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羌族有哪些文化遗产
在这里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首场演出引来了人们的阵阵掌声。最后一个节目是羌族多声部民歌——《萨朗》。欢快的曲调、流畅的节奏调动起了全场观众的热情,也把整台演出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萨朗”,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为自娱性舞蹈。羌族人在跳“萨朗”时,手牵着手围成圈,一人领跳一人收尾,便可舞蹈起来,时而轻快热烈,时而舒缓如流水。羌族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脚步的变换和扭腰的弧度。通过这种独特的舞蹈语言,甚至可以推测:羌族舞蹈是由古羌人骑马作战时的动作演变过来的。
观众在陶醉于这精彩的歌舞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在这原生态的唱腔背后,还有着更深的意蕴。无论是围着火塘和场院跳起欢快的“萨朗”,或是古朴沉稳的“席步蹴”,羌族同胞丰富的精神世界即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民族音乐舞蹈中,他们的多声部民歌“尼沙”更是改写了我国没有多声部、没有和声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历史。
萨朗、羌笛、刺绣,这些羌族文化的瑰宝深刻地揭示了羌人由来已久的认知天地的观念、他们的精神传统、他们的习俗与审美。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北川等羌族聚居区受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和有关资料也遭受严重损失,震后,国家迅速在该地区建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冯骥才先生曾说过:我们要保护的是羌文化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它必须是一个有灵魂的、有精神的、有生命的文化,而不是一个文化躯壳。这条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而这个晚上,在这个多民族和谐多元、活力四射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了那活着的民族情感和演进中的精神历史。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同胞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不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和审美趣味,而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体现着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道道灿烂的光芒,映射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这场名为“多彩民族”的大型专场演出只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中的一场。调演活动汇聚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市),20余个少数民族,近2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近2000名少数民族同胞,向广大民众尽显少数民族独具韵味的“非遗”风情。
这一系列蕴含着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不但反映了各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凡魅力,而且为广大民众共享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提供一处鉴赏、交流、吸纳的平台。很多观众在观看演出后,纷纷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经常看到这样的高水平的演出,不仅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文化知识,还深切地认识到各民族大团结的意义,今后一定要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美好未来。(孙佳山/文 浦峰/摄)...余下全文>>
二:阿坝州理县羌族文化特色
最具羌民族特色的物质民俗——碉楼和桃坪羌寨独一无二的“地下水网”系统、羌族“千年木锁”的制作技艺。
独具理县特色的羌族非物质文化胆产展示(羌族多声部古歌、唢呐吹奏、口弦表演、羌笛表演、释比祭典表演、羊皮鼓舞表演)
。针对目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难题,如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承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保护;羌族地区宣传力度不大,羌族民众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正确的认识,保护意识淡薄等,今后在实施保护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逐步确立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让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鲜活的文化,在当代仍然散发其独特的光彩和魅力。
三:羌族有什么习俗?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 ,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 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 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 “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 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禹兴于西羌”, 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茂县县城名“凤仪镇”, 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叠溪本为古蚕 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 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兽馍、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羌族地区盛产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三 尔玛羌族文化
(一)传统节日:
农历10月初1是羌历年,在这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们会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以“感恩”、“ 祈福”、“ 和谐”为主题的2009羌族“俄苴”庆典在茂县曲谷举行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阿坝州茂县曲谷乡河坝村,羌笛悠扬,爆竹声声,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全乡2000余群众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共庆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节,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国泰民安。
“俄苴”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叫男子节。记者了解到,曲谷乡是羌语标准音点(羌语普通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乡。在这条偏远的山沟里,有流传千年的领歌节(“瓦尔俄足”,又叫妇女节)、狩猎节(又叫男子节),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构成共同的主题:感恩一切给予生活的惠及,规劝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还有历经千年的洪木基神塔,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俄苴”庆典活动。
由于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们通过用面粉烧制兽形馍馍来狩猎,以纪念羌族中的一个神,其实是人,是因为羌族人们太崇拜他,对他的尊敬.
