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二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实验总结答案
Rc越大,电压放大倍数越大、输入电阻不受影响、输出电阻越大。
Ri越大,电压放大倍数越小、输入电阻越小、输出电阻不受影响。
静态工作点中电流越大,互压放大倍数越大、输入电阻越小、输出电阻不受影响。但静态工作点太大或太小容易导致三极管进入饱和或截止。
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误差分析
这个来源就多了。 温度影响 噪声,偏置电压的误差,以及测量仪器本身精确度都会造成误差
这个估计需要详细的说明才弄的了去硬之城看看吧或许有人会。
三: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在单管放大的状态下,管子处于放大状态的时候,可以通过测量基极,集电极,发射极的电流得到以下结论:
(1)基极电流和集电极电流之和等于发射极电流;
(2)基极电流和发射极电流有一定的正比关系,也就是二者的电流大小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不变,也就是基极小的电流变化,在发射极就能有大的电流变化;
(3)基极开路时,Iceo非常小,这个值越小越好;
(4)要使晶体管能够处于放大状态,必须是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四: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中三个电容的作用各是什么?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中令发射极等效电阻为0,就是管子发射极直接接地
五:在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的实验中,实验电路与共发射极基本交流放大器相对有什么优点?
楼主所说实验电路指的是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
与基本共射放大器比较,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具有一定的工作点稳定性及电压放大倍数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工作点稳定性及电压放大倍数稳定性,是优点,但是,有利必有弊。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有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度即输出范围较小、元器件较多、电路复杂的缺点。稳定工作点,虽然主要目的是稳定输出范围,但是首先牺牲了输出范围。
此外,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晶体管发射极按理说有两个电阻,都起反馈作用,其中Re2并接电容,只起直流反馈作用。但是很多人都只接一个Re2,不接Re1。不接Re1,只有一定的工作点稳定性,不能稳定电压放大倍数。
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与基本共射放大器比较,不仅元器件多,而且具有双重负反馈,设计计算非常的复杂。第一次试验就把这么复杂的电路交给学生,是不妥当的,是影响试验成功率和学生积极性的根本原因。
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试验成功率极低,实验课拖堂是家常便饭。为此实验设备厂家推出了实验模板。像天煌教仪,过去有双级负反馈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模板及差分放大器模板,目前又新添了射随器模板、甲乙类功放模板和分立元件串并联RC振荡器模板,实验模板总数达到5块。学生用模板做实验,只需要接电源2根线、输入输出2根线,总共4根线,做的倒是很爽,可是半年过去了,学生就连色环电阻都不认识,更别说模电学到啥了。实验模板,真好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害苦了学生!
六:我现在用multisim来仿真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 有几个问题
有两个原因不会失真:
1. 所给分压偏置共射放大器放大器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摆幅可计算为
Uom(max)=[R3//RL/(R3+R3//RL+R4)]Ucc
1.8//5.1K=1.33k
Uom(max)>=[1.33/(1.8+1.33+1.5]x12V=3.4V
而你的放大器输出电压摆幅可以从这示波器上读数大约只达到了0.9V,所以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 原先所给静态工作点不是最佳
因为静态工作点达到最佳时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摆幅可达到3.4V的
原先所给静态工作点不是最佳,你的信号又不是很大,所以你改变后不一定引起失真。
3. 最佳静态工作点可计算为
Ue(cr)=[R4/(R3+R3//RL+R4)]Ucc=[1.5/(1.8+1.33+1.5]x12V=3.9V,下标cr是critical,恰如其分之意。
调整Rw,使Ue达到3.9V,见仿真图中的红线所指,一直加大信号电压,可见输出电压摆幅可达到3.4V左右
看Uce与看Ue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看Ue比较方便,而且Ue可以直接在一根测试笔上显示出来,见仿真图中的红线。
改变基极偏置电阻Rw,Ue会跟这变化,使Ue变到最佳指定值3.9V就OK
七:大学电工实验(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原理是什么?越简洁越好! 20分
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请参考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GJ86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