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二是规范收入缴纳程序。扩大了财政收入收缴管理范围,逐步取消设立过渡性账户的做法,简化收入缴款方式,实行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缴纳方式;三是规范支出拨付程序。依照规范操作、加强监管、方憨单位用款和提高支付效率的原则要求,按不同的支出类型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这是公务员百事通版主告诉我的,我现炒现卖,但愿对你有所帮助。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发展
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1978年后,为了加速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财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以后者为重点。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方面,扩大了地方的财权,加强了地方理财的责任心,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国家与企业的财政关系方面,改变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的状况,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先后试行了企业基金办法、各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办法和盈亏包干办法。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企业上缴利润的制度逐步改为向企业征收所得税,企业纳税后的利润归企业自行支配使用(见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通过征收所得税,用法律形式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既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又进一步发挥了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从而有利于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落实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在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方面,把财政无偿拨款供应基本建设资金改为通过建设银行有息贷款,定期偿还,并推行投资包干制,明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经济责任,进一步调动其完成国家计划投资的积极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也开始推行包干使用、节余分成的办法,促使其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节省经费开支。
三:1994年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改革税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1994年。
收入共享财务管理系统机构包于1994年落成,包括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税务总局,地方税管理的,由税务机关。司的税收系统改革机构,我们的税务职业生涯发展,优化预算分配在各个层面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的控制,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分为几十年来深化税制改革的机构,该机构的历史任务分工已经完成,实际工作中,全国税务机关不再拘泥于征收中央税,地方税务机关不再拘泥于向税务部门征收地方税,但两个功能是相同的各级政府,有利于推动竞争,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政府的资源分配给纳税人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和工作中的责任,以及作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也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和不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高层决策者应该是及时的,大胆的,毫不犹豫地放弃这样一个系统的独立机构。中国的事情,涉及太多的决策领导合并后的实体,没有执行储须刀往往不愿意这样做,是很难启动,至今未解决。
四:.财政制度的三大改革是什么
一是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中的比重。相对于工资薪酬,职工福利只是企业对职工劳动补偿的辅助形式。企业应当参照历史一般水平,合理控制职工福利费在职工总收入的比重,避免无序增长的福利性收入扭曲社会劳动力真实成本和市场价格。 二是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为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和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企业目前仍承担大量集体福利职能的,应当逐步推进内设集体福利部门的分离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职工福利待遇问题。 三是逐步将职工福利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企业应当结合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建範完整的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将职工福利纳入职工工资总额管理。
五:如何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1. 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财政预算作为政府财政收支的基本计划,规定了预算年度内政府财政收支工作的范围、方向与重点,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预算制度中存在的诸如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约束软化、预算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不仅导致财政资金没能花在“刀刃上”,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政府形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关键就在于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即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资经营预算这四大类预算之中,把全部的政府收支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注重财政资金投放的合理性,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透明度。
2. 改变审核预算的重点,关注支出预算和政策
目前,我国预算审核包括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三个方面,并以收支平衡作为审核预算的重点。当经济下行时,为控制赤字、完成预算,财税部门不得根据经济形势适当地减少财政收入,这无疑是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雪上加霜”;同理,当经济过热时,财税部门也不得通过适当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来抑制经济高涨。政府收支活动的相对固化,带来了政策执行中的“顺周期”问题,阻碍了财政政策宏观调控职能的实现。因而,将审核预算的重点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使财政收入从任务变为预期,有利于政策“逆经济风向行事”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3.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保证财政可持续性
尽管我国现行的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能较好地保证预算年度之内财政收支平衡的实现,但其弊端也日益突显:其一,这种财政收支的短期行为使财政政策无法在更长的年度内有效、灵活地应对经济周期;其二,若审核预算的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以往收支平衡的状态将被打破,并且为进行宏观调控及保障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财政赤字将成为常态,这使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愈发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应改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从中长期对财政收支和财政政策进行统筹与规划,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同时,需相应地建立起跨年度弥补超预算赤字的机制,[1]控制财政预算周期内的收支平衡状态和赤字规模,以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4. 重点支出脱钩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增加地方财政支出的自主性
目前,我国由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重点支出事项包括教育、科技、农业、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几乎涵盖了民生领域的各个方面。这种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的方式在保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也带来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活动的过多干预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支出结构的固化,不利于地方统筹安排本地的财政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钱不能花在“刀刃上”;二是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导致各地区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差距过大,这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相违。故应使重点支出脱钩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以增加地方财政支出的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决定》提出了“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这意味着某些支出事项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
二、完善税收制度
《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稳定税负”、“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等改革目标,并将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资源税等具体税种或税种的具体要素的改革纳入到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议程之中。任何一项改革,必须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与任务。总体而言,我国下一阶段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与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余下全文>>
六:财政改革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化
目前,财政改革主要存在的问题的三大方面:一是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二是税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公平和市场统一;三是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利于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下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税收制度、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为重点,建立统一完整、法制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财税制度保障。具体上:
一是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资源税改革,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三是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直接支出比重,将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的事项集中到中央,减少委托事务,提高全国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将区域性公共服务明确为地方事权;明确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在明晰事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中央可运用转移支付机制将部分事权的支出责任委托地方承担。
七: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增强预算刚性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多部门、多方位参与结算、主要审工程实体量、看施工单位是否按图纸设计、合同要求。规范规定去做到位没有。杜绝未做却算了量。
八: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关于印发《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的通知银发〔2002〕216号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市中心支行;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库〔2002〕28号),结合2001年国库改革试点的实施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对《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请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及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市中心支行将本办法转发至辖区内各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二○○二年七月十六日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
九:最新的财政体制改革内容是什么?
