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债务危机

一:拉美债务危机为什么会导致拉美经济崩溃?

大量发行货币会导致本国货币被抛售,本币迅速贬值,毫不投资价值

二:80年代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除了沉重的外债负担以外,还与汇率的变化密切相关。

三:拉美债务危机与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哪些不同

试述上个世纪80年代 拉美债务危机和此次欧债危机进行比较分析?

两次债务危机的病症相似.都是由一国首先宣布无力偿付外债.然后引发周边相关经济体债务危机。首先,这两次债务危机中的债务国对债务货币都没有控制权。拉美的债务是美元,欧洲的债务是欧元。其次,两次债务危机都源于廉价信贷。南欧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后,享受了类似德国的利率水平,因此大肆举债。同样上世纪70年代,大量美国银行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有些银团贷款参加银行达500家之众。再次,两次债务危机都与全球衰退相巧合。

但是它们又各有特点,我将从环境背景、债务负担、财务状况和缓解危机对策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欧洲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

1环境背景

外部因素是造成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从外部看.西方发达国家自50年代初的经济繁荣期到70年代中期走向终结,普遍陷入“滞涨”,对债务国形成了严重的冲击。两次石油大幅提价,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产油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国际收支赤字,同时还诱发了世界经济衰退。

2债务负担的衡量与比较

债务危机发生前,两组国家的负债率都比较高,但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欧洲五国的对外债务总额,除意大利远远高于拉美各国外。其余四国与拉美同家相当.但负债率却明显高于拉美国家。其中原因与当今金融创新过度发展不无关系。但是债务负担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两次金融危机,对于拉美危机,与外债负担的绝对数额相比,外债的使用效率是危机产生的关键

3财务状况

拉美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显著高于欧洲五国。欧洲国家首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通货膨胀率最高为4.7%.意大利甚至表现为通货紧缩。而拉美国家中连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委内瑞扣也达到19.3%。通货膨胀是扣美在80年代爆

发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恶性通货膨胀对一个国家经济增

长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使一个国家正常的生产和交易无法进行.对外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外债偿还自然比较困难。

4缓解危机对策

八十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与欧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处理这两次危机的绩策也有所区别。在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爆发之后.从表面层次上看,危机是由于这些国家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平衡状况,导致财政收支赤字、物价上涨、外债负担加重、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因此,IMF认为.要缓解拉美的债务危机.首先必须降低总需求.这之后才可能着手解决结构上的问题,IMF督促拉美各国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措施。基于欧元的特殊性及现代金融创新发展的深度。欧元区建立了欧盟稳定机制.颁布了令市场震惊的救市计划。为期三年的援助.将使陷入危机的国家与市场隔离,从而限制危机的继续蔓延。欧盟与IMF达成了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与此间时。欧洲央行也一改原有立场,宣布将从二级市场购买欧元区政府债券。

四:怎样提高业绩 5分

1.是否每天有很好的呼出量?有没有偷懒?

2.电话技巧是否掌握得好.

3.约见客户,是否资料齐全

4.谈话鼎式

5.沟通技巧

五:20世纪80,9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债权国(贷款国家)与债务国(借款国家)的债权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因难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不能按期如数地偿还债务本息,致使债权国债务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如期了结,并影响债权国与债务国各自正常的经济活动及世界经济的正常发展。

1982—1983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

近40个发展中国家要求重新安排债务

发生危机的国家数目超过1972-1981年的总和

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

债务规模巨大

据IMF统计,从1973年到1982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从1031亿美元增加到8420亿美元

负债率从115.4%增加到120%,偿债率从15.9%增加到19%。

卷入危机国家之多,涉及面之广历史罕见

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家外汇储备剧减

发展中国家出口下降

经常项目从1980年顺差226亿美元转变为1981年的逆差563亿美元,1982年逆差增加到996亿美元

债务的地区和国家高度集中

债务大部分集中在拉美和非洲

1982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达3313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的39%