狩猎节时德高望众的老人取圣火胜利而归。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们到山一株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白石头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头是羌族的圣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楼,方......余下全文>>
四:急!!!!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项,都是什么
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7个项目
序号
项 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
项目类别
1
格萨(斯)尔
四川省甘孜州
民间文学
2
噶玛嘎孜画派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民间美术
3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
民间美术
4
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
民间舞蹈
5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
传统手工技艺
6
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传统医药
7
卡斯达温舞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
民间舞蹈
8
? 舞
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
民间舞蹈
9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
民间音乐
10
羌族瓦尔俄足节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民 俗
11
彝族火把节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民 俗
12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民间音乐
13
川北灯戏
四川省南充市
传统戏剧
14
川北大木偶戏
四川省南充市
传统戏剧
15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四川省泸州市
传统手工技艺
16
泸州雨坛彩龙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
民间舞蹈
17
绵竹木版年画
四川省德阳市
民间美术
18
竹纸制作技艺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
传统手工技艺
19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四川省自贡市
传统手工技艺
20
大英县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四川省大英县
传统手工技艺
21
川北薅草锣鼓
四川省青川县
民间音乐
22
蜀 绣
四川省成都市
民间美术
23
蜀锦织造技艺
四川省成都市
传统手工技艺
24
成都漆艺
四川省成都市
传统手工技艺
25
都江堰放水节
四川省都江堰市
民 俗
26
川江号子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民间音乐
27
川 剧
四川省
传统戏剧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4个申报单位)
562 Ⅰ-75 彝族克智
四川省美姑县
58 Ⅱ-8 南坪曲子
四川省九寨沟县
601 Ⅱ-102 制作号子 (竹麻号子)
四川省邛崃市
614 Ⅱ-11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山歌)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炉霍县、九龙县
627 Ⅱ-128 洞经音乐 (文昌洞经古乐)
四川省梓潼县
6 Ⅱ-136 口弦音乐
四川省布拖县
638 Ⅱ-139 道教音乐 (成都道教音乐)
四川省成都市
652 Ⅲ-55 翻山铰子
四川省平昌县
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
四川省汶川县
663 Ⅲ-66 得荣学羌
四川省得荣县
664 Ⅲ-67 甲搓
四川省盐源县
665 Ⅲ-68 博巴森根
四川省理县
768 Ⅴ-75 四川扬琴
四川省曲艺团、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成都艺术剧院
769 Ⅴ-76 四川竹琴
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770 Ⅴ-77 ......余下全文>>
五:大禹到底是羌族还是汉族啊?
条件①《史记·夏本纪》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4)颛顼之父曰昌意,(5)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条件②“羌”在古代(包括大禹时期)乃是对居住在中国西部广大地区众多族群的泛称,与今天的狭义的专门所指的主要居处于四川西北部茂县、汶川、理县和北川的羌族不同,今天的羌族乃古代羌人一支的后裔。司马迁所述的“禹兴于西羌”乃指古代泛称的羌人。在中国古代,羌人又被认为是戎人的一部分,所以又称为戎人,因此在一些古代文献记载中,又称大禹为“戎禹”。
条件③《史记·夏本纪》正义引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川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又《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按,广柔,隋改曰汶川。看来,可能是从汉代扬雄《蜀王本纪》开始记述“禹兴于西羌”的具体地点为汉代汶川郡广柔县的石钮。
条件④汉代汶川郡的居民是羌人的一支--冉駹,而他们是从战国时期开始从西北甘肃、青海地区迁徙来的。
综上所述,大禹不一定是汉族,他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六: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三批名录
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89项) 一、民间文学(8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1 Ⅰ-1 诺苏佐木莫 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2 Ⅰ-2 《释比古唱经》 阿坝州茂县文化体育局 3 Ⅰ-3 木姐珠和斗安珠 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 4 Ⅰ-4 毕阿史拉则传说 凉山州金阳县文化馆 5 Ⅰ-5 僳僳族民间传说 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 6 Ⅰ-6 东乡白莲教传说 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 7 Ⅰ-7 阿都歌谣 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 8 Ⅰ-8 什喜尼支嘿 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 二、传统音乐(12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9 Ⅱ-1 荥经民间竹号 雅安市荥经县文化馆 10 Ⅱ-2 西充祥龙嫁歌 南充市西充县祥龙乡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11 Ⅱ-3 苗族斗釜歌 攀枝花市盐边县文化馆 12 Ⅱ-4 彝族“久觉合” 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 13 Ⅱ-5 木模拉格 凉山州越西县文化馆 14 Ⅱ-6 热打(“里惹尔”) 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 15 Ⅱ-7 阿古合 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凉山州越西县文化馆 16 Ⅱ-8 金江鼓乐 凉山州会东县文化馆 17 Ⅱ-9 南溪哈号 宜宾市南溪县文化馆 18 Ⅱ-10 广元煤歌 广元市煤炭工业管理局 19 Ⅱ-11 石坪山歌 内江市威远县观音滩镇人民政府 20 Ⅱ-12 西岭山歌 成都市大邑县文化馆 三、传统舞蹈(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21 Ⅲ-1 灯舞(羌族麻龙马灯、蛾蛾灯)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成都市温江区公平街办文化中心 22 Ⅲ-2 圈德迪 阿坝州黑水县文体新闻出版局 23 Ⅲ-3 迪厦 阿坝州松潘县文化体育局 24 Ⅲ-4 新山僳僳族舞蹈“斑鸠吃水” 攀枝花市米易县文化馆 25 Ⅲ-5 彝族羊皮鼓舞 