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历史

一:我身边的历史

身边的变化

小时候,常听大人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那时候的我,还听不太懂,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所有的事物都会变,甚至变得让人完全认不出来了。就好像电影里的变脸一样。

过了几年,我已经懂事了,似乎有一点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就好像时间不停的流失一样,尽管发展有快有慢,但它们都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发展的魔力,也是促进它们不断发展的动力。

长大后,看见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便完全懂得了,发展的重要性,就拿杭州就说吧。不对,若要说杭州的变化,恐怕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还是缩小范围,说说文二路这一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吧。

听长辈告诉我,大概在二十几年前,那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房子,而多数是农田和坟场,十分的荒凉。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大抵也可以想象得到那时候的情形。

我从小就住在那一带,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由于学校就在家附近,所以也就特别频繁的在那里走动,在那时候,那条路虽然比起原来要好上许多,但终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小小的弄堂罢了。刮风时灰尘飞舞,眼前一片雾茫茫的,而下雨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那里走一趟,就得洗一次鞋,因为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泥。

现在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文二路也完全变了一个样,它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正在展现着它的魅力。虽然不能和市中心比较,但也是有模有样了,路边一家家商店开起来了,然后又一次一次的翻新,马路也变宽了,汽车在上面来来往往,一副四通八达的样子。这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文二路了,它代表着新世纪最显著的变化,代表着杭州正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前进。

欣喜,在于变化。

二:我写我家——寻找身边的历史

我写我家——寻找身边的历史 青岛,世界性区域贸易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国际著名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 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 唐朝时青岛属于河南道管辖。 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 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 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法显崂山登岸: 东晋名僧法显去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求取佛经,历时13年。乘商船返国途中遇飓风,于东晋义熙八年(412)漂泊到崂山南岸登陆,被长广郡太守李嶷接至不其县城。法显居不其县城期间,翻译了不少佛经,对佛教在青岛地区的传播有一定影响。 宋金海战: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率兵4路进攻南宋,其中一路为水军,由工部尚书苏保衡任水军都统制,益都尹完颜郑家奴为副都统制,率战船600余艘、军士7万余人,由胶西(今青岛胶州市)海港出发。驶出胶州湾后,主帅驻泊在灵山卫附近的唐岛,船队则绵延海上数里。南宋朝廷命李保为浙西路副总管,率仅有的100余艘战船,于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从江阴出发,北上迎战。 青即战役: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山东军区为配合解放军向江南进军,决定解放青岛,并成立了青(岛)即(墨)前线指挥部,许世友任总指挥。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和胶东军区、滨海军区及地方武装部队发起了青即围攻战,经过20多天的战斗,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1949年 6月2日午12时青岛全部解放。由于解放军攻势迅猛,使青岛解放时水电未断,电讯通畅,港口设备和工厂企业完存无损,生产和社会秩序很快得以恢复。青岛解放的当天,青岛市军管会根据山东军区的命令,正式挂牌成立,并发布第一号布告:在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市人民政府也于当日成立,马保三就任新青岛第一任市长。晚上8点30分,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三:发现身边的历史论文1000字

群芳之中,栽培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的非“木槿”莫属。在诗经熏染的古风中,木槿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舜”,意思是其花朝开暮落,只在“瞬息”之间。古诗既有“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的感伤,也有“暮落不悲容艳好,旭日依旧无穷花”的乐观。

四:身边的历史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