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质量分析报告

一:历史成绩分析报告

天河区2009届高三历史市“二模”成绩分析

一、成绩比较

本表的成绩与区统计有些微出入,以下面的区统计为准。

(一)历史X学科市一、二模成绩比较

表一:市“二模”各校平均分统计一览表

表二:市“一模”各校平均分比较

表三:区市“二模”历史前十名学生名单

表四:区市“一模”历史前15名学生名单

表五:区市“二模”各校分数段人数、比例统计

表六:区市“一模”各校分数段人数、比例统计

(二)历史X科客观题选择率

(三)历史X科选做题情况

(四)历史文基选择题情况

(五)历史理基选择题情况

二、分析和下阶段的复习建议

1.客观题分析

本次测试,客观题多从基础出发,考察书本知识的面比较广,所以和市“一模”比较起来,学生得分情况明显提高。这也符合最后阶段让学生回归课本的复习思路,需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

但是,满分的试卷并不多,主要问题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本历史概念的把握不准确,理解不全面、不深入。在审题方面还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分析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因而不能准确确定答题范围,出现许多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是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主观题分析

第26题

满分11分,平均6.8分。

第1问:得分点:设郡县,建城池,迁民屯垦,军屯(戍田)、通渠(兴修水利)。本小题大多数同学可以拿4分。失分点:完全引用材料;对材料理解有误,如回答成“开灵渠”等。

第2问:得分点:关于消极面“破坏环境”同学较多答出经济、政治、民族融合。失分点:只回答积极,忽视消极;只回答消极,不答积极。

第3问:得分点:考古基本上可以答出。失分点:关于文献资料表述不准确。

第27题

满分14分,平均8.48分。

1.现象:不能有效归纳,只能泛泛而谈,但符合题意者居多。原因分析:多数学生能以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得分较好,也有部分学生从女子自身优势方面来论述。

2.答出男女不平等这一字汇很少,泛谈三纲五常者居多。原因:答家庭旧制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不利于解放妇女很少,但答不利于社会进步者多,故可根据题意得分,但该问无满分。

3.特点及说明,一般不能准确概括得1分者居多数,泛谈思想解放。

第28题

满分15分,平均5.1分。本大题失分严重,出现了不少空白卷、低分卷。

第1问:具体做法基本能答出,但有的学生因未能完整答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导致失分。

第2问:得分的卷子较多,存在的问题是,审题不清,把经济方面的改革答了上来;不少学生表述不完整,如“戈尔巴乔夫”而未能答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或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失分,亦有学生未能讲人道的社会主义表述清楚。唬 第3问:十分严重,存在的问题很多。(1)苏联的改革考对历史的否定、继承性不足,中国的改革比较恰当地处理批判、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综观全卷,未能明确答出。(2)苏联改革考在经济改革上的私有化,学生基本未能答出,多数回答赫鲁晓夫、勃涅尔烈夫等。(3)未能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比较,答案教零散,未能条理化,导致有的答案重复出现,因此得分点不多。(4)因审题不清,许多学生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事件列举出来,未能抓住新时期的改革去回答。苏联方面也有类似情况。

第29题

满分10分,平均5.85分。

本题属于基础类题,难度较小,但学生答题情况不乐观,存在的问题如下:

1.得分点: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按要求答题,得分率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革命”是指工业革命回答出来了。原因......余下全文>>

二:历史调查报告的分析

一(怎么样)、1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事业的发展。70年代课本内容大多为政治倾 向 ,课程单一,没有课外读物或者辅导书,课本质量较差,教育事业还很落后;与现在课程设计自由、科学,追求知识,课外读物众多,接受课外知识途径广泛,课程丰富多样,知识全面,形成鲜明对比。 2反映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70年代的教育反映出那时我国还处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教育被严重政治化了,而今,改革开放事业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民族更加自信,在三个面向思想的指引下,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事业取得很大进步。二(为什么)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方面,社会的状况对教育起决定性作用,而教育又反过来反映社会的变化,对社会具有反作用。课本课程的变化时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

三:初一历史 试卷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说没看到你的试卷,所以我只能教方法,还望采纳。