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馆 26 Ⅲ-6 纳西族“金佐措”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 27 Ⅲ-7 苍溪独角兽舞 广元市苍江县陵江镇综合文化站 28 Ⅲ-8 古蔺苗族舞蹈 泸州市古蔺县民宗办 29 Ⅲ-9 水族闹春 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 30 Ⅲ-10 高跷(夹关高跷) 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31 Ⅲ-11 春牛舞 阿坝州松潘县文化体育局 四、曲艺(4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32 Ⅴ-1 折嘎说唱 阿坝州阿坝县文化馆 33 Ⅴ-2 四川评书(南部评书) 南充市南部县文化馆 34 Ⅴ-3 相书(宣汉背篼戏、四川相书) 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 35 Ⅴ-4 四川莲箫(峨眉莲箫、四川莲箫) 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馆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五、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36 Ⅵ-1 太极拳(李雅轩太极拳) 成都市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 六、传统美术(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及单位 37 Ⅶ-1 壤塘藏经石刻技艺 阿坝州壤塘县文化馆 38 Ⅶ-2 彝族传统刺绣技艺 凉山州甘洛县彝族妇女刺绣协会 39 Ⅶ-3 僳僳族刺绣技艺(僳僳族刺绣技艺、新山僳僳族刺绣技艺) 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攀枝花市米易县文化馆 40 Ⅶ-4 民间画匠技艺(......余下全文>>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0项) 年份项目2001年1项昆曲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2005年1项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7年1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9年22项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2010年2项京剧、中医针灸2011年1项皮影戏2013年1项珠算参考资料: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 序号名录1羌年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4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5中国活字印刷术 6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7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参考资料: 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芜湖铁画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铁画是以低炭钢为原料,将铁片和铁线锻打焊接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各种艺术的技法溶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另有一番情趣。铁画的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铁画是以铁为墨,以砧为砚,以锤代笔锻制而成。铁画的品种分为三类:一类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兰、竹、菊、鹰等为题材,这类铁画衬板镶框,挂于粉墙之上,更显端庄醒目。第二类为灯彩,一般由4至6幅铁画组成,内糊以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动人神魄。第三类为屏风,多为山水风景,古朴典雅,蔚为壮观。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曾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来铁冶业就十分发达。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天池与芜湖画家萧尺木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是纯手工锻技艺术。它以铁为原料,经红炉冶炼后,再经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巧制成。既具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59年~1960年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书法《沁园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芜湖铁画历经了340多年的承传和发展,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有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其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艺坛独树一帜。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余下全文>>
八:我国有没有专门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等方面专门的机构?
1、中国羌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羌学研究中心)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3、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4、四川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羌学研究院
5、四川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羌学研究院羌医药研究中心
6、四川羌学研究中心
7、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8、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9、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
10、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
1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禹文化研究中心
13、四川音乐学院汶川藏羌文化研究院
14、中国汶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院
15、成都市金牛区羌医药研究所
16、四川省茂县羌医药研究所
17、 北川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18、 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研究中心
二、高等院校:
1、中央民族大学
2、西南民埂大学
3、四川大学
4、宁夏大学
5、四川师范大学
6、成都中医药大学
7、四川音乐学院
8、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9、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社会团体:
1、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
2、 陕西省宝鸡市炎帝研究会
3、 四川省羌学学会
4、 四川省历史学会大禹文化研究基地
5、 四川省大禹研究会
6、 陕西凤县羌学研究会
7、 陕西宁强羌族文化研究学会
8、 阿坝州羌学学会
9、 阿坝州羌族刺绣协会
10、阿坝州羌医药学会
11、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
12、阿坝州中国古羌释比文化传承研究会
13、茂县尔玛文化(羌笛、释比)协会
14、茂县(古尼)羌情协会
15 、茂县松坪沟羌族原生态歌舞协会
16、北川羌族自治县羌绣协会
三、学生社团:
1、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
2、 四川师范大学羌族文化协会
3、 西南民族大学羌笛文化社
5、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羌族文化协会
6、 茂县中学羌族文化社
九:宁强有羌族特色的东西是什么?
