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山烈士陵园
为了褒扬革命先烈,教育后人,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博山革命根据地的党、
政、 军、民就修建了一批抗日烈士纪念祠,1944年8月,博山县下庄区抗日民主
政府根据博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指示,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下庄村民众自
愿捐资,在村西凤凰山下把一旧庙改建成了烈士祠,将散埋的革命烈士坟墓迁至
烈士祠旁,并为每位烈士竖立了一块墓碑。
1945年,池上村、南博山村也先后建起了烈士祠。
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为弘扬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将革命进
行到底的精神,博山县人民政府责成县民政科科长黄文杰负责,在郭庄村东庵子
建起了烈士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家庄、北博山村、蕉庄村、石马、朱家庄等村、
镇,于1963年、1964年也先后相继建起了烈士祠。
1954年,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政府,在原山脚下,白石洞前,建起了博山革
命烈士陵园。 1967年1月,中共博山区委、博山区人民政府在北崮山村建起了焦
裕禄纪念馆。 1988年5月,中共樵岭前支部委员会、樵岭前村村民委员会,在猫
头山下建起了烈士纪念碑。多年来,烈士陵园和各烈士祠、烈士纪念碑,都充分
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阵地的作用,其中博山烈士陵园、焦裕禄纪
念馆、郭庄东庵子烈士祠都被列入了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数
以万计的人民群众、青少年学生都纷纷为先烈们扫墓。
博山烈士陵园
博山烈士陵园, 始建于1954年,座落在博山城西北部5公里处风景秀丽的原
山脚下,白石洞前,南连凤凰山西连禹王山,烈士陵园既可供人民群众凭吊、瞻
仰、祭祀,又可供人游览。博山烈士陵园,自1972年至2005年经多次扩建维修,
陵园共占地20393平方米, 建筑面积554平方米,其中纪念堂240平方米,办公室
120平方米,接待室120平方米,仓库74平方米。
陵园大门, 坐北向南,高10米,宽8米,气势雄伟壮观。大门上方镶有大理
石雕刻的“博山烈士陵园”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青石垒成的院墙环院四周。
进陵园西侧,拾阶而上,是坐西向东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堂,门两边松
柏长青,两条红漆门柱上刻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楹联。堂
内迎门的木墙上书写着88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 堂内还挂着十余幅著名革命烈士
的英雄事迹和《博山五次解放简介》、《马鞍山》、《禹王山》、《汪洋亭》战
斗事迹介绍。
自1998年至2005年,区民政局先后投资百万元,对陵园大门、院墙、烈士墓
穴等进行了修缮、整修,在墓区前新建了一座高10余米的烈士纪念碑。墓区内是
原来的无名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每位烈士墓
前竖起了一块墓碑,刻着烈士姓名、职务、年龄,所在部队、牺牲时间、地点。
美化、绿化、净化了陵园环境。墓区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道路洁净,环境优
雅、安静。陵园常年对外开放,每年到烈士陵园凭吊、瞻仰,为烈士扫墓的民众
达数万人。一些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还组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
到陵园举行宣誓仪式,烈士陵园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焦裕禄纪念馆(原称焦裕禄展览馆)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1967年1月,中共博山区委、区人民委员会在北崮
山村北兴建焦裕禄展览馆,展览馆当时占地2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45.32平方米,
计平房14间,分为一、二展室和接待兼办公室。
第一展室陈列着《县委书记的榜......余下全文>>
二:胶州名人有谁?
匡 铎 (生卒年月不详) 字淑教、松野,祖籍南直隶海州(今江苏省东海县),其祖父匡德官胶州正千户,定居胶州。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遂任北直隶(今河北省)涞水县知县。据当地实情奏请减免徭役和税银,裁减为朝廷寄养的马匹数量,减轻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后调升为监察御史,继而又调任兵科给事中。在反对宦官冯宝与宰相张居正联手驱逐大学土高拱一事中,引起朝廷不满,外放北直隶大名府知府(今北京大名县)。当时,府境内的漳、卫两河常发水灾。他调集民工在府城北三里处筑起20余里长堤,为百姓除患,世人称该堤为“匡公堤”。不久,再次遭贬为夷陵州(今湖北宜昌市)知州,又调任河南南阳府同知。晚年,升任刑部郎中,继任陕西宁夏道按察司佥事。78岁病逝。
高宏图(1583~1645) 字子狱、研文,号硁斋,明胶州人。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先后任陕西监察御史、左佥都御史、左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职。1642年(崇祯十五年),清兵进犯胶州,高宏图破家产招募义勇,与参将谈震采一起协助知州郭文祥日夜登城坚守,城池得保。崇祯得知,于次年召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任户部尚书。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自缢,福王朱由松在南京被拥立为新主,高宏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南京失守,南明灭亡,流寓会稽,于1645年绝食9日而终。
法若真(1608~1691) 字汉儒,号黄山,明胶州人。1646年(清顺治三年)考中进土,任翰林院编修。1648年,充任福建戊子科正考试官,回京后升任秘书院侍读,掌管六部章奏诰敕。1662年(清康熙元年),升任浙江按察使。上任后,他秉公执法,明辨曲直,审结了衢州府(今浙江省衢县) 10年积案。1691年(康熙三十年),由黄山返回故里,同年病故。
张谦宜(1646~1728) 字稚松,号山农、山民,清胶州人。1693年(清康熙三十二年)中举人。1706年中进土。此时,他年已60岁,无心仕途,仍以读书著述为乐。张谦宜一生的著作分诗文、评论、经史、地理、方志、谱牒诸类, 20余种。1728年(清雍正六年)病逝。
高凤翰(1683~1749)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南阜山人、丁巳残人等,清胶州南三里河村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被胶州知州黄之端举荐为孝廉方正,遣其试任安徽歙县县丞,继代理歙县县令。1737年5月25日,因右臂患痹病,改号尚左生,丁巳残人,不得已隐退扬州,寄居僧舍,改以左手赋诗作画为生。一生作诗3000余首,收录2366首。另外,他还把创作的散文按序、传、记等文体精选成47篇,辑为《南阜山人敩文存稿》三卷传抄于世。其书法、绘画淡雅拙朴,独具风采。尤其后期左手书画,更是独具天趣。高凤翰的篆刻亦为世人所重,一生治印数千方,其精品编入《南阜山人印萃》。他编的《汉印谱》中收藏汉印5000余方。编成《砚史》四册,分黑色本和彩色本,原本失佚。1741年(清乾隆六年)从扬州回归故里。1749年病逝。
王元浩(生卒年月不详) 字海如,清胶州人。1727年(清雍正五年)中武进土,殿试中第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头等侍卫职。雍正皇帝有一次偶与怡贤亲王提及火炮阵之事。亲王对该事不甚了解,回府后诏王元浩询问,王元浩做了满意的解答,并绘制了《火兽火车图》呈献亲王。亲王明奏,雍正皇帝大为赞叹:“真是全才,不愧为武科第一!”选调他任山西偏关营参将。到任后不满半年,即升任山西蒲州营副将。1736年(清乾隆元年),被调到湖南洞庭水师任副将。期间,潜心研制武器,并制造出水战火炮,绘制《火器图说》,教习部属。他严格训......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