清军能够击退入侵黑龙江的俄国士兵、强迫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的原因。

但其后的一个半世纪里,清帝国境内大致升平。17、18世纪平定准噶尔、收复新疆的战争在大漠进行,枪炮再次发挥不出大作用12,因此清朝的热兵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直至鸦片战争前夕,还是停留在“三藩之乱”时期的技术水平。

由此可见,当中国境内出现长时期大规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宋元时代或明末清初之际,热兵器便会不断演进。但在明清时期的500多年里,境内很长时间没有重要战事,在西北大漠草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枪炮又未能发挥大作用,因此热兵器的发展速度便不及西方。

适合热兵器持续发展的环境却在欧洲出现了,这是因为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后,从未再次被一个政权统一。换句话说,欧洲长期处于“战国时代”。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