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应对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中班第二学期,我发现班级里孩子告状的现象越来越多了,比如“老师,某某某看书的时候一直在说话”“某某某洗手的时候在玩洗手液”“某某某玩玩具的时候不好好玩”等。那么,告状行为到底是什么呢?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如此,我不经常常思考,为什么到中班了,孩子们变得这么爱告状了?在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发现中班孩子开始爱告状,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与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感的形成息息相关的。
首先,孩子在中班时期不再仅仅以自我为中心了,他们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其他事物,同期,他们与同伴交往的需求和能力也都增强了,但处理同伴之间交往的能力又还没有形成。这时当孩子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他们更愿意找老师去解决问题,或者向老师告状。其次,中班孩子的道德感正在逐步形成。孩子进入小班后,开始融入集体生活当中,并逐渐掌握各种行为规范和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到中班后,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更强了,道德感也不断得到发展,从“自律”逐渐走向了“他律”,即开始审视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就是幼儿对他人行为方面的一种评价,它是基于一定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的。
当孩子不断来告状时,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耐心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来告状时,我们需要耐心地倾听孩子,明白事情的缘由,而不是敷衍了事。有时候我们特别忙的时候,孩子来告状,往往会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感觉,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听孩子说。如果有时候真的事情很急,我会请孩子们耐心等我一会儿或者另外约定一个时间来和老师说。了解事情缘由后,也会仔细处理,不让孩子们感到失落。
其实,观察、分析孩子告状的缘由,并对症下药。有的孩子来告状,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如我们班的陈梓萌,她就是一个比较爱告状的孩子,而且每次告状的内容都是“某某某不愿意和她交换书本”“某某某就是不把玩具借给她玩”。梓萌是家里的独生女,又是一直交给外婆带大的,外婆对于她的要求基本是有求必应,以致后来在集体活动当中,梓萌常常会有只要她想要的,大家就必须给她的小公主情结。因此,我就慢慢开导她明白在我们的集体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让着你的,如果别人愿意和你交换,那你应该感谢对方,如果别人不愿意交换,那也是正常的,并不是对方的错。同时,我逐渐引导梓萌逐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有礼貌、好听的话去与对方商量,促进她交际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她爱告状的行为。与梓萌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来告状,是因为要维护规则,这一类的告状行为也是最多的。对于一些不符合班级规则的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并因此向老师告状,而且他们往往针对的都是极个别比较容易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针对此种状况,我会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引导告状孩子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我会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让孩子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孩子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也会更加关注那些被告状的孩子,引导他们建立更强的规则意识。
再次,引导孩子用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如玩叠叠高这一新玩具时,有的孩子玩不好,每当他玩时高塔总会倒塌,同组的孩子会很气愤并和老师告状。这时,我常常引导孩子要宽容别人,并让孩子明白刚玩游戏时,每个人都是玩不好的,我们要给别人锻炼的机会,这样别人才会......余下全文>>
二:保教知识与能力 为什么中班幼儿喜欢告状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一、告状行为的含义
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话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他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具体地说,告状行为是指儿童处于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发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到了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
“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比如: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
等。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
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所以到了中班幼儿都特别注意表现自己。因此中班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别是老师的注意。他们告状并不要求对事
情的好坏作出反应,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时只要成人点一下头或是“恩”一声,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此外,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以下的特点:男孩
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在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
主,这可能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三、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属于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现象。这与幼儿教师的访谈和观察的结果一致。
在前期观察和后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是由道德感激发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中班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中班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在对待游戏规则的态度上,这一阶段的儿童尽管自己掌握不全但却把规则看作是神圣不可违背的,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时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即行为符合或
违反规则的程度!而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观动机.。由于中班幼儿道德发展的这一特点,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
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
在幼儿园!
幼儿是其生活、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制定班级规则、活动规则时!应引导儿童参与规则的制定。对幼儿因同伴行为不符合规则而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
应采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同伴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
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
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 二) 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
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游戏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往往有丰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儿的注意力也最为集中。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也谈道:“在游戏当中幼儿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同伴偶尔招惹,幼儿由于专心玩也顾不上告状了,而在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同伴稍微碰一
下,幼儿也要告状。”
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活动室外的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
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余下全文>>
三:如何对待幼儿的 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余下全文>>
四: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余下全文>>
五:浅谈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因此必须谨慎。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爱告状,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所以,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为此,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就越高。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心理简单,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心理比较复杂,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甚至动起手来,矛盾多、纠纷多,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且属“检举型”,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且属“保护型”。(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自己欺负了别人,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2、间接原因:(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甚至是出出气,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不管因为什么原因,......余下全文>>
六:如何有效回应幼儿告状行为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解答。幼儿处于长知识成长阶段,智商情商还没那么发达,在幼儿园上学时如果遇到不平等对待或者心情低落时都会像家长诉说,情况严重时就会告状,肯定是事必有因的,小孩子不会玩心计污蔑老师。所以家长就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必要时及时想出解决方法。
七: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有哪些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不同的告状动机来区分对待他们的方法。
(1)宽容的态度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从生活中让孩子体会到宽容的乐趣。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发现别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找出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处处处心积虑的别人的茬。
(2)自信而不自我。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
八:中班幼儿特别爱告状,教师应该怎么办
1、应先了解事实的真相和幼儿告状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釆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幼儿告状是因为其他幼儿危害到了自己的“利益”。
2、中班幼儿 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 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不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现象。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
3、在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同时,引导幼儿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 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会运用礼貌用语来获得同伴的允许和帮助。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就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争抢等问题组织 幼儿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幼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还有的幼儿告状,是为了维护规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的 道德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他们能够把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量化到同伴的行为规范上,比如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了规则,做出了不良行为,他们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于是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予以纠正。针对这种问题, 教师应釆取冷静的态度处理,在弄清幼儿行为动机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导儿 童参与规则的制定,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幼儿讨论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由关注同伴行为的物质后果,到关注同伴行为的主观动机,从而促进幼儿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