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国和楚国有什么仇?
楚国在春秋晚期的楚平王时期,国内发生动乱,楚平王杀死了太子,太子的辅佐伍子胥的父兄被杀。伍子胥逃亡吴国,立誓灭楚。后来,伍子胥辅佐吴王,与孙武一起杀回楚国,攻破楚都。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吴王则住进楚宫,将宫中女人睡了个遍。此时楚国已经亡国了。
楚国有一大臣,名叫申包胥,跑到秦国去请救兵。秦国念及与楚国是同盟,派出大军救楚,大败吴军,恢复了楚国。这件事情,是秦国有大恩于楚,所谓起死回生,楚国该怎么报答秦国呢?而楚国呢,对秦国没有丝毫的回报,既没有土地上的回报,也没有财产上的回报,反而歧视秦国。当时已经进入战国了,楚国以华夏自居,却称秦国为秦戎,其实楚国自己就是蛮夷,楚人曾说“我蛮夷也”。当楚国向华夏进攻时,秦国困守西北,国势衰弱。历史真是奇怪,楚国被楚人所灭,秦人却成了楚国起死回生的救星,两相对照,楚人该怎样感谢秦国呢?可楚国却没有那么做,说楚国忘恩负义真是一点不假。
后来秦国实行了变法,国力大增,对六国采取攻势,楚国尤其是秦打击的重点。说起来,楚国欠着秦国的情呢,既然楚国迟迟不还,那么秦国自己就来收债吧,而且要加倍收取,因为那是利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楚国也被所灭。楚国的灭亡不过是还债,既然楚国欠着秦国一命,那么就以命相还,至此秦楚两清了。
但是楚人不那么想,他们要“三户亡秦”。当时天下都在反秦,既有被秦所灭的其他五国,就连秦人自己也反对秦朝暴政。楚人在反秦的行动中,充当了急先锋,欲图将秦国收入囊中。要知道,其他五国是秦欠着他们,而秦楚却是两清的,楚凭什么灭秦?于是乎,连天也不助楚,楚人只是“为她人做嫁衣裳”。楚人忙乎了大半天,最后得秦的却是魏人刘邦。但刘邦不愿意再纠缠于历史的恩恩怨怨,于是建国大汉,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秦国的灭亡跟楚国有什么关系?
推翻暴秦的起义军领袖像陈胜、项梁、刘邦、项羽以及天下共主熊心都是楚国人,楚国是灭秦的中坚力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户”指十万户,故其意思是楚国即使只有三十万户,能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国!
三:楚国和秦国的关系,是敌还是友
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想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以便使秦国渔翁得利。 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去实施离间计划。以方圆六百里土地的商于做为诱饵,骗楚怀王与齐国断交。 而当楚国使臣逢侯丑向秦国索要土地时,张仪翻脸不认账,拒绝出让土地。 楚怀王听了逢侯丑的报告,气得差点吐血,大骂张仪是反复无常的...
四:秦国楚国赵国的关系
秦国是西方大国,楚国是南方大国,赵国是北方大国。楚国自被张仪和白起击败,元气大伤。已无力对秦国构成危胁。楚国的军事力量自保还是没有问题 。秦灭六国,唯一被击败一次就是李信被楚项燕打败。秦起全国之兵六十万,对楚国之兵四十万。可见楚的实力之强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力量大增。是战国后期,秦国在北方主要对手。赵国对楚国也存在军事威胁。这也是长平之战,山东各国不去援赵国的原因。因为赵国的骑兵力量很强大,山东各国都很畏具。
五:秦国与楚国与郑国的关系
在春秋时期,因秦国要东出与诸侯争霸,必经晋国,两国时常开战,故秦为对晋作战,常拉拢楚国作盟国,秦国君王常娶楚国贵族女子作王后。著名的秦国国君秦襄公的母亲就是楚女。至战国时,晋分为三国,实力已无法与秦抗衡,而楚为东方诸候国中之最大者,故秦自战国中期后一直把楚作为最大对手,两国间爆发过数次大战,各诸候国或从秦或从楚,成语“朝秦暮楚”就从此而来。
至于对郑,因郑自春秋中期起即沦为二等小国,又不与秦接壤,故基本没怎么受秦的威胁,仅有一次差点被孟明视等三帅偷袭,还没得手。至战国,郑即为韩所灭,已在战国诸候中被除名了。
六:秦国和楚国的关系50字
推翻暴秦的起义军领袖像陈胜、项梁、刘邦、项羽以及天下共主熊心都是楚国人,楚国是灭秦的中坚力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的“户”指十万户,故其意思是楚国即使只有三十万户,能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国!