繁衍生息
羌族在中国历史悠久,羌族文化的语言、服饰、饮食、权落布局、
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强自古就是羌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翻开长长的中国历史画卷,
以“羌”命名的州、县,唯有宁羌,自夏商时期宁羌就是羌人繁衍生
息的天然乐土,古代羌民在宁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和
发展了灿烂的羌族文明,给我们留下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瑰宝。
迄今仍散居于宁强境内各地的少数羌人后裔,他们的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劳动生产、建筑格局以及宗教信仰等习俗,与现今羌地风
土人情无一二致。
古羌文物、羌族文献、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民间文化传人
等文化遗迹记载着宁强历史的变迁,也深深地影响着宁强人民的生产
生活,给宁强烙上了一个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明洪武年间,羌
民因九成揭竿起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镇压,大肆屠杀搜捕羌人,致
使部分羌人被杀,部分被遣送出境工管制,部分不愿离开故土的羌人,
只好隐瞒身份,以汉族身份隐居在南山一带的深山老林,繁衍发展成
今天的宁强人。
固守文化
羌族之所以是羌族,是他固守着自己的文化。宁强人也始终坚守
着自己固有的文化,宁强的文化是羌族文化,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源头、
表现在民间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其民居建筑、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
宁强羌人的居舍既有所有羌民建筑的共同特点,又不断地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风格,并深远地影响着当地近代民居建筑。他们定居宁强的数
百年里,在建筑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高超精湛的技能,特别
是明清时期木楼的建筑,更是融实用、工艺、坚固、防御于一体,可
以说宁强近代民居从格局、选址、修造、装饰等方面,都是羌人建筑
的翻版和延续。
在民居格局上,清、民时期基本上是“长三间带转阁”、“长五
间带转阁”、“四间两头转阁”等。这种格局早在三百多年前的羌民
居中就已定型。对清、明时期居舍影响最大,至今延续不衰的是木楼,
而宁强境内现存的八十余年前的青木川大院,一百五十年前的苍社乡
“杨家书院”和近二百年前的燕子砭庙子岭周家贡院(残迹)等遍布
宁强的百年老屋,皆与羌人木楼一脉相承。在5·12地震中现存的木
楼除瓦片摔落外其它完好无损显示其坚固抗震的特性。
宁强羌民的服饰,色泽素雅,古朴大方。男子的衣服多以青蓝色
为主。其款式喜欢身宽袖敞,裤管大而短,下打“绑腿”,脚穿麻草
鞋,冬天裹棕片。妇女则以青、绿、花色为主,并喜欢衣裤绣花边,
镶嵌五色花草图案。宁强羌民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但男女老幼都有缠
帕子的风俗,在和四川交界地区特讲究。头帕、色调是男子青、蓝、
黑色,妇女为枣儿红、翠竹绿、淡青色。年轻的妇女还喜欢在头帕上
戴一些银、珠之类的头饰。宁强这一带羌人明显服饰特征的服饰文化,
其源头是明初当地大量羌人被迫隐姓埋名,分散生存在宁强大山里,
繁衍发展成今天的宁强人,将自己千万年形成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饰
继承和沿袭下来,形成了今天宁强独具羌风的服饰文化。
文武傩戏
居住在秦巴山区的羌民后裔,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
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继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傩戏(汉族称之
为端公戏)和生产劳动。
在缺少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地方,懂得一些医术的端公掌据着当地
祭祀、祈福、逐疫等形式,而这些仪式主要靠傩艺表现。
宁强以山地为主,种植苞谷,因地广人稀,于是出现大规模的互
助形式。在大群的劳动群体......余下全文>>
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来自哪些名族?
1.昆曲
时间:2001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古琴
时间:200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3.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时间: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