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

一:马克思哪些纯文本可以体现社会有机体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创新之上.那么,应该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形态呢?围绕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以一些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依托,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人文传统的对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从中梳理马克思思想的逻辑线索的理论特征;其二,主张根据“第一手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进行翻译和解读,强调阅读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内容实质;其三,强调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日益成为共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即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必须坚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研究方法.这不是一项文本梳理等案头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书本上的词句抽象地演绎出体系,而是要深入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以及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和研究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哲学观念.

二:"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的区别范畴"

长期以来,社会有机体被等同于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其实这三个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作者认为,区别在于:“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所表示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三级结构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立阀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总括社会一切关系有机运动的范畴。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关于社会中的一切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理论,揭示的是社会中各种因素、关系、方面的运动与相互影响。在今天,社会有机体的范畴具有某种超越社会形态的“世界性”、“全球性”的机制。当代世界正在形成一个由生产、消费、文化、法律等等交往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的“社会有机体”,对这个有机体的把握、通过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范畴都是无法实现的。

三: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有指导意义吗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基础性地位,阐述了社会有机体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更新,强调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性作用等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思雏范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

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理论时代。

那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初步发现了资本的运作原理,但社会远比这些经济学家所想的复杂。斯宾塞之前提出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受到空前的挑战,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可以自发的调节自己。而实际情况却与之大相径庭。

正是处于这个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社会批判理论。他断定,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他借鉴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同时精辟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

在凯恩斯提出凯恩斯主义并在美国成功实践后,原始的资本主义,正如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逐步消亡了。

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家通过经济、行政、司法等力量适当干预,已经不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了。

五: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还存在吗

肯定存在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六:为什么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特别是二战以后,简直出现了万马回旋、众山欲东之势.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肯尼迪惊呼:“时间不是我们的朋友”.然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世界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曲折:凯歌行进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危机重重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一倒转,不但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一改昔日的悲观、以为历史已经终结,而且在我们的一些干部和群众中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迷惘和彷徨.这就是我们所以要研究和回答“两个历史进程”的现实背景.

社会主义不是世界历史中横生的枝节,非要无端地来同资本主义争夺世界.其实,它是资本主义自己呼唤出来的代替者或继承者.换句话说,也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的产物.两个历史进程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两个必然”还是否成立的问题,即社会主义还有没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要性问题.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仍然取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假如现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脱胎换骨,完全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两个必然”是可以避免的偶然;假如现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今天的地球则已是社会主义的世界,用不着我们在这里议论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眼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形恰恰是,生产关系既没有完全适应也没有完全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处于相互对抗但尚未崩溃的地步.相互对抗的一面,表现为新变化外表下隐藏着的深刻危机;尚未崩溃的一面,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尚能造出具体演进过程中的一些繁荣景象.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件早年裁就的衣衫虽已相当破旧、紧绷,但是经过修补——例如放一放边缝、接一接边幅——还可以容纳生产力的肌体生长一段时间.然而,社会生产力的肌体还在生长,修补总要难以为继,更换新衣是迟早都要发生的事.

马克思、恩格斯不愧是历史辩证法的大师.他们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又谆谆告诫全世界的无产者:“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恰好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这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清醒、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就必须叩其两端: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千万不要忘记“两个必然”;在坚信“两个必然”时,千万不要忽略“两个决不会”.如果我们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动摇了“两个必然”的信念,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像杨花柳絮一样随风飘摇不知所终;如果我们在坚信“两个必然”时忽略了“两个决不会”,就会脱离客观实际、急躁冒进,像揠苗助长一样招致实践上的失败.

从这种统一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必然”实现的内在逻辑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两种制度、两种运动进行现实较量所产生的历史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现实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每一次自我调节,都使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社会生产力的发挥则可能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带来某种炫耀的资本;现实中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失误,同样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暂时受阻无疑会使优越的社会主......余下全文>>

七: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个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创新之上.那么,应该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形态呢?围绕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以一些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依托,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人文传统的对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从中梳理马克思思想的逻辑线索的理论特征;其二,主张根据“第一手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进行翻译和解读,强调阅读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内容实质;其三,强调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日益成为共识: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即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必须坚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原则,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研究方法.这不是一项文本梳理等案头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书本上的词句抽象地演绎出体系,而是要深入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以及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和研究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哲学观念.

很明显,上述探索虽然在关注重心和研究策略上存在差异,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毋宁说是相互补充的.事实上,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综合性理论工程,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方式、一种思路.只有协同各种研究取向的思路,汲取国内外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精神和实践的要求,才能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二、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很多,如下几个理论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1.现代性问题.现代性毫无疑问是目前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当代哲学界,西方许多著名思想家们关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现代国家等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都可以概括为现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们迄今为止对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关系阐发得并不充分,有必要认真探寻马克思学说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考察马克思对于现代性问题的价值判断.

在具体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进行了多维透视,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也有学者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视为一种现代性批判,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是从经济哲学这一特殊路径出发的,他力图从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揭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他的资本理论和异化理论蕴含着现代性批判的巨大潜能和诠释空间.亦有学者认为,以资本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是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则是现代性社会的哲学地平线.马克思思想的出场既是对资本全球化历史语境的现实批判,又是对现代性视域的一次大变革.还有学者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汲取灵感,认为“现代性”是当前时代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主导话语,是现代人生存命运和现代社会基本构架最为重大的塑造力量.而马克思生逢现代性的全盛时期,对现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是其毕生的思想主题,马克思所确立的关于“现代性”的“发生学”、“病理学”和“未来学”是对“现代性命运”的系统而全方位的考......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