七: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中国而不是楚国统一中国
在战国时代,秦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是最先进和最优越的。而这个先进的社会制度和优越的社会环境是由国家的法律所决定的。让我们就秦国和楚国的法律简单的对比一下:
一、秦国有公正的法律法规,刑上大夫。
秦国是当时的“法治国家”,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坚持“以法治国”,法律代表人民的利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的法律,人民愿意遵守,尽管当时的秦法有许多过分之处。根据出土的秦国竹简证实:每亩地播多少斤的种子都有法律法规加以规定。贵族在法律面前不比“新国人”优越(所谓“新国人”就是商鞅变法时解除奴隶身份的原奴隶)。自商鞅变法开始以后,秦国贵族因违法而受刑的人数不在少数,储君亦不能例外。秦国的法律是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的,秦国也是最先大规模废奴的国家。
楚国也有法,但法律是建立在封建领主制基础上的,是用来保护封建领主利益和压迫人民的。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法律不可能有公正。刑罚与楚国的贵族没有什么关系,而是针对人民和奴隶的。
人们熟知的爱国诗人屈原本人就是封建领主,屈原所爱的楚国其实就是牺牲人民利益而维护他自己利益的楚国,所以屈原特别爱(楚)国。屈原明知秦国强大的原因但他可不想让楚国实行秦法,因为损害他自己的利益。当秦国的军队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屈原自己亲自炼成的由奴隶组成的“强悍新军”后,屈原终于看到了封建领主制即将灭亡,绝望之中,用投江自尽的方法结束自己奴隶主的一生。如果屈原知道秦完成统一(既在楚国消灭奴隶制)还需好几代人的努力,或许屈原不会自杀。
二、秦国依法执法,公务员不作为就是违法,公务员请客送礼是违法行为。
秦国的执法力度是最强的,秦法对国家公务员的约束高于对人民的约束。国家官员不能有效执法本身被视为违法行为,会受法律制裁。所以秦法在执法的力度上强大到了几乎机械的程度,连“国务院总理”商鞅都是被自己制定的法律所抓获和处死。
秦法把国家官员请客送礼定位为“糜烂社会风气”,不但清退礼物还需接受法律制裁。秦人那个时候就深刻认识到腐败会亡国,所以从腐败的苗头开始就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根除。
楚国的法律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可以灵活执行的。有法不依的现象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的国家公务员比比皆是。美其名曰:和谐执法。
三、秦国的法律代表天下人民的利益,唯才是用,外国人无论富豪还是农民都有发展的空间。
秦国的法律法规对“外国人”到秦国来工作给出了多种多样的机会,轻易实现秦国与外国劳动力和外国资本的双赢。这一点的实现完全建立在秦国相对公正的法律基础上。
大量的知识分子,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大量的农民、商人进入秦国。没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有土地的农民。得不到发挥的知识分子在秦国以国家官员的身份施展自己的才华。商人在为秦国提供秦国没有的物资时获得了利润。秦实现统一过程中,7代国君统治下的秦国国务院总理、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除个别人外绝大多数都是外国知识分子或专家。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也多是外国人(大量的外国农民到秦国来耕种,水利专家为秦国大兴水利)。所有这些都说明秦国的法律符合当时天下人的利益。
而楚国,如果不依附于贵族或某种势力---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人脉”,外国人是无法生存的。
多的就不说了。就这三点,但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点:代表天下人民利益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决定了统一中国的只能是秦国而不可能是楚国。
代表人民的利益可不是统治者自己说代表了就代表了,是与不是只有人民说了算。
秦军轻易战胜屈原“新军”的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了:秦军中的士兵无论是什么出身,立同样的军功受同样的奖励......余下全文>>
八:秦国与楚国军事比较:为什么楚能灭秦
两国将领的领导能力是一回事,士兵的战斗能力是另一回事;秦军残暴,军功爵制使得士兵只对人头感兴趣,这也是长平之战杀害赵国俘虏的原因之一,不得不说,商鞅的耕战制度确实在当时使秦军的战斗力变为一流,并且秦军人数众多,楚国虽然强大,但六国心不齐又怎么会战胜秦国;楼缓曾经劝赵王割掉一半的土地让六国与秦战斗,然而赵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不肯这样做,所以六国灭亡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可以参照一下,秦国在秦孝公之前简直不要太惨,最早被晋国玩弄和欺负,后来又被魏国欺负,秦国人对六国还是有仇恨的。王翦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六国都是他和他儿子灭的,齐国是投降的。
九:最后统一中国的为什么是秦国 而不是更强大的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最强大、最有条件一统中原的楚国,为什么未能抓住机遇反而遭到灭国之灾?