非洲的外债总额为1226亿美元,约占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的15%。

债务结构对债务人不利

据1983年和1984年IMF《世界经济展望》的统计数字,债务国的长期贷款占80%以上,而且主要是国际商业性贷款,容易出现偿债高峰。

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

70年代初以来借款规模越来越大,累积的数量很大,债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债务国的不适当的国内政策,借入资金的生产率低,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差

遇到了不正常的外部条件,即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高利率等

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措施和方案

债务重新安排

回购债务(Buyback)。回购债务是允许一些国家按一定折扣以现金购回其债务。

债务转换(Debt Swaps)。

债务一股权转换(Debt—Equity Swaps)。

债务—出口转换(Debt for Export Swaps)。

债务—自然环境转换(Debt for Nature Swaps)。

债务交换(Debt Exchanges)。采取这种方式重新安排债务,涉及到以现存债务工具交换或以本币或外币计值的新债务工具。新旧债权的条件完全不同,

重新选币定值(Currency 梗edenomination)。这是指规定允许银行可选择利用其本币或欧洲货币单位对现存贷款重新定值。

转贷和再贷款(On-lending和Relending)。

贷款转换和出售(Loan Swaps 和 Sales)。折扣率在10%到90%之间。

债权国政府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案

贝克计划。美国前财长贝克于1985年1O月在韩国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联合年会上正式提出的一个方案。

密特朗方案。这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于1988年6月在多伦多举行的七国首脑会议上和同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一个方案。

日本大藏省方案。这是1988年夏季日本政府大藏相宫泽提出的一个方案。

布雷迪方案。这是美国前财长 N.F.布雷迪于1989年3月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经济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减债方案...余下全文>>

六:2016年国外哪一经济政策对我国有前车之鉴的警示

我回答第7个财政赤字: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在短期内,赤字财政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目前应适度从紧。关键词:赤字财政;政策,作用,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国家职能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的时候,一般都以财政赤字的增加为代价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赤字财政政策。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财政赤字,1998年至2001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为19.8%,财政赤字的增长率达到62.4%,赤字达到2473亿元,占GDP的2.578%。2002年中国赤字规模为3098亿元,赤字水平相当于1997年(财政赤字为582亿元)的432%,即6年时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高达27%,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警戒线(3%)。毫无疑问,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缓解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赤字财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如果不合理,会由此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经济的崩溃。历史上,1918~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末哥伦比亚的经济衰退,20世纪的最后1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及我国建国后的三次通货膨胀都是与过高的财政赤字有关。因此对赤字财政政策应辩证地来看待。一、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1998年以来,为有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抑制经济下滑趋势,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增加政府开支,二是减税。在减税不太可行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赤字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社会需求。1998年8月我国首次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1999年发行1100亿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增发国债均为1500亿元,2003年增发1400亿元。截至2002年,我国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到6600亿元。这些国债重点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城市公用事业和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国债的发行,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投资。通过国债项目的建设,成了许多想而限于财力未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对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统计,1998年以来增发国债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和1.8个百分点,带动投资3.2万亿元,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二、赤字财政政策的消极作用不可小视1.赤字财政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有可能是用进一步加深未......余下全文>>

七:谁能告诉我一下阿根廷近50年的经济,政治状况~主要是经济~~

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上市的布雷迪债券价格也遭受相同命运,银行贷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涨。再次,波及周边国与债权国。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邻国,巴西及智利货币兑换美元迭创新低,尽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预,但是其货币雷阿尔仍大幅贬值。阿放弃比索与美元1∶1汇率而将比索贬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两个国家目前已相继宣布货币贬值,以减少阿比索贬值后阿商品的竞争冲击。与此同时,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新型债券、货币及股票市场,在波兰货币兹罗提及南非货币兰特的带动下全面大......余下全文>>

八:为什么供给侧要精准施“减” 持续用力?

