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景区的管制是经济性规制还是社会性规制
交通管制?还是其他? 交通管制,指的是出于某种安全方面的原因对于部分或者全部交通路段的车辆和人员同行进行的控制措施。
中文名:交通管制
性质:对车辆和人员进行的控制措施
相关法律:《道路交通安全法》
要求:市民极配合交警部门的工作。
作用:控制交通拥堵
存在问题:交通管制适用得过多过滥
从经济性管制走向社会性管制 谁来监督监管者
新经济导刊
作者:李佐军
对监管者进行监督,涉及到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最近几年,国内成立了许多监管机构,比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电监会等等,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类似监管机构诞生。像诸如环保局、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局等,本身也都属于监管机构。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均涉及到监管问题。
监管机构监管什么呢?主要是监管企业、监管公民,监管他们的行为。
过去讲到监管,通常是指,如何使监管者对被监管者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强调的是监管者的权威与效率,而这只是监管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作为被监管者,也会有相应的要求,即监管者行为是否公平与合法,否则,监管效率会大打折扣。如果监管者的公平性受到质疑,那么,改革是没法深入的。于是,如何监督监管者,就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在某种意义上,监管者已构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群体,未来的改革,必将涉及到其权益的调整问题。只有使监管者也接受监督,才能使监管更加公平合理,才能达到相互制衡的效果,被监管者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监管,否则,如果被监管者认为该监管是不公平的,则会消极对抗监管,这样,就达不到监管的效果。
为什么要强调对监管者的监督呢?理论上讲,作为监管者的一个机构、部门或个人,也具有“经济人”属性。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部门及其代理人也存在追求自身权益最大化的问题,而以前的许多理论,通常是假设政府是社会利益的代表,是全局和长期利益的代表,是正义和公正的化身。而实际上,尽管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但其本身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也是有自身利益的,同样具备“经济人”属性。如果在制度安排上,不能对监管者进行有效的制约,监管者就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制定出一些不合理的政策,行使一些不公正的监管。
同时,监管者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公共资源,进行“寻租”甚至“设租”,如设置过多的审批环节,让被监管者接受审批,进而获得相关收费。表面上看是为社会而监管,实际上却是为了部分人的利益。
而且,即使国家具备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监管者,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可能会走偏,即偏离国家的规则。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也需要有另外的主体去监督它。
用这个思路来解释当下存在的一些监管问题,就会找出适当的方法。比如宏观调控就涉及到监管问题,如土地、环保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监管,拿环保来说,对于严格控制的行业,可以将环保标准定得更高一些。标准一般是针对所有企业的,符合标准就可以上项目,不符合怎么样也不能上,这样就避免了一个一个地去审批项目,大大提高了效率。
未来的监管,应该是从经济性管制向社会性管制转变,经济性管制一般是采取行政手段,社会性管制更多的是靠各种标准进行。
但问题是,即使实现了由行政手段向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转变,也依然存在一个监督监管者的问题。那么,如何监督监管者呢?
