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二帝读后感

一:江山美人两不误、最是风流帝王家——《大清十二帝》读后感三

[江山美人两不误、最是风流帝王家——《大清十二帝》读后感三]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鉴今”,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了解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审视现实、把握未来,江山美人两不误、最是风流帝王家——《大清十二帝》读后感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不读历史,语文是生活的,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感受到语文的存在,这种感受是无处不在,大到军国大事,小到鸟啼蛙鸣。

《大清十二帝》记录着清朝的建立以及最终的灭亡过程中的十二个帝王。清朝是一个现代各种题材研究较多的一个朝代,清朝皇帝可以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皇帝是优秀的皇帝,比之明朝不止强多少。(这在百家讲坛当中也说过)就连清朝末年的光绪帝,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这样的人心胸不是一般的宽,他是为国为民的思想,只是此时的清朝已经病入膏肓了,值得惋惜!那清朝前期的努尔哈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了,实在都是人才!

在帝王的心中,江山和美人可真的是两不误的,就如鱼和熊掌只有帝王才能兼得。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帝王都是风流成性的,天下何处如有最美的女子,迟早都得被召进宫里供皇上专用(即使有些妃子是一辈子只有那么几次的和帝王欢愉,其它的时间都是守着活寡)。在这些帝王之中,有些帝王除了宫里的众多妃子外,有时还乔装外出去青楼风流一番,有时垂涎朝中臣子等人的妻妾,竟动用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臣子,然后将臣子之妻妾收归己有,这样的事例实在是举不胜举了,因为作为男人的本性之一就好色之念,更何况有着至高无上权利的帝王了,更可为所欲为了。

在清王朝的十二个帝王之中,雍正并不好色(只是和其他帝王相比而已)。这一点从子嗣上可见一斑。雍正的子女,有说十六子八女的,而且早殇者居多,与其父康熙的三十五子十六女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兼且这些子女多半是雍正登基前龙潜之时所生,登基后他实在是太忙了,八王夺嫡的余波要清除,青海边疆的叛乱要平息,还有吏治改革、选储、给百姓“洗脑”(就是文字狱了)等等……比之其子乾隆的风流成性,雍正更是望尘莫及了。

而乾隆,其实有点败家子的味道。乾隆自视甚高,总觉着自己能强爷胜祖。然而,他一登基,就明说要搞什么“以宽为政”,一下子就把雍正帝的苦心和努力化为泡影。

康熙朝初期,满清入关未久,都有着居安思危的思想,行事小心翼翼,在康熙“永不加赋”大旗的指引下,确乎是为民做了许多的实事好事,稳定了民心,更稳定了满清的统治地位,读后感《江山美人两不误、最是风流帝王家——《大清十二帝》读后感三》。所以说,以陈永华(陈近南)为首的天地会纵然声势浩大,最终也撼不动清廷的统治,呵呵,这一句算是玩笑话吧。不过,明朝灭亡后此起彼伏的众多高呼“反清复明”的义士们,最终没能反了清复了明,也足见康熙收拢人心和铁腕政策的成效。

康熙稳定了江山,到了康熙朝后期,安乐日子过久了,统治者的紧张思想放松了,官员们的贪逸腐化之风也开始流行起来。晚年的康熙显然是察觉到了的,然而,他老了,感觉力不从心了。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位皇帝身上,雍正的严苛强硬正好于肃清吏治大有裨益,“以猛纠宽”确然是当时整肃吏治的良方。康熙虽老,头脑还是清醒的,选择强硬的雍正,放弃宽柔的八贤王胤禩是顺理成章之事。

雍正即位后的确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打击贪官污吏,他毫不手软,同时,又实行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等,“官场风气为之一变。”可惜的是,雍正太过于勤政了,在位仅十三年就“过劳死”。(关于雍正之死是史上的一大谜,咱不是史学家,不敢妄下判断,说......余下全文>>

二:清十二帝疑案 读后感(1500字左右)

引言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度里——亚洲的中国和欧洲的英国,几乎是在同时,发生了两件现象相似而又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

清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黎明,中国北京内城被李自成的军队攻破,明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门外的万岁山(在今景山公园),披发跣足,自缢而死,就是披头散发,赤着脚,吊在树上,自杀身亡。

清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49年1月30日),英格兰伦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厅广场,目睹了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国王还发表演说。之后,刽子手挥起斧头,砍下了他的头,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悲惨而死。

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虽然时间相近,只差5年;但是两位君王的结局、两个事件的变局,后果不同,相差甚远。崇祯皇帝上吊后,明亡清兴,由清朝取代了明朝,中国历史,清承明制,仍沿着封建体制路线图运行。而查理一世被议会判决处死后,英国历史,几经曲折,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

历史车轮滚动近200年,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变局:强盛的大英帝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逐渐变成了任西方列强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解难读的朝代:一方面,从历史纵向坐标来看,它曾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创造过“康熙盛世”的辉煌;另一方面,从历史横向坐标来看,它同列强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丧权辱国的耻辱。因此,清朝历史不仅得到众多史学家的研究,而且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关注。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走近清朝的康熙大帝,通过了解康熙大帝不平凡的一生,回到17、18世纪之交的年代,观赏历史的波澜壮阔,考察清朝的兴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康熙大帝(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8岁继位,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开创了“康熙盛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历史的典册上,他与几乎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

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康熙大帝画像,一般是这样的:康熙帝端坐在宝座上,身着龙袍,表情严肃,完全是中国帝王的模样;而在本书的第一讲,我首先要展示给大家的康熙皇帝的画像,却是卷头发,蓝眼睛,鹰勾鼻子,身着洋装。在康熙帝之前,近两千年的三百多位皇帝,很少有人被画成洋人模样。那么,康熙帝被画成洋人的模样,说明了什么?说明康熙时代中国已经和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了。所以,要了解康熙帝,就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讲起。

康熙皇帝之所以成为“大帝”,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古今中外,争论不休。我认为:是时势与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康熙大帝》历史系列讲座,就从这里开始。

第一讲

伟大时代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古今中外,争论不休。英雄必借时势,时势或出英雄。时者,天时。小天时可以做小事,成大事必有大天时。

康熙大帝,出生在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宫。他的父亲是清朝顺治皇帝,祖父是清太宗皇太极,曾祖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一出生就是皇子,8岁便继承了皇位。他的儿子雍正皇帝主持纂修的《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把康熙皇帝的出生说得神乎其神:

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的母亲)诣慈宁宫问安,将出,衣裾若有龙绕,太皇太后(孝庄)见而异之,问知有娠。顾谓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后果诞生圣子,统一寰区。今妃亦有此祥征,异日生子,必膺大福。”至上诞降之辰,合宫异香,经时不散,又五色光气,充溢庭户,与日并耀。(《清圣祖实录》卷一)

这段记载,是雍正皇帝为了神化......余下全文>>

三:这也是清朝读后感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开创了清代基业,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年代,清朝进入了最强盛的时期。尤其是乾隆当政时,国家空前繁荣,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这一繁盛的顶峰状态也成了清朝走向衰落的起点。1840年,英、法等西方国家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当外患日益加重之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是空前激化。人民的反帝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及反清民-主革命,可谓一浪高于一浪。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康有为、孙中山……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可以借鉴,并给人以警示。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中华大地上最后的王朝,去细细回味她的荣辱盛衰吧!这篇文真是穿越文里深得我心的。先说说之前穿越文里令我非常不齿的地方吧。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