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

一:马克思哪些纯文本可以体现社会有机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创新之上.那么,应该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形态呢?围绕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以一些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依托,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人文传统的对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从中梳理马克思思想的逻辑线索的理论特征;其二,主张根据“第一手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进行翻译和解读,强调阅读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内容实质;其三,强调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日益成为共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即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必须坚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研究方法.这不是一项文本梳理等案头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书本上的词句抽象地演绎出体系,而是要深入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以及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和研究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哲学观念.

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吗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基础性地位,阐述了社会有机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更新,强调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性作用等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思雏范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的区别范畴"

长期以来,社会有机体被等同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其实这三个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作者认为,区别在于:“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所表示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三级结构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立阀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总括社会一切关系有机运动的范畴。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关于社会中的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理论,揭示的是社会中各种因素、关系、方面的运动与相互影响。在今天,社会有机体的范畴具有某种超越社会形态的“世界性”、“全球性”的机制。当代世界正在形成一个由生产、消费、文化、法律等等交往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的“社会有机体”,对这个有机体的把握、通过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范畴都是无法实现的。

四:马克思多选题

第一题:ACDE. 第二题:BD 第三题:CE

五:金观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13-08-24 作者:金观涛 本文摘自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结构提要: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1--批判康德:从费希特、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对工具理性的否定--自由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基础:个人权利的可欲性--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学说--现代社会组织蓝图的虚妄--社会高于个人和人的解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定位:反思现代社会之巨镜--批判不能独立于批判对象而存在--令人着迷的"现代社会之后"--巨镜之粉碎:对思想和意义死亡的预示 如果把17世纪定位为现代价值和现代社会结构的起源,18世纪为现代价值在西欧的普及以及西方核心地区社会的现代转型,2 那么19世纪则是全球化展开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全面推行的时代,这也是现代社会结构发生异化、弊病开始呈现的时期。它导致对现代价值之批判和对现代社会组织蓝图的再评价。3 一种力图超越现代社会的想象亦日益强烈。马克思主义正是其代表。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1820-1895)曾明确指出过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它们分别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4 今日看来,这三大来源恰恰刻画了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对现代性(工具理性、个人权利和现代认同这三大价值)的怀疑以至否定的思潮。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代表了对工具理性的否定,第二个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则记录了对个人权利为正当性最终标准的怀疑,以至形成全盘颠覆性的理论,而第三个来源则刻画了对社会契约论和民族认同的批判与取代。 所谓德国古典哲学,通常指从康德开始,通过费希特、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heph Von Schelling, 1755-1854) 到黑格尔(George Wilhelm F. Hegel, 1770-1831) 不断深入之德国观念论,以及包括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对黑格尔主义批判在内的德国哲学传统。其实,这恰恰是一条反映德国民族精神诞生的哲学之路,亦是否定工具理性之路。康德经历了整个启蒙运动并目睹它怎样导致法国大革命,作为力图用其精神取暖而不是被其焚毁的思想家,康德哲学是从观念论角度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精神(二元论)作出总结。5 他的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用哲学分析指出理性的能力和局限,建立了信仰(道德)与理性(科学)二元分裂(也是为工具理性提供正当性)的现代哲学体系,故康德是属于对现代性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哲学家。6 费希特则不同,虽然他自称康德的传人,但因深受拿破仑大军入侵的冲击,开始怀疑法国启蒙价值的普世性,主张德国民族精神。为此,他告别信仰与理性二分立场,提倡主体(包括理性、意志和情感)的主观精神论。7 谢林进一步将费希特的主观一元论转化为客观的精神一元论。黑格尔继续顺着这一条思路,建构出精神不断自我发展、以民族国家建立为理性最高实现的宏大体系。显而易见,只要把外部世界视为人控制和改造之对象,世界就可以看作精神之实现。黑格尔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出了他的绝对精神自我实现说。当理性和信仰都作为绝对精神表现时,上帝的存在亦得到证明。8 故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将黑格尔绝对精神称为"自我设定的上帝",它既不同于有神论(theism),亦不同于自然主义(naturalism),"黑格尔的主体理论是一种自我实现理论。因此,它是彻底反二元论的。"9 既然终极关......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