前提是,监管者必须进行信息披露,监管的规则、程序、决策要公开透明,这样社会才能向它监督,否则,老百姓不知道它在做什么,如何监督呢?具体的监督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舆论监督;二是通过行业协会监督,行业协会代表行业的利益,可以监督监......余下全文>>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经济性规制面临哪些问题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中国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经济性规制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端入手,通过改革让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短期内经济产出水平由需求侧决定,而中长期产出水平则由供给能力决定,因此,需求侧管理往往着眼于平抑经济总量的短周期调控,而供给侧管理则关注中长期的系统性结构问题。需求侧管理在应对经济萧条等“病症”上可以救急,但副作用大,搞不好会带来滞胀;供给侧改革虽见效慢,但通过综合施治能够治标固本。在不同时期,针对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各国的宏观调控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供给侧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提高潜在产出水平的唯一途径。
从理论上分析,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引导供给,使供给自动适应需求并创造需求。如果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一定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因此,供给侧管理要求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要求制度的变革与完善。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从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部署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其核心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微观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调整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为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打下坚实基础。
四:法律规制是什么意思
“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
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经济性规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一是对企业进入及退出某一产业或对产业内竞争者的数量进行规制,这一规制可以通过发放许可证,实行审批制,或是制定较高的进入标准来实现;二是对所规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定价进行规制,也称为费率规制,包括费率水平规制或费率结构规制;三是对企业产量进行规制,产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价格,进而关系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规制可限制或鼓励企业生产;四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相对于前几种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规制的成本较高,主要包括监督成本、检查成本,由于规制者难以亲自监督产品生产,企业和规制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规制者对产品质量很难把握,因此实践中这类规制方式较少采用。
而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植草益,1992)。社会性规制是近年来在各国逐渐施行的,主要通过设立相应标准、发放许可证、收取各种费用等方式进行。
规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类似,规制经济学也随着规制活动的发展不断演变,体系与内容不断扩展。目前国外的规制经济学发展已相对成熟,体系较为完整,基本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规制经济学中,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与规制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涉及价值判断与伦理道德问题,侧重于说明一种事物或行为“应该怎样”,只有通过政治辩论或决策而不是单纯经济分析本身才能解决问题。与之不同,实证分析更侧重于用事实说话,说明事物本身情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借助于事实分析与经验证据。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侧重于说明是否应该进行规制,更多标准来自于政府官员的主观判断,而不是规制实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规制实证分析则是透过主观判断的表面,通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深入考察规制实施的实际效果,侧重说明规制产生的实际作用。
规制经济学的产生
产业革命的发生给亚当·斯密所倡导的自由放任经济带来强烈冲击,伴随技术革命产生的新发明,也给市场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明与推广。这项发明需要大量固定资本投资,而当时的自由竞争市场则难以迅速聚集所需资金,这引起了对自由放任经济有效性的质疑。当时英美等国政府成立了规制部门,就铁路运输中的资金问题、固定成本与沉没成本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在1839到1850年间,对铁路部门实施规制的市场效果,包括对生产者福利与消费者福利的影响等问题被纷纷提出来,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奠定了规制规范分析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一般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规制实证分析的萌芽。从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很大冲击,经济出现急剧衰退,市场机制对这种衰退已无能为力,需要新的理论与政策来引导经济走出危机。美国从1933年开始实施的以凯恩斯主义和制度学派观点为基础的“罗斯福新政”,如一剂良药,给陷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带来了复苏的希望。总之,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由于政府对行业的规制而带来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使经济学家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进行规......余下全文>>
五:张红凤的主要成就
