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史稿的全书目录
· 本纪一 太祖(努尔哈赤)本纪 · 本纪二 太宗(皇太极)本纪一· 本纪三 太宗(皇太极)本纪二· 本纪四 世祖(福临)本纪一· 本纪五 世祖(福临)本纪二· 本纪六 圣祖(玄烨)本纪一· 本纪七 圣祖(玄烨)本纪二· 本纪八 圣祖(玄烨)本纪三· 本纪九 世宗(胤禛)本纪· 本纪十 高宗(弘历)本纪一· 本纪十一 高宗(弘历)本纪二· 本纪十二 高宗(弘历)本纪三· 本纪十三 高宗(弘历)本纪四· 本纪十四 高宗(弘历)本纪五· 本纪十五 高宗(弘历)本纪六· 本纪十六 仁宗(颙琰)本纪· 本纪十七 宣宗(旻宁)本纪一· 本纪十八 宣宗(旻宁)本纪二· 本纪十九 宣宗(旻宁)本纪三· 本纪二十 文宗(奕詝)本纪· 本纪二十一 穆宗(载淳)本纪一· 本纪二十二 穆宗(载淳)本纪二· 本纪二十三 德宗(载湉)本纪一· 本纪二十四 德宗(载湉)本纪二·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溥仪)本纪· 志一 天文一· 志二 天文二· 志三 天文三· 志四 天文四· 志五 表略· 志六 表略· 志七 表略· 志八 表略· 志九 表略· 志十 表略·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志十五 灾异一· 志十六 灾异二· 志十七 灾异三· 志十八 灾异四· 志十九 灾异五· 志二十 时宪一· 志二十一 时宪二· 志二十二 时宪三·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志二十四 时宪五· 志二十五 时宪六· 志二十六 时宪七· 志二十七 时宪八· 志二十八 时宪九·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志三十 地理二·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 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 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志六十九 乐一· 志七十 乐二· 志七十一 乐三· 志七十二 乐四· 志七十三 乐五· 志七十四 乐六· 志七十五 乐七· 志七十六 乐八· 志七十七 舆服一· 志七十八 舆服二· 志七十九 舆服三· 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 志八十一 选举一· 志八十二 选举二· 志八十三 选举三· 志八十四 选举四· 志八十五 选举五· 志八十六 选举六· 志八十七 选举七· 志八十八 选举八· 志八十九 职官一· 志九十 职官二· 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 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籓部土司各官· 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 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 志九十五 食货一· 志九十六 食货二· 志九十七 食货三· 志九十八 食货四· 志九十九 食货五· 志一百 食货六· 志一百一 河渠一· 志一百二 河渠二· 志一百三 河渠三· 志一百四 河渠四· 志一百五 兵......余下全文>>
二:爱新觉罗·叶布舒的《清史稿》列传
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晋辅国公。二十九年,卒。子苏尔登,降袭镇国将军。
三:清史稿 列传第九十二 沈德潜文言文阅读答案
(清史稿列传92)
沈德潜,字碻士,江南长洲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试未入选。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七年,散馆,日晡,高宗莅视,问孰为德潜者,称以“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乞封父母,上命予三代封典,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迁礼部侍郎。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
十三年,德潜以齿衰病噎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十四年,复乞归,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御制诗集毕乃行。谕曰:“朕於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且令有所著作,许寄京呈览。赐以人葠,赋诗宠其行。德潜归,进所著归愚集,上亲为制序,称其诗伯仲高、王,高、王者谓高启、王士祯也。十六年,上南巡,命在籍食俸。是冬,德潜诣京师祝皇太后六十万寿。十七年正月,上召赐曲宴,赋雪狮与联句。又以德潜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赉藏佛、冠服。德潜归,复进西湖志纂,上题三绝句代序。二十二年,复南巡,加礼部尚书衔。二十六年,复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历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上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凡三班,德潜为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图形内府。
德潜进所编国朝诗别裁集请序,上览其书以钱谦益为冠,因谕:“谦益诸人为明朝达官,而复事本朝,草昧缔构,一时权宜。要其人不得为忠孝,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慎郡王,朕之叔父也,朕尚不忍名之。德潜岂宜直书其名?至世次前后倒置,益不可枚举。”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二十七年,南巡,德潜及钱陈群迎驾常州,上赐诗,并称为“大老”。三十年,复南巡,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三十四年,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御制诗为挽。是时上命毁钱谦益诗集,下两江总督高晋令察德潜家如有谦益诗文集,遵旨缴出。会德潜卒,高晋奏德潜家并未藏谦益诗文集,事乃已。四十三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议,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四十四年,御制怀旧诗,仍列德潜五词臣末。
德潜少受诗法於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四:为什么《清史稿》不是正史
清史稿 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当时的主要史料有:《清实录》,从太祖到宣统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清国史》,纪、传、志、表俱全,清亡前,清朝国史馆已编成七百五十四卷;清诏书,又称《圣训》,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清典志四千九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传记、名人年谱等二千多卷;清纪事史书《东华录》等千卷以上。此外,官方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纪略,私人记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数不胜数。总之,《清史稿》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却多处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满清讳等内容。所以,思想观点与立场错误实是此书的主要问题。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自1914......余下全文>>
五:清史稿的贰臣传在列传的第几卷?
