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的运动形式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

1.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2.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二:大肠运动有哪些形式

1.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2.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

三:小肠的运动形式有哪几种

小肠运动的形式与作用

(1)紧张性收缩:是小肠进行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紧张性收缩增强时,有利于小肠内容物的混合与推进;紧张性收缩减弱时,肠管扩张,肠内容物混合与推进减慢。

(2)分节运动:是以小肠壁环形肌收缩和舒张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作用是:①将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便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有利条件;③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以利吸收

(3)蠕动:蠕动的意义在于使经过分节运动作用后的食糜向前推进,到达一个新的节段后再开始分节运动。小肠还有一种进行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它可将食糜从小肠始段一直推送到小肠末端,有时可至大肠。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还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运动,称为逆蠕动,这种运动方式可使食糜在两段肠中往返运行,更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小肠运动的调节

(1)肠道内在神经丛的作用:当机械和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时,通过局部反射可引起小肠蠕动。小肠平滑肌的肌间神经丛中主要有两类神经元。一类神经元含血管活性肠肽、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一氧化氮合酶等,它们可以是中间神经元或抑制性运动神经元;另一类神经元含乙酰胆碱、速激肽、P物质等,它们可以是中间神经元或兴奋性运动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它们末梢释放的递质,调节小肠平滑肌的活动。

(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一般来说副交感神经兴奋能加强肠运动,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

(3)体液因素的调节:小肠壁内神经丛和平滑肌对各种化学物质具有广泛的敏感性,除上述的一些递质外,还有一些胃肠肽类激素和胺,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脑啡肽和5-羟色胺等,都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上的受体或通过神经介导而调节平滑肌运动。

四: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结肠具有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和蠕动,但其频率较慢,这与大肠主要是吸收水份和暂时贮存粪便的功能相适应。结肠的另一运动形式称集团运动,这是一种进行很快且移行很远的强烈蠕动。这种运动每日约发生3~4次。通常发生于饭后。可能是胃内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集团运动常自横结肠开始,可将一部分大肠内容物一直推送到结肠下端,甚至推入直肠,引起便意。 排便是一种反射活动。粪便入直肠时,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中的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腰骶部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传入冲动还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如条件许可,冲动通过盆神经的传出纤维(副交感纤维)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与此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则排出体外。此外,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兴奋,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增加,促进排便。如条件不许可,大脑皮层发出冲动,下行抑制脊髓腰骶部初级中枢的活动,抑制冲动沿腹下神经传出纤维(交感纤维)传出,使肛门括约肌紧张性增加,乙状结肠舒张,排便反射则被抑制。如果排便反射经常被抑制,就逐渐使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失去正常的敏感性。粪便在大肠中停留过久,会因过多的水份被吸收而变得干硬,结果不易排出,这是产生便秘的最普通的原因之一。排便的另一种异常现象是,当直肠粘膜由于炎症而敏感性增高时,肠内只有少量粪便、粘液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在排便后总有未尽的感觉,临床上称这种现象为“里急后重”,常见于痢疾或肠炎时。

五:★小肠运动形式有几种

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①紧张性收缩,它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②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淋巴回流,这都有助于消化和吸收.③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

六:直肠的运动形式及意义

1: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消化

2:挤压肠壁,利于血液回流

3:利于淋巴液回流

4:食糜与肠壁密切接触,利于吸收

七:正常情况下胃 小肠 大肠有何运动形式,有何生理意义

胃的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生理意义: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利于胃液发挥作用,搅拌和粉碎食物,将食物向前推进。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生理意义:充分混合、利于吸收、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将食物向下推。大肠的运动形式: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推进运动—蠕动和集团运动。生理意义:促进肠腔内容物混合,推进食物。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