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比和衬托怎么区分?
1、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
反衬就不一样,甲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是一半对一半”,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2、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同一范围、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
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二: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区别不同的特征。
衬托是用其中一个事物做比较对象,来突出另一个事物
三:衬托对比的作用
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其中的衬托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正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使用的就是正衬。课文中使用正衬的有《爱莲说》,文中的“菊”和“莲”构成了正衬关系,《捕蛇者说》先写蛇之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接着写“赋”之毒,最后得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结论,“蛇”和“赋”就构成了正衬关系。反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用 “百丈冰”反衬梅花坚强和耐寒的品性,这么冷的天气而梅花依然自我的开放着。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纳谏与止谤》一文,纳谏之利和止谤之害,两者并无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亦此。而《天山景物记》一文,写天然湖的景色,“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 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以天鹅的洁白衬托湖水的明净,以天鹅的叫声衬托湖面的幽静,两者显然有主次之分,即写此而意指彼。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其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综上所述,衬......余下全文>>
四:烘托与衬托的区别?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五:衬托和对比有什么不同
准确而言,对比和烘托都是针对两个文学形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其区别有:
一、从表达手段而言,对比是通过求异而达到写作目的,烘托则是求同。
例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描写两者间的巨大区别(求异),就是对比;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就是以山和原的壮丽陪衬作者的豪情壮怀(求同),就是烘托。
比较复杂的例子,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面看来是用扬州春色跟帘中美人作比较,实际上却是用前者烘托后者的美丽。因为作者并没有揭示两者间的区别,而是描绘了两者的相通之处(美丽)。
二、从两个文学形象的身份而言,对比是对等的,烘托有主从之分。
例如:在一篇场景小说里,我们可以拿配角和主角作对比,但不能拿主角的一只鞋子跟主角对比(除非这只鞋子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已经上升为配角),而烘托则不必讲究这一点。
又如:一般的场景描写只能是人物性格或者故事情节的烘托,这种烘托可以是正面的烘托,也可以是反面的烘托,但不能说“某一平和的场景跟紧张的故事情节构成对比”,而只能说“反衬”(严格来说是这样的)。
在诗词中,象“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之类的当然是对比了。而象“无边落厂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实也应该归作对比,是视觉上的对比,但是如果不是截取两句,而是把全诗整体分析的话,那“无边……”这两句在全诗中又是起到了烘托的作用。这关系就有点象:在二人世界里,你妻子就是你的另一半,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在整个家族里,你妻子却是媳妇,或者孙媳妇,只是一个不算很重要的晚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