分三部分写

一、分析错题。为什么会错,是马虎?还是原本就不会?或者是平时“不求甚解”的原因,导致换汤不换药的题目还是不会。(重点分析)  二、分析对的题目。有人说“对的题目还分析什么啊”。当然要!要从中找出重点,知识的重点,也就是考点。比如说考几次试,这类的题目一直出现,或者出现地概率很高,我们在试卷分析时就要把它列为重点。就是说即使这次做对了,也要在平时地学习中经常巩固。

三、总结。通过这次考试,还是说通过这几次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学科中哪方面不足,就比如说历史,你的哪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经常犯错?还有就是已经很好的了,就是说你这段历史已经滚瓜烂熟了,这样平时你就可以少花点心思巩固记忆就好了。最后就是下定决心,以后会怎样认真的学习,怎样的踏实,不会再马虎,同样的错误不会再犯等等。 回答者: 501324507 | 三级 | 2011-2-25 16:28

我是教初二历史的。这是我的一个质量分析~~本来是幻灯片,现在我把文字版发出来吧~~

一·关于本次历史试卷题目

单项选择题【24分, 12小题】

史实分析题【10分, 5小题】

归纳列举题【20分, 3道题】

材料分析题【22分, 2大题】

延伸探究题【24分, 2大题】

二:各班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情况分析

(1.这个建议你做成图表,

2.然后再弄一个各个班的不同分数段成绩学生统计表)

三:具体题目分析: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1至9课内容。期中5题、8题、12题为较难题目,学生出现错误很多。

史实辨析题:即判断对错题。此题超出本次考试规定复习范围,考查的为12课和13课的未学内容。

归纳列举题:14题-16题。期中较难题为第14题,需要学生的归纳和解读问题能力。而15题和16题则是单纯的基础知识考查。以后需要加强同学归纳历史的能力。

材料解析题:两道材料题,分别考查第八课和第九课的内容。综合来看,这两道材料题,学生们答得比较一般。其中,17题第二问是大多数同学的易错题目。18题最后一问,则是部分同学的错误题目。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差,以后再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训练。

延伸探究题:这两道大题,几乎所有同学都答的非常不错。分别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和中国人的近代化探索三部曲相关内容。尤其是20题,近代化探索这道读图题,同学们都答的非常标准。以后在此方面,也会一直加强训练,保持下去。

四:本次考试的进步与不足

A:进步与积极方面

首先,对于图片与具体知识的结合,即识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能够将平时强调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图片结合起来。

其次,卷面良好。大多数同学读做到了不空白试卷,认真作答每一道试题。态度积极。

再次,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对于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正确掌握。

不足:

对于材料的分析能力比较差,不能将所给史料与所学史实相结合。变通能力与分析归类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以后在教学中,会加大材料题的比重。

对于所学知识的归纳与综合能力较差。以后,会加强对于归纳列举类型题的训练。

马虎大意,读题不认真。导致一部分同学因为马虎,至少失分在5分左右。

对于自己过于不自信,答案左思右想,改了又改,结果把正确的答案改成错误的,通过批卷,发现好多同学都有此种现象。

五:教学反思

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加大对于材料题,列举题,分析题......余下全文>>

四:初二历史半期试卷分析报告

一、 试题分析 本次历史考试采取开卷考试,与中招考试相吻合,便于学生初步尝试和能力锻炼。 试题类型分布如下: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非选择题共6道,共30分,填表题一道,读图题一道。材料解析题4道。从整体来看涉及世界古代史的知识有22分,近代史的28分。 选择题第一题编写的有新意,出题者的目的可能是考察学生们对氏族的两个时期的辨别情况,但又不直接问,而是采用迂回之法,这样就增设了一些障碍,有曲径通幽之感。类似的题还有第2、3、4、9、10、16题等。 非选择题21题和07年中招第25题类型相同,都是填表题,前两个答案唯一,后三个答案不唯一(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早接触、早练习,较好。较灵活的题还有23题。 试卷整体来看,难度没有等级,许多答案书中都能直接找到,易使一些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按照中招考试要求,试题应该是分为易、中、较难三个等级,这样可以加强选拔性、挑战性,让学生有所成就,又有学习的情趣和压力。 二、 得失分情况分析 选择题失分较多的有1、2、6、13、17。失分原因:这些题有的需要比较、思考,有的涉及知识点较多,学生只有在熟记、理解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做得更好。 非选择题21题失分较多。22题(2)问错字较多。失分较多的还有23题,24题的(4)问。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接近的知识点容易混淆,不认真不踏实。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记忆、理解。 2、注重前后、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比较。 3、多进行开卷型试题的练习。 四、建议: 1、试题是否可以拉开适当的难易程度,增强考查能力和选拔性。 2、此类的统一考试多进行,便于城乡教师交流,提高学生能力。 3、是否可以多出一些防真题。

