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阅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
二: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善用阅读期待,促使积极阅读。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我总是先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得怎样”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特级教师贺诚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跳跃式导读,步步深入,步步为营: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
(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善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阅读期待下的阅读,不是阅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阅读者有一种积极的阅读心理,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对文本意义进行发掘,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重塑和再创造。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阅读期待,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促使形式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
二、保证读书时间,强化自主阅读。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有这样一段:
……
师:丑小鸭这个梦想实现了吗?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鸭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找句子,自读自误)。
反馈:
生:(读)这难道......余下全文>>
三:什么是阅读,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实效性如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和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差异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话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讲读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读质疑,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在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互助解答的基础上,再向老师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互助学习不仅弄懂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不懂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去调整教学,组织教学。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学生参与的面要广。比如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某句、段、篇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讲;对于教师提出解决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时,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位讨论等等。同时又要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教师采用各种教法,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如我教《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我先设计好表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学法,边学习边参与板书这一教学活动,创造机会给学生大面积参与板书,并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参与训练,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程参与。 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亲身实践、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的目光、微笑的暗示或者以鼓励性的语言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我指导学生很快就要学完《小白兔和小灰兔》这一课了,学到最后一自然段时,针对小白兔说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一句话,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白兔说的这句话对吗?为什么?”看到举起的小手不是很多,我温和地说:“回答错了没关系,老师会帮你的,我看谁最勇敢?”学生听了,纷纷举起了犹豫了一会儿的小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微笑、激励、期待带进课堂,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大胆举手,让学生能由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 四、满足成功的欲望,发挥学生差异参与的作用。 人有千差万别,因而学生群体中客观地存在着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我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学生差异参与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余下全文>>
四: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以读促悟
一 、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语文教材中的 每一 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 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 个个标点,一 个个词语,一 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如选自《呐喊》的 《故乡》就是一 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鲁迅用他的妙笔,细腻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闰土、杨二嫂的言行来品味其鲜明的性格特点。文中“杨二嫂出场”引人注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杨二嫂的泼辣,之后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更是活灵活现,这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的《杨修之死》一 文中,通过记叙杨修的七件事来形象刻画杨修、曹操二人的性格特征。文中的7件事情,鸡肋、阔门、一合酥、梦中杀人、吴质事件、教植出城、替作答教,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耍小聪明,误了大事。文中写道:“门”内添“活”乃阔。把“一盒酥”理解成“一人一口酥”。“阔门”是与领导抢风头。“塞北送酥一盒至”,是送所有人的吗?是送杨修的吗?杨修你可以“取匙与众分食迄”吗?答案很简单,不是送所有人的,不是送杨修的,杨修更没有权利私自处理这份别人孝敬丞相的食品。这两件事只能说明他在耍小聪明,充其量是猜文字谜的功夫好。“一合酥”更是狂妄、轻薄之举,何才之有?曹操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坐丞相之位,行皇帝之权。欲完成大业,必定保全性命第一,曹操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啊,所以“常吩咐左右”中的“常”表明曹操恐被人暗中谋害,所以才出此下策,本相以假乱真保护自己,可偏被杨修识破,识破也罢,不说也没关系啊,“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捅破了曹操自我保护的最后防线。曹操“忌”的是杨修不给他面子。这三件事中的杨修狂放有过,韬晦不足,能说有“才”吗?
至于吴质事件、教植出城、替作答教几件事,杨修犯了古代王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更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还有“鸡肋”事件,简直是狂放不羁,终遭杀身之祸。
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会更透彻,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 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余下全文>>
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阅读为主作业为辅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关注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 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名作家在写作之前几乎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后,才有高水平的作品问世的。 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促进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我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六:生活中的阅读与语文课堂的阅读有什么不同
生活中的阅读侧重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而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强调揣摩作者的心思和意图,甚至还有一定的政治正确性
七:怎样解决阅读教学中的"读好"问题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看看我们的教学现状,这两个“要不得”确确是我们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语文考试已经不再把语文课文作为命题内容,但有许多教师仍然是一篇篇课文照本宣科的去教去讲,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者,这样地教学模式,怎能不效率低下?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故我啊!我们的教师应该懂得,语文教学并不能在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
可见,要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必须更新思想,更换观念。坚决反对和摒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先去理解语文教本中一篇篇的文章,去理解,去揣摩,去得到知识。揣摩不出的,教师再给予帮助。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试着理解、揣摩,教师在学生不能理解之处给予帮助,两者完美结合也许能解决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教师要把自己真正定位“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过去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学生未来发展等问题。随着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专家指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这就是说,教师并不是只把自己的思考结果预先告诉给学生,而是要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担当起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
帮助:是指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教师给予评析、补充、纠正;协调:是指教师要给予归纳、融合。教师只有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的教才能使学生受用一辈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才能担当“帮助者”的角色呢?关键是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这就是说,在适当的时机(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帮助,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自我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余下全文>>
八:如何发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是否该扩展课外阅读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我曾在自习课向学生提出了“配合语文学习,开展课外阅读”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确实有同学对开展课外阅读持怀疑的态度:“课本上的知识足够我们学的了,课外阅读不是增加我们的负担吗?”
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先指出由于课堂上受到时间进度的限制,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及时适量地加强课外阅读,就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获得了在有限的课堂中无法满足的广博知识,同时又充实了思想完善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写作起来就能洋洋洒洒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事实也如此,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信息社会里尤其是这样。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使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的,唯有书籍;能使人接过前人的棒传至后人,以至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还是书籍;能使人晓事明理,化解因面临各种矛盾而焦虑的,主要的也是书籍。从某个特殊角度讲,书籍与人生可以说是同一概念,要想有丰富的人生,就得爱好阅读,善于阅读,不断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种智能活动,阅读面广的人对世界的间接体验丰富、情感也更细腻敏感,其思维水平会日益提高。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所以,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