张红凤教授近几年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工作,创立了政府规制与公共政策研究团队,在政府规制理论、政府规制改革与体制重构、经济性规制、HSE(健康、安全、环境)规制、劳动者保护和分配公正规制、规制政策效果计量与评价等研究方向,取得许多创新性成果,确立了在规制研究领域的学术引领地位: (1)在政府规制理论方面,张红凤教授的《西方规制经济学的变迁》及相关论文对规制经济学发展作了整体研究,提炼合理因素,并从其发展缺陷中寻求其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本土化规制理论的思想。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报刊杂志发表书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著“将中国规制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西方规制经济学的一部力作”,“它的出版将对创建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制经济学和构建与宏观调控相协调的政府规制体系产生积极作用”;该著荣获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第二十一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在政府规制改革与体制重构方面,所主持的山东省重点项目《西方国家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2007年出版)及发表在《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等期刊上的论文从政府规制动态演进的视角,对西方和中国的政府规制变革方式作了鸟瞰和比较,并提出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具体路径,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对政府规制体制改革提供了改革思路;(3)在经济性规制和HSE规制方面,发表在《经济评论》、《经济学家》等期刊上的论文,如“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治理”、“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规制变迁、绩效及借鉴”、研究报告《山东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对策研究》,分别针对自然垄断产业规制、职业安全规制、环境规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规制机构怎样规制提供理论支持;(4)在规制政策效果计量与评价方面,发表在《经济研究》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一个基于山东的经验”对山东省环境规制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政策建议,报送决策部门。正以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为龙头,继续深化和拓展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特别是预期取得最优规制和如何规制规制者研究的突破,使政府规制研究真正成为指导政府规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总之,张红凤教授的规制研究,在理论层面,为构建和完善基于我国特殊制度禀赋的规制经济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实践层面,为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已遇到的政府规制问题、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与宏观调控体系相匹配的政府规制政策体系的完善,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地方政府建立紧密联系,提供咨询服务,并积极开展与之的横向合作。
六: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包括那几个方面
第一节 市政管理目标
(一)市政管理目标的概念与内涵
(二)市政管理的目标体系
(三)市政管理目标的要求与选择
第二节 市政管理主体
(一)市政管理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二)市长形象结构
(三)市民市政管理主体结构
(四)市政管理行为机制及其绩效
第三节 市政管理客体
(一)城市经行济行政管理 和城市社会行政管理
(二)城市总量调控与城市公共规制
第四节 市政管理的功能性活动
(一)决策与计划
(二)平衡与调控
(三)组织与协调
(四)监督与服务
第三章 市政管理体制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市政管理体制的内涵,我国市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改革过程中展现的新特点以及改革的方向。了解市政管理职能的概念,分类和我国市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任务及其市政管理过程特别是市民参政过程。
第一节 市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市政管理体制的内涵
(二)我国市政管理体制变迁
第二节 发达国家市政管理体制简介
(一)美国联邦制下地方分权的市政体制
(二)英国单一制下地方分权的市政体制
(三)法国中央政府监控下的市政体制
第三节 中国市政管理体制
(一)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特征
(二)中国市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中国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第四节 市政管理职能
(一)市政管理职能的概念和意义
(二)市政管理职能的范围与分类
(三)我国市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及其任务
第四章 城市发展略与规划管理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内涵、选择、城市性质定位方法及其城市发展计划和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及其管理,市政管理本身的管理战略与管理规划。
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内涵
(二)城市性质定位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三)城市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决定
(四)城市发展计划的编制
(五)城市发展战略计划的实施
第二节 城市规划管理
(一)城市规划概述
(二)城市规划的编制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
(四)城市规划的管理
第三节 市政管理战略与规划
(一)市政管理战略
(二)城市治理规划
(三)经营城市
第五章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着重了解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功能、规模、结构。了解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及存量经营。
第一节 城市基础设施概述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分类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功能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第二节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计划
(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
(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计划
(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模与结构
第三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立项管理
(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管理
(三)城市基础设施施工和验收管理
第四节 城市基础设施存量经营
(一)城市基础设施存量经营的概念与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存量经营管理体系的改革
(三)城市基础设施存量经营原则
(四)城市基础设施存量经营方式
(五)城市基础设施经济效益评价
第六章 城市土地与住宅管理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城市土地的内涵,特性类型和管理原则,了解土地作用,拆迁管理和土地使用权的划拨、出让、出租管理。着重把握城市政府对城市住宅的管理职责和对城市公共住宅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城市土地管理概述
(一)城市土地的内涵与特性
(二)城市土地的类型
(三)城市土地使用管理的原则
第二节 城市土地管理的内容
(一)土地征用和城镇房屋拆迁补偿管理
(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管理
(三)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管理
(四)......余下全文>>
七:如何用经济法来规制市场经济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
打击假冒伪劣、杜绝垄断资本和寡头企业到位了,也就能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了!