五: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

2. 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

3. 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

4. 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 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

6.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

7. 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杨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 二、赐姓转姓 三、少数民族杨姓 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上网

杨姓人口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约有400万。 书籍资料

百家姓排名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网

杨姓宗谱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

上网

杨姓迁徙史

台南佳里杨氏 台北半线杨氏 台中杨氏 台中沙鹿镇杨氏 香港杨氏 海外杨姓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孟加拉杨氏 缅甸仰光杨氏 菲律宾杨氏 新加坡杨氏 泰国杨氏 印度尼西亚杨氏 欧美澳洲杨氏

上网

地位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四、结论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3.08%。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六:关于曾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 曾姓的来源及人口数量曾姓传说由太子巫传承,将自己的“鄫”国改为姓氏曾。现有650万人姓曾。爸爸的讲述曾姓的名人曾参(曾子)、曾万、曾公亮、曾南仲……书籍曾姓的传承时间有4000年之久 结论1.我国曾姓源远流长。相传上古时期,孙少康把自己的小儿子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这一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过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春秋战国,即公元前五六七年才被莒国所灭,当时曾国的太子巫逃到了鲁国,做了官,将原国名“鄫”为氏,去掉了右边的耳朵旁,称曾氏,就此传承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2.在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曾姓名人。如战国时期传写《孝敬》的曾参(曾子);汉代镇南将军曾万;北宋的学者,军事家曾公亮;北宋的有名进士,天文学家曾南仲……我为曾姓的祖先而自豪。3.曾姓传承时间超过四千年,现在共计有650万人多。

七:关于姓朱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觉得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朱姓的历

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浏览。

2.问爷爷,搜集相关的关于朱姓的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朱姓的来源

朱姓的来源是出于曹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朱姓名人 朱德、朱熹、朱元璋、朱亥、朱自清….. 上网 朱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朱姓人口总数已有十六万多人。 爷爷的讲述

朱姓的族谱

爷爷他是朱元璋第29代。

….. ….. …..

四.结论

1.我国的朱姓源远流长。此姓出自曹姓。以国为氏。据《元

和姓篡》和《通志。氏族略》云。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金山东邹县)。后被楚宣王所灭,其遗族以原国名去邑为朱氏。

2.在历史长河中,朱姓人才辈出。有明朝创始人朱元璋,中国

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朱德,大诗人朱熹,魏国的勇将之一朱亥…..

3.据统计,朱姓在中国有十六万多人。

八: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提出的问题

我和班里一位同学的名字非常像,连老师都常常把我们叫错,因为我们都姓张,名也差不多。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张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张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张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设计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张姓的来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书籍、教科书

历史上张姓的名人

张 飞、张 良、张 骞、张 衡、张仲景、 张 旭、张 芝、张九龄、张 宝、张大千„„

上网

张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张姓人口总数近亿。

爸爸的讲述 张姓族谱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等。

„„ „„ „„

四、结论

1. 张姓出自皇帝之后代挥。得姓始祖:张挥。黄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他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弓。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 2. 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张姓自古为英才辈出的姓氏。如战国时有政治家魏国人张仪;西汉最著名的张姓人物是张良和张骞;东汉也有两个最杰出的张姓人物-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和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东汉张修、张鲁创立天师道;三国时大将张飞;西晋文学家张华;南北朝时期画家张僧繇(you);唐朝张九龄又是宰相,又是文学家,书法家张旭,诗人张若虚、张继、张志和;南宋大将张宪、张俊;元代有大将张弘范;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画家张路;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捻军首领张宗禹,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北洋军阀张作霖,张敬尧,张宗昌等。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3.张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零八。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