《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
六:《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一》阅读答案及翻译
不会
七:《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 在多少页
不同版本页数不同。
八:清史稿列传五十一刘楗文言文翻译
刘楗,字玉罍,直隶大城人。顺治二年进士。是岁选新进士十人授给事中,楗除(提拔为)户科。疏论山东巡抚杨声远劾青州道韩昭宣受贿释叛贼十四人,仅令住俸剿贼,罚不蔽辜,昭宣坐(受牵连)夺官。四年,转兵科右给事中。疏论江南巡按宋调元荐举泰州游击潘延吉,寇至弃城走,调元滥举失当,亦坐夺官。是岁大计,楗用拾遗例,揭山东聊城知县张守廉赃款,下所司勘议,守廉以失察吏役得赃,罚俸;楗诬纠,坐夺官。十年,吏科都给事中魏象枢请行大计拾遗,因论楗枉,得旨,吏役诈赃,知县仅罚俸,言官反坐夺官,明有冤抑,令吏部察奏,命以原官起用。授兵科左给事中。
十一年,疏言:“近畿被水地,水落地可耕。方春农事急,请敕巡抚檄州县发存留银,借灾民籽种,俟秋成责偿。仍饬巡行乡村勘覈,不使吏胥得缘以为利。”
十二年,疏言:“郑成功蹂躏漳、泉,窥伺省会。臣昔充福建考官,询悉地势。福清镇东卫,明时驻兵防倭。倘复旧制,可以保障长乐,藩卫会城。宋、元设州海坛,明以倭患弃之。若设将镇守,可与镇东互为犄角。仙霞岭为入福建门户,与江西、浙江接壤,宜设官控制,招民以实其地,俾无隙可乘。成功数犯京口,泊舟平洋沙为巢穴。宜乘其未至,移兵驻镇,使退无可据,必不敢深入内地。”疏入,敕镇海将军石廷柱等分别驻守。
十三年,授山西河东道副使。十五年,转河南盐驿道参议。十六年,授湖广按察使,就迁右布政。十八年,总督张长庚、巡抚杨茂勋疏荐楗廉干,协济滇、黔兵饷至八百馀万,清逋赋垦地,除鼓铸积弊。楗以母忧归。康熙二年,起江西布政使。
吴三桂乱作,措饷供兵,事办而民不扰。十四年,授太常寺卿。十六年,迁大理寺卿。十七年,擢副都御史,疏言:“自吴三桂为乱,军需旁午,大计暂停。今师所至,渐次荡平。伏思兵后残坏已极,正赖贤有司招徕安辑。若使不肖用事,何以澄吏治、奠民生、息盗贼?请令督抚速行举劾,凡经荐举者,改行易操,一体严察,不得偏徇。”下部如所请行。又疏言:“江西当乱后,民逃田墟,钱粮缺额不急予蠲免,逃者不归,归者复逃;荒者未垦,垦者仍荒。”上为特旨悉行蠲免。
旋以病乞休,谕慰留,遣太医视疾。擢吏部侍郎。未几,复擢刑部尚书。十八年,病剧,始得请还里。至家,卒,赐祭葬,谥端敏。
九:《清史稿》的作者是谁?
《清史稿》,近人赵尔巽主编。 自1914年设立清史馆起,历时十四 年修成。先后参加缩写的有柯劭忞等 一百多人。本书体例一如历代的正 史, 分为本纪、志、表、列传四个 部分,共五百二十九卷。
本书的编写刊行虽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由于编写者大多为清室的遗臣遗 民,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朝 史,更因为本书成于众人之手,彼此 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 刊行时又不认真校对,是以体例不 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 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赵尔巽在 《发刊缀言》中指出,本书是“作为 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 为成书”。
本书记事上起努尔哈赤称帝,下至宣 统三年清朝灭亡时为止。其中一些列 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 辟、溥仪离宫后出走天津、王国维投 北京昆明湖自杀等事件。本书大部分 依据《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 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写 成,编者对这些史料汇集起来,初步 作了整理,使读者能够得到比较详细 系统的有关盯代历史的素材。而且有 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 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本 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属于文言文
下面的连接有全文以及白话文翻译:
参考资料:www.langyue.com/...h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