八:经济学考研有哪些专业
经济学类的硕士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下面对经济学的所有二级学科进行一下介绍。
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比较侧重于经济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值得推荐。
西方经济学
热门分析:很多学科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之上生长、繁衍、裂变而来,学习西方经济学能整体把握经济学知识的框架结构。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西方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独立承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计量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
就业方向:如果有志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工作,这一专业能够提供很好的学术背景。如果想到经济领域的部门从事工作,这个专业没有完全对口的部门,但是该学科的基础性可灵活就业,如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经济咨询单位和商业贸易部门。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经济学
热门分析: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掀起了一股重读马克思、研读《资本论》的热潮。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发展观的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颇具中国特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模式”的发展都预示这个学科在中国的美好前景。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才培养:旨在培养理论经济学专业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人员、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高级管理人员。可分为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劳动理论与收入分配、政府规制与公共选择、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等研究方向。
就业方向:和西方经济学就业方向比较类似,比较常见的是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考公务员也十分合适,进银行或国际企业做实务也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
理论经济学中其他几个学科在性质上同上述两个学科比较类似,只是研究的理论内容更细致,抽象性更强。如世界经济,经济思想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这些专业中,除世界经济外,大多属于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少,一些院校基本只招收个别研究生,有时还需通过调剂完成招生名额。由于录取名额太少,一些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这类重点学校会由于报考扎堆而录取线异常高。以上各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公司、外企公司及出国深造等,也有部分毕业生也进入新闻、出版等部门。
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是极其热门的学科,财政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也广受关注。
金融学
金融学目前是非常热门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现代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金融经济的运动法律。该专业几乎每个方向都很热门,但特点各异,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余下全文>>
九:经济性垄断不违法,为什么要抑制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产权的资产性交易形式,它是企业从资产经营向资本经营转化的有效扩张手段,也体现了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企业合并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能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企业的生产销售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那么法律为何还要对其进行规制呢?笔者将从现实、经济、法律三个角度进行论证。
企业合并活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的时期。而今,自由化和全球化已主导国际经济,合并和并购频频发生[1]。固然,企业合并能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利用目标公司的生产、销售、研发、技术、地理等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其带来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形成垄断,抬高产品的价格,筑起高度歧视的平台,不但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也严重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及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进行规制的现实原因。
企业合并和反垄断规制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首先,企业合并不仅节约了个别企业的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而且也节约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然而规模优势除了可为整体经济带来成本优势方面的“经济”之外,有时还存在着与整体经济不协调的优势,即优越的市场地位或财力而在竞争中获得不公平的优势,或者被称为“财政地位上的优势”[2]。当企业滥用其支配地位时,就可能给整体经济带来不利,这就是反垄断法对企业合并进行控制的经济哲学基础。其次,从企业合并与竞争的关系看,众所周知,竞争对市场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调节生产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技术的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等。但合并若运用不当,则会产生反竞争效果:如过度的合并将引起经济的集中,从而导致企业间协议或合谋来操纵产品价格、市场销量,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还可能导致独占,形成其他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障碍,从而限制竞争,最终与追求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相悖。最后,从博弈论(game theory)的角度分析。因为企业作为市场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自主意识,其决策往往具有局限性、个体性和短期性的特点,与之相对,政府作为市场运行的监管主体,是社会理性的当然代表,其决策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长远性。政府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和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决定了两者将视对方为自己的博弈对象,从而反垄断法的制定过程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的博弈过程[3],在企业合并方面政府也必然要充当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对其进行反垄断立法上的规制。
对企业合并进行规制还有着深刻的法律原因,我国目前已制定了《公司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有关的行政法规,但有关企业合并的法律规制尚存在诸多缺陷。
1.立法杂乱、零散,没有完整的调整企业合并的法律体系,且多以行政立法形式出现,有关规定主要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1993年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1989年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发布的《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1992年国家国资局、财政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有关企业兼并中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规定),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管理条例》(有关企业兼并与产权交易中工商登记的规定),199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而作为中国目前唯一一部规制市场竞争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却对企业合并问题只字未提,在缺少基本法的情况下,各个部门的......余下全文>>
十:各位大虾,PADS画好的原理图怎样检查有没有出错,
原理图只能人工检查是否错误了。
一般EDA软件是无法检查错误的,因为一般的电路设计,是没有标准的规则的。没有规则,没有参照物,也就没有正确与错误了。
PCB文件就可以检查错误丹,Tool / Verify Design /,可以检查线路连接、线路间距等等,而这些是按电路原理图的规则 和PCB的设计规则来进行检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