部门预算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不断完善定员定额与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在实行垂直管理的国家税务局选择4个省进行定员定额试点,为垂直管理系统全面按照部门预算有关要求编制预算奠定基础。扩大实物费用定额试点范围,今年增加了铁道部等13个试点部门,使试点部门总数达到了18个,为在中央部门全面推开房产、车辆的实物费用定额管理奠定基础。深化项目支出预算改革,实现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加快建立项目支出预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结余资金管理工作和对预算执行的监控。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模拟试点,为2007年推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奠定基础。
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规范收费基金管理。启动对到期政府性基金项目的清理工作。与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整治一些地区涉及出租汽车的乱收费问题。对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继续深入治理涉教、涉农乱收费问题。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继续将收费基金纳入预算管理,缩小预算外资金规模。目前中央批准的供费项目约90%已纳入预算,政府性基金已全部纳入预算。深化收入收缴改革,扩大中央部门和单位“收支脱钩”管理试点范围。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建设。做好《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发布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修订《财政票据管理规定》。开展《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前期调研工作,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重点推进2005年新增24家中央部门以及部分代编预算单位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指导和督促地方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体系。发布《中央单位国库集中支付代理银行垫付资金计息管理暂行办法》,研究修订《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暂行办法》,研究将改革范围扩大到政府整个非税收入的收缴、分成收入、地方代收收入的收缴流程以及非税收入如何及时办理退付等相关问题。
政府采购工作全面推进。财政部修改完善了《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管理办法》等三个管理办法;研究修改《政府采购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拟近期出台。同时,针对目前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起草了《政府采购格式合同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合同书”,加强合同管理。研究起草了《2005年中央单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明确了部分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适用范围,扩大了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增强了可操作性。研究起草了“中央集中采购工作机制”,规定了财政部与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了各
十:财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5分
推进税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税制改革的每一个大动作,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
近年来,以结构性减税为主基调的税制改革频频推出“大动作”:
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推进,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同时,财政对种粮农民给予补贴,广大农民“减负增收”,生产生活水平双提高。
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负担明显减轻,也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2009年,增值税转型在全国全面推开。从2009年到2011年,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明显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三年累计约5000多亿元。
2011年9月1日起,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个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500元,最低档税率由5%降至3%,并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调整后,工薪阶层纳税人数大幅减少,由约8400多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原来的约28%下降到约7.7%,由此全国个税收入每年减少约1600亿元。
今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据测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如果在全国推开,全国税收净减收将超过1000亿元,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同时直接带来大约7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税制改革的每一个大动作,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补贴,为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长提供了保障;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推动了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企业所得税合并,使内外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调整个税,居民税收负担减轻,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解决了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将积极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优化财政支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财税改革的最大亮点。
北京银建出租汽车公司司机艾国东师傅说:“这几年社会保障福利的提高,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拿我个人来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这几年是从无到有,变化巨大。特别是医疗保险连没有工作的‘一老一小’全都覆盖到了,对于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家庭负担和压力真是大大减轻。”
贾康认为,社会保障体系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百姓最大的后顾之忧。党和政府把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放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农民在低保、养老、看病、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正在向城里人靠拢,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010年,全国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近6万亿元,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2/3。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得以加强,增长超过20%,体现了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不懈努力。
此外,2011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增长23.4%,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38.3%。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意味着中央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可以自主安排的财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就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制度建设,让每一分钱花出效益
全面推进......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