楚国雄踞长江、汉水流域,拥有发展农业的最好条件,所谓“湖广熟,天下足”。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不仅可证楚国音乐不凡,还足以证明炼铸造业发达 。炼铸造联系着兵器,那是武装军队的必要条件 。今武汉东湖的大型雕塑《庄王出征》,令游人神情为之一振。正是楚庄王时期国势大到饮马黄河,那是越出长江流域挺进到北方。春秋五霸有两霸是吴和越,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势力就扩展到“百越”之地,那是多么辽阔的疆域!灭越,就占有西施的故乡,那是纺织业最发达区。
武汉人仿造出一座“楚天台”,据称是仿楚灵王“章华台”建造,章华台后世称之“天下第一台”,是中国历代帝王园林化离宫的先导 。楚宫的故事有“楚王好细腰,宫妃多饿死”。武汉东湖还建有“楚城”,与其相连的景观有“楚市” 。古人曾写文章说,到楚国都城郢,清晨穿新衣上街,归来就挤破了。这描述也许夸张,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见那繁荣。
繁荣的经济一定会哺育出相应的文化。游三峡访秭归拜谒 屈原祠,自然要想到《离骚》。我们读 屈原的作品和他的一生,还可以看到, 屈原爱国,楚怀王却不给他爱的机会,但怀王没能消灭屈原的爱心。 屈原的爱不仅是爱国、爱人民,他也深情地写男女爱情,凝聚在楚辞中的爱,是非常丰富的情感。从诗经发展到楚辞,楚辞已是华夏文明中当时最先进的文学艺术 。
如此,楚国就给我们留下一个问题:楚国农业、纺织业、炼铸造业,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业,乃至商业经济均发达,文学艺术也最为发达,何以会被在西北蛮荒之地发展起来的秦国所灭?
楚国不是生产力不行,也不是文化艺术不行,而是经济文化都发展后,统治者的政治建设未能随之发展进步,未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遭至灭亡。楚国更大的悲伤,恐怕还在于它不是没有出现过改革。早于商鞅在秦变法的前二十五年,吴起就受楚悼王重用主持变法,变法的措施就是商鞅后来在秦施行的“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可惜变法仅一年,悼王死, 吴起被贵族射杀,变法夭折。
悼王去世半个世纪后,怀王即位,此时有屈原。屈原有什么革新主张吗?他作为诗人的形象太饱满了,以至后人常忽略了他的政治主张 。但司马迁作《 屈原列传》还是指出,《离骚》称道了齐桓公 。齐桓公曾用管仲搞过春秋时最早的改革,齐因此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离骚》还称道了汤、武革命。这都能让我们窥见屈原的改革政见。 屈原不仅是诗人,他是楚国的“左徒”,这是掌国家内政外交大权的高级官员。一个高级官员有如此丰沛的学问和艺术造诣,且如此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华,岂不难得!可惜,楚终于被秦灭亡了 。楚国的悲伤是其他被灭亡的国家无法相比的啊!
悲剧的力量总是最打动人的,也是这巨大的感伤和对国家的热爱,造就了 屈原和《离骚》。为了记住这巨大的不幸,这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伦大爱,千秋以来中国人为一个人立个节日每年都纪他,这个人就是屈原。千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被人民这样纪念。
然而,如果把亡楚的责任都推给国王,恐怕也是不公道的。虽然悼王支持变法遂有楚国变法,怀王未能理解 屈原以至付出巨大代价,但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适时变法的力量并不人为什么会悲伤?那一定是曾经美好的东西沦丧。这“旧贵族”的先人,原也是相当积极进取的啊!
楚国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绎,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绎居丹阳,丹阳在三课陵峡深处,为最早的楚国都。所谓“上控巴蜀,下应荆襄,当水陆之要冲”,这是说楚国位置险要,但这样的地方若不向外发展,楚就会被封闭在峡谷。楚国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