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常态事件的特征包括 什么
突发事件。也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发生的比较突然或偶然,不在正常的工作计划节奏中。这个突然的方式,千奇百怪。一般情况下,所有的组织或单位,在做每件事的时候都要做一些突发事件预期和处理计划。有专门的人去处理这种事情,真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就会补那么手忙脚乱。比如奥运会,那些做公关和安保的,都会有很多套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比如,突然有观众裸奔冲击足球场上,该怎么办?比如,有人突然在观众席上被太阳晒晕了,该怎么办?等等。
二:制定应急预案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制定应急预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机制的原则。切实覆行政府的管理职能,把保障人员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参加的组织机构,动员从业人员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
二是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安全生产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要重点建立信息报告体系、科学决策体系、防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加强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做好对广大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演练、演习,提高从业人员自救、互救和应对事故灾难事件的综合素质。
三是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行政领导责任制。要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置和启动应急预案,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
四是必须要坚持依靠科学,依法规范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检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故;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制定修订应急预案,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使应对事故灾难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五是必须要坚持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则。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条块结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明确不同类型事件应急处置的牵头部门及其职责和权限,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权限,涉及关系全局、跨部门、跨地区、多领域的分项预案制度,修订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多方,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力量和基层队伍的作用,依靠全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应遵循哪些原则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所谓“纵”,就是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国家到省到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都要制订应急预案,不可断层;所谓“横”,就是所有种类的突发公共事件都要有部门管,都要制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不可或缺。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各项规定就要越明确、越具体,避免出现“上下一般粗”现象,防止照搬照套。
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发挥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党委、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必须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的重要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等。
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主要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出了六项工作原则,即: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预防
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物资准备等。[4]
快速反应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4]
以人为本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要及时采取人员避险措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优先开展抢救人员的紧急行动;要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4]
损益合理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应该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和阶段相适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对公众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对公众权利与自由的限制,不应超出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所必要的限度,并应对公众的合法利益所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4]
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4]
联动处置
建立和完善联动协调制度,推行城市统一接警、分级分类处置工作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中央派出单位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余下全文>>
四:公关危机的基本原则
危机公关属于非常态的信息传递行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制定的标准是根据在危机中受众所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心理特征。依据这些原则进行危机公关可以在很大限度上减轻受众所表现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使危机公关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危机公关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原则一:保证信息及时性危机很容易使人产生害怕或恐惧心理,因此保证信息及时性,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情况,对危机公关至关重要。原则二:保证受众的知情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话语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当危机发生时,所有危机受众都有权利参与到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危机公关的目的不应该是转移受众的视线,而是应该告诉受众真相,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危机管理的工作中来,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原则三:重视受众的想法危机发生时,受众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危机所造成的破坏或是所得到的补偿,他们更关心的是当事方是否在意他们的想法,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他们发现当事方不能做到这些,就很难给予当事方以信任,化解危机也就变得更加困难。原则四:保持坦诚始终保持坦诚的态度,面对危机不逃避,敢于承担责任,就容易取得受众的信任和谅解。危机公关的首要目的也就在于此,保持坦诚是保证危机公关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条件。原则五:保证信源的一致性危机公关中最忌讳的就是所传递的信息存在不同,这样很容易误导公众和破坏危机中所建立起来的信任。如果当事方不能保证信息的一致性,那么危机管理将无从谈起。原则六:保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媒体在危机公关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的传递着,也是危机事件发展的监督者,所以保证与媒体的有效沟通直接影响了危机公关的走向和结果。原则七:信息要言简意赅在危机公关过程中,受众和媒体没有兴趣去听长篇大论,他们需要的是言简意赅的核心内容,实时掌握事件的最新发展,内容还要通俗易懂,有利于传播。原则八:整体策划危机公关虽然是因某个事件而发起的,具有不确定性,但制定危机公关方案时,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进行全面缜密的策划,才能保证危机公关的有效性。危机传播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构建组织的公信力十分重要。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的形式发布信息,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出这四个要旨:一、同情和关注在30秒表达同情和关注。承认自己也感到恐惧、悲伤、痛苦和困惑,从而赢得受众的共鸣,使后者更容易接受相关的信息。这种同情和关注还体现在当事方所采取的具体对策和所掌握的具体情况。二、能力和权威性在危机传播中,新闻发布者应当交代基本背景资料,这是在危机过程中表明权威性和赢得公信力的捷径。诚然,能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已经与受众建立起互信的关系是再理想不过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可以寻找一个目标受众信赖的“第三方”(最好是受众群中的“意见领袖”),让他表达队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组织的信任,从而通过他的中介作用最终赢得受众的信任。三、坦诚和开放这并不意味什么话都说,或者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发布信息。在此,发言人应当采取务实的态度来对危机事件进行回应。如果你所在的组织不允许你发布信息或者做出评论,不要用“无可奉告”一类的外交辞令来搪塞,应该向公众解释此时为何没有可供发布的信息(例如,信息还有待核实,你所在的组织还未得到发布信息的许可等等)。总之,要让媒体和公众明白:在危机期间谨慎从事,可以确保救援工作万无一失。在解释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者模棱两可的委婉语—这样做往往会让人觉得你缺乏诚意,也可能加剧公众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发言人也不能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架势,对受众进行说教或者发号施令,而应当为受众提供足量的信息和各种选择,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余下全文>>
五:如何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以企业为例:
首先识别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策划应对方案(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配置);
定期的对应急方案进行演练,验证能否达到应对的目的;
不断改进方案。
六:什么是知识的非常态
知识非常态是由Belkin提阀的信息学认知观点形成历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理论。知识非常态理论将信息科学的核心问题确定为“促进信息生产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需求信息的有效沟通。”
七:什么是常态行情,什么是非常态行情
常态行情和非常态行情,这只是一个主观概念。书本上没有抚确的定义。个人的理解如下 :
1、所谓的常态行情,是指走势平稳,波动幅度不大,行情延续性好。如近期是涨盘,则持续上涨,近期是跌盘。则持续下跌,近期是震荡,则持续震荡。而且波动幅度并不太大。这属于常态行情。一般而言,处于常态行情的市场,没有什么突发消息的刺激,近期也不会有大的利多或者利空消息出台。市场表现比较稳定。成交量处于正常状态。
2、所谓非常态行情,主要表现为市场的异动或者变盘。如一般稳健的涨盘,突然大幅度下跌,或者说一个稳定的跌盘,突然放量上涨。或者突然的大幅度低开或者高开。伴随着大的成交量和涨跌幅。一般而言,非常态行情是受到突发性的市场利多或者利空消息的影响。还有一种非常态行情是在连续下跌后或者连续上涨后,市场积蓄了很大的能量,砍仓盘和获利平仓盘的大单,可以使市场产生剧烈波动,此时是离场的时机。非常容易亏损。
3、在常态市场中,整体风险较小,若有单边行情,可以积极参与,若是震荡行情,可以等待突破选择方向。在非常态行情之中,风险较大,宜观望。
4、个人的经验,在期货市场上,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想一直玩下去,必须选择在稳健的市场环境中操作,这时候风险小一些, 如果在大的波动中,则风险非常大,不好把握,非常容易亏损。这可能是讨论常态市场和非常态市场的主要意义。
八:应急管理的四个因素及相互关系
1.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2、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 "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O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5、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2)2005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扣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政府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充......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