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一: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3个极化核心经济带,即:1. 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2. 黄河中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3环渤海经济圈: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4.东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5.南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即:1. 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2. 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3. 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4. 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5. 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余下全文>>

二: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区域经济

1.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2.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环渤海湾经济圈中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科技部批复河北建设“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全国七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定位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示范区、环渤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核心区和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主体区。其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以园区(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主要支撑,以产业密集区为主体,各种创新要素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空间布局合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3.江苏沿海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主要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4. 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共计20市。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今年6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并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成渝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商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其中重庆除了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外,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八个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的重庆幅员面积是1.15万,占37.56%,占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2. 重庆两江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落......余下全文>>

三: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介绍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是指中国的经济布局情况,由于社会的发展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四: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规划

(15个)区域规划三条推进线索:①加快重点地区发展;②落实重大发展战略;③围绕地区区域开拓空间。1.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4. 《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5.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6. 《横琴发展总体规划》7.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8.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10. 《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纲要》11.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13.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14.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 15.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五:如何去了解一个地方的经济布局

periences, what associations should we

六: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战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仅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而且同一地带的不同省市区之间,甚至同一省区的不同地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缩小差距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陆续制定的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缩小区域偿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新思路。这种新思路对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对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战略的重大创新与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理不同区域的发展关系一直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正式把“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但这种调整并不是向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而是体现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共同发展和统筹互动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思路。国土开发格局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所讲的协调,不仅仅指要形成区域差距缩小和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自身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因此,根据各地区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国土开发格局,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国土整治工作不力、区域开发秩序混乱、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现象。党的十七大报告确认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所提出的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要“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这一区域开发战略思路是对我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重大调整。区域一体化战略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范畴。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开展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协作、经济联合以及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等。在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区相对均衡和自成体系的发展,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区际产业联系薄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区域分工正在不断深化。但不容讳言的是,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区域分工仍处于不合理、不经济状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为我国推进区域一体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等特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一直给予特殊照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经过不懈努力,许多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资源枯竭地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型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异常困难,也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扶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大对各类特殊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确定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与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定了“......余下全文>>

七: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如何重塑我国区域经济新版图的

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由于产业布局是生产力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或一国的产业区域结构和规模,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适应于它的产业布局才能促使其合理。实际上,产业布局的涉及面远远超出了产业的范围。生产力水平分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正因为如此,产业布局很难在短期内达到满意的期望,即使形成较合理的机构,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失误,反会导致产业布局的失调。由此看来,产业布局是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变对于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极大影响。  另一方面,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即依赖于产业的成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又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产业结构的具体表现形态在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这种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产业布局而体现出来。因此,从广义上看,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的总体根本上要受到产业分布的影响。  产业布局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布局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布局  产业布局重点要考察其生产力的分布状况,而生产力各要素的分布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在我国,人口流动幅度不是太大,劳动力相对固定于某些地区,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固定于特定的地域;生产资料虽然有部分随机可转移性,但现实生产力不允许其盲目脱离其他生产要素而独立生存3这就要求各地在产业布局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配置,而不能盲目为实现某些目标而不顾当地条件去搞“无米之饮”的产业。这也就要求产业结构的管理在确定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时应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因地制宜地组织生产。  产业布局会影响产业结构水平  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产业部门会形成不同的结构水平。以农业为例,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食物生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相应地农业生产以食用产品的生产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占绝对垄断地位的生产部门,其他部门或者不存在,或者处于次要地位,形成了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食用农产品除了用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外,有了大量剩余,畜牧业、渔业、林业等部门逐步得到发展,形成了一个部门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结构。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层次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则表现为资源在备产业间的分配比例,生产成果在备产业间的配置比例等。这些比例配置得越合理,产业结构的水平也较高。如在我国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产业也明显地具有相对的高层次结构水平;反之,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可能达到普遍的高水平。如果通过行政方式,特大量高加工度化的产业投向于低生产力水平的地区,那就会受到产业生产不配套和生产方式落后的阻碍,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是,我们并不排除在低生产力水平地区搞个别的高技术产业或主导产业作为先行产业,逐步带动全地区备行业的发展。  产业布局影响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地区备部门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状态。为了发挥地区经济的优势,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的资源,产业的发展应有的放矢。如有的地区资源富足,那就适宜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有的地方交通便利,发展以外贸为主体的产业更加有利可因;而对那些工业基础和入口素质较高的地方,可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产业。  从上述内容可看到,生产力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各个地域应从区情出发,优选区位,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八: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我在香港看到一本书,讲的就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包括最近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等等,里面涉及一些政府政治的意识。遗憾的是没有购买。如果楼主需要,我哪天去买了。

九:如何实现中国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进一步完善国土规划体系

总结发达国家国土规划工作的经验,一是各国都把国土规划作为国家空间调控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对国土规划工作十分重视;二是国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根据空间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宏观层次的规划着重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大的经济区域协调的总体思路、原则方针等内容,微观层次的规划则以开发和整治项目布局、土地利用规划等具体内容为主;三是国土规划的理念和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加强国土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国土规划体系、规范国土规划的法律措施,从而有效实施国土规划,既是新的历史时期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必要措施.

2、加大对后进地区的教育投入

在现实生活中,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是一种正比关系,收入不平等的背后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缺乏优质的教育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大对后进地区教育的投入.

3、中西部地区要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自然资源丰富对所在地区来说是一种比较优势,但如果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对经济增长的束缚作用不断增强,就会步入“比较优势陷阱”.因此,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延伸,形成多元化高级化的产业结构,将自然资源静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比较优势,并且将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成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促使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4、强化“经济导向”,协调利益主体关系

地方和中央博弈关系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制度.地方政府是“经济人”,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在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当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发生矛盾时,地方政府一般都会倾向于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评价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在一些项目决策上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因此,中央政府应积极推进政策制度体系创新,改变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健全监控和责任追究制度.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地方执行政策的机会成本,对执行政策给地方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实现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相统一、经济增长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国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中国地理的区域划分以及所属省份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但现在也有这样分的:(江西被列入了华东地区,这个比较受公认,而湖北、湖南算华南则少有支持。)

华北: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华东: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华中:河南省

华南: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西南: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