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语教案

一:《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余下全文>>

二:《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教案2 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 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 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 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 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提问:在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不知为知之”之时?怎样才算是懂,才算是会? 12. 学生: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多做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13. 这一则是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正所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体会,用心品味。三.练习:背诵默写这三则四.作业:课后阅读中学生读本《论语》。了解孔子的学生。

三:幼儿园大班论语为政篇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故事《鸡的一家》,理解故事内容。

2、愿意模仿模仿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叫声。

活动准备:

图片:公鸡、母鸡、鸡宝宝;角色胸饰若干:公鸡、母鸡、鸡蛋、鸡宝宝。

活动过程:

一、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边,幼儿认真倾听。

二、出示公鸡和母鸡,幼儿和公鸡母鸡打招呼。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

2、他们是怎么叫的?

三、再次讲述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提问:

1、大公鸡、小母鸡是怎么说话的?

2、小小鸡出来后怎么说?

3、学说“鸡的一家”。

幼儿学习说:大公鸡,大公鸡,喔喔喔,喔喔喔。

小母鸡,小母鸡,咯咯哒,咯咯哒。

小鸡,小鸡,叽叽叽,叽叽叽。

四、尝试分角色扮演大公鸡、小母鸡和小小鸡。

在老师叫“大公鸡”的时候,会用“喔喔喔”的声音来应答,

在老师叫“小母鸡”的时候,会用“咯咯哒”的声音来应答,

在老师叫“小小鸡”的时候,会用“叽叽叽”的声音来应答。

四:与论语有关的教育教学案例怎么写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简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五:小学生要背论语

下面的十句代表做人的十大原则,只要会背就肯定可以了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aì三声)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六:《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什么是《四书》?(优秀教案)

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全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庸》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经后人混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所谓“至诚”“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辨“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辨”,他自己也觉得的;他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湿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参人玄谈,参人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七:《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教案2

一.复习:背诵前两则以及课下实词。

二.新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四,五则

1.朗读,翻译这三则,教师在黑板上归纳重要实词。

2.老师:何为“温故”,何为“知新”请同学们举出例子。复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新知识的呢?

3.学生:反复阅读,反复练习。

4.老师:在复习的时候要动脑思考,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迁移的能力。

提问:那为什么说温故知新之后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呢?如果只是一味的传授,而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会有什么后果呢,那么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思考的重要性)

提问:如果一味的思考是否可以呢?我们来看下一则

5. 老师:“学而不思”在学习生活中指什么样的人,“思而不学”指的又是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举例子

学生:前一种是书呆子,不会动脑思考;后一种是梦想家,没有行动。

学生:一种是非常用功的学生,一种是不努力,不用心的学生。

6.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你平时学习时有没有这两种状况呢?你觉得这两种情况哪种更有害呢?(后一种更有害)为什么“思而不学”更有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如果一味的空想,等着天上掉馅饼,就会一事无成。

学生:如果只想不做,总是异想天开,就会一无所得。

7. 老师: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呢?

这两则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反思自己埂平时是否做到了这两点。

8. 朗读背诵三,四则。

9. 齐读第五则,考虑一下,这一则写了什么内容?是否有不懂的问题。

10. 学生: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也有不知道的时候。

学生:圣人也不是什么都懂,我们平常人就不用装懂了。

11. 老师:说的很好,由此我们能想到什么呢,做人要具备什么品质?(谦虚,虚心,谦逊)一个人,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要实事求是。

提问:在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不知为知之”之时?怎样才算是懂,才算是会?

12. 学生: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向别人请教,多做题,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13. 这一则是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自大不要骄傲。正所谓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孔子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亘古不变的真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体会,用心品味。

三.练习:背诵默写这三则

四.作业:课后阅读中学生读本《论语》。了解孔子的学生。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