一、着力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1、从国际经济大背景看。

从国际上看,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欧美发达经济体借贷消费,东亚地区提供高储蓄、廉价劳动力和产品,俄罗斯、中东、拉美等提供能源资源的全球经济大循环,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急剧萎缩,经济增长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主要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社会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较快,传统产业和增长动力不断衰减,新兴产业体量和增长动能尚未积聚。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

2、从国内经济面临的局势看。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二、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九:阐述“东亚模式”与“拉美模式”的区别和联系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 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

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期,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始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种情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情况类似。由此,理论界和工商界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技术依赖”困境。有关专家分析了拉美发展模式不同阶段的增长驱动及其“技术依赖”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发展模式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其资源驱动型增长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结束后,拉美国家普遍接受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是天经地义的。就内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来自欧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为初级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除了新开垦的土地以外,教会和印地安人拥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农产品;第三,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第四,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了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第五,科技的进步使初级产品部门受益匪浅。

2. 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二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且战争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得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认识到了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必要性,那么二战的爆发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幼稚工业”加以高度保护。(2)向“幼稚工业”提供刺激性优惠。(3)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在一些“战略性”部门和私人投资者无力进入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直接兴建国有企业,或在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后,将其改造为国有企业。(4)大力吸引外资。(5)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6)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货和先进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拉美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货和技术。

3. 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广泛传播,东亚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并成功起飞的示范效应使拉美开始实施“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自由化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不断加强。而且,在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引进技术尚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有利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些干预和保护不复存在,拉美的科技发展对外依赖越发严重。自由......余下全文>>

十:南美洲共同体

新闻分析:南美共同体能否成为第二个欧盟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2月15日 20:05:50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读后感言】 【进入论坛】 【推荐 】

【关闭】

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 宋洁云

不久前在秘鲁历史古城库斯科举行的第三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上,由南美洲12国组成的南美国家共同体(南美共同体)正式宣告成立。这是南美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它必将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南美共同体能

否以此为契机,逐步发展成为第二个欧盟,并在经济、外交和一些重大国际事务中实现完全一体化?分析人士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南美国家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展曲折

拉美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几乎与欧洲同步,但其发展过程趑趄不前,几经曲折。其中既有拉美国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势力通过金融危机、挑拨分化等手段进行直接和间接干预的影响。

大部分拉美国家都曾是西班牙或葡萄牙的殖民地,有相似的历史遭遇和文化传统,在一体化建设方面比世界其他地区具备更有利的条件。19世纪初,拉美独立战争先驱西蒙·玻利瓦尔就曾提出在南美大陆组成一个“全球最广泛、最卓越、最强大联盟”的主张,对紧密拉美各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50年代,随着拉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国家面临扩大对外贸易、拓展海外市场、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等共同挑战。为此,部分国家提出在本地区建立共同市场的主张。此后,中美洲共同市场、拉美自由贸易协会、安第斯共同体(安共体)等经济一体化组织相继问世。

但是,由于拉美各国间经济政策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加之不少国家存在政局不稳等因素,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大多数拉美国家认识到,只有坚定地实施一体化政策才能加强自我保护,应对欧美贸易壁垒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浪潮推动下,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重新焕发生机。1994年7月,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正式建立3国集团自由贸易区;1995年1月,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正式运行,并吸收智利和玻利维亚作为贸易伙伴。

2000年8月,南美12国元首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首届南美国家首脑会议,宣布安共体和南共市从2002年1月起逐步开放贸易,构筑涵盖整个南美大陆的自由贸易区。上述两个地区组织经过长达数年的谈判,最终于今年10月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向建立南美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也为南美共同体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潜力巨大

南美共同体包括安共体5个成员国: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和南共市4个成员国: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以及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

这12个成员国总共拥有3.61亿人口、17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以及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达9700亿美元,出口总额近2000亿美元。

在世界各地区组织中,南美共同体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数仅次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国土面积甚至超过了后两者,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潜......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