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对教育的扶持政策
一、中国教育最重视智育,中国的学生负担最重,中国的老师工作最累,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13亿人创造的财富只相当于美国2.5亿人创造财富的13%;一向被列于首位的德育实际上比较薄弱,青少年犯罪案件一度占到了刑事犯罪案件的70%以上;与德育、智育并列的体育薄弱,中国青少年在体质上弱于发达国家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美育和劳动教育更不受重视;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和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涌现。 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什么?应该说,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然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三、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实现大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根除积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四、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但成败的关键,在于以高考制度为首的制度的彻底变革,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则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应当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重建,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五、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实现。六、问题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团结起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谱写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壮丽篇章!行动起来,团结起来,让我们动手创造这段历史吧!初步构想 五年内的初步构想:推动设立教育特区,进行以升学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教育改革;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教育中的优秀元素,建成一套包括中小学、大学教育在内的新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新教育。 十年内的初步构想:将教育特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逐步推而广之,惠及更多地区的受教育者;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领域和其它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努力提升教育效益,提高国民素质;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学、小学;促使新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初步显现。 ......
二:国家对教育的扶持政策
中央财政2012年累计安排15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2012年11月28日
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中央财政近期下达2012年秋季学期第二批专项资金22.85亿元,用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同时下达2012年地方试点中央奖补资金15.41亿元,对各地在国家试点地区以外的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地开展地方试点,中央财政根据地方财政投入情况,按5:5的比例予以奖补。至此,2012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50.53亿元。
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的实施,不仅直接惠及2600多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而且带动了地方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全国学生营养状况改善和健康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于农村的教育,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农村而言,农民的文化知识不多,科技素质低下,观念和习惯落后,市场参与能力不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但是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却存在种种问题,妨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需要相脱离
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的实际。我国现行的农村教育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用城市教育的体制、办学模式,以及所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来办农村教育,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数尖子生,结果造成农村教育很少体现农村的特点,很难满足农村的特殊要求。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农村中学毕业生普遍欠缺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农村”培养人才。这样的农村教育,已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严重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需改革。
(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缺乏可靠来源
国家对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少。我国初、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比约为80:16:1,而教育经费投入比则与此相反,约为1:3:52。据测算,我国中小学的在校生数占全世界的1/4,而其教育经费却只占全世界相应经费的1/145。在如此少的基础教育总经费中,财政性经费所占的比例(75%左右)又严重低于国际通常的比例(85%以上)。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它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还不到城市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的教育负担的确有所减轻,但农村教育投入又出现了新的难题。按现行的体制,一方面是财政体制中的财力向上集中,越到基层可用的财力越少;另一方面教育体制中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把保障农村办学基金的主要责任下放到乡镇一级。然而,许多乡镇受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减少、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乡镇企业经营不善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后劲不足,乡镇政府已经成了“吃饭财政”,有的甚至成了“要饭财政”,更谈不上对教育的支持。此外,在原农村教育投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取消之后,改革后的农业税却没有规定用于农村教育的相应比例和各级财政如何保证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农村教育投入失去了保障。
(三)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是以“乡(镇)统筹和村提留收费”的财政预算拨款为主、以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为辅的投入体制筹集的。所以,我国目前实行的“普九”义务教育实际上并非“义务”,农村学校的学杂费很高,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农民自己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义务”。根据中部地区某省的基础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1000元,初中生约1400元,高中3年要交学校1万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并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家庭因负担不起教......余下全文>>
四: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我国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法第5条中有全面的表述,具体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有相近表述。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包括经济基础的建设,也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需要方方面面的齐心协力;教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好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教育原理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改造旧社会、实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培养社会新人的唯一途径。邓小平同志赋予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新的含义,他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第三,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培养的目标。德不仅是品德,同时包括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智不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体不仅是体格、体能、体质,还包括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高尚情操等。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方针中将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提,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为迎接国内国外各方面的挑战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要求培养出来的新一代,不仅要精通业务,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能经得起经济竞争和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要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能够打垮敌对势力的政治进攻。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时间长,对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义务教育阶段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体魄健全发展
五:关于教育方面有那些政策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包括以下内容
一、强化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二、改善美育教学,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三、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包括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四、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包括公办学校实行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五、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七、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学生多次考试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一、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二、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三、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考试和注册入学。
四、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社会化考试科目一年多考。
五、试行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宏观性的政策有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国家强化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监测评估。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目前,在加强义务教育招生方面,教育督导方面现在有了新的进展。
六:今年来哪些政策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报告中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校综合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加强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民族地区各类教育。概括主要就是贫困地区高考政策扶持、高校去行政化管理、职业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推进。都是老问题,政策是政策,关键在于怎么做了~
七:国家对于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怎样的政策?
特殊政策扶持 专项资金支持
八:2015年国家对儿童教育有什么新的政策
孤独症儿童将纳入特殊教育范畴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四)儿童教育保障。
1.开展婴幼儿早期保教。依托幼儿园和支教点,为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早期保教知识,鼓励媒体开办公益性早教节目(栏目)。建立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组织专家和有经验的志愿者到边远地区开展科学早教服务。
2.推进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贫困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省级学前教育项目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扩大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动员社会力量招募大中专毕业生志愿者开展巡回支教,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在需要的民族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依法落实相关政策,稳定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九:我国现行教育政策有哪些
义务教育
性别平等
十:国家对职业化教育行业的扶持政策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职业教育迎来的发展的春天;伴随“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逐步实施,我国职教逐渐驶入了“快车道”。不久前,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我国将重点建设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育部的这一份通知,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数据背后体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随后,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起,作为我国教育的三大战略重点,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超过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并在重点投入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建设10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央政府还专门拿出5亿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中央政府还加大投入,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2007年得到明确规定。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超过20%。
同时,为了鼓励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辽宁省财政厅等5个部门联合发文规定,对职业学校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后勤设施建设,学校后勤实体及社会企业为学校兴建的学生生活设施,在用地、税费方面,享受教育基建优惠政策。
国家的大力扶持政策,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以及职业学校自身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作出的改革调整,则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自2004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高级技工尤为稀缺。
政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也在积极回应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贵州新华电脑学院规定,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要利用寒、暑假,到企业中调查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中职学生,然后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在合作的基础上,学校把企业的高级人才请到学校任教,每周给学生上课,同时跟各个专业组一起研究开发教材。
同时,贵州新华还规定由老师带队实习,学生到了实习岗位后,就业办老师和班主任必须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实时的信息反馈,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年及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