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史稿的全书目录
· 本纪一 太祖(努尔哈赤)本纪 · 本纪二 太宗(皇太极)本纪一· 本纪三 太宗(皇太极)本纪二· 本纪四 世祖(福临)本纪一· 本纪五 世祖(福临)本纪二· 本纪六 圣祖(玄烨)本纪一· 本纪七 圣祖(玄烨)本纪二· 本纪八 圣祖(玄烨)本纪三· 本纪九 世宗(胤禛)本纪· 本纪十 高宗(弘历)本纪一· 本纪十一 高宗(弘历)本纪二· 本纪十二 高宗(弘历)本纪三· 本纪十三 高宗(弘历)本纪四· 本纪十四 高宗(弘历)本纪五· 本纪十五 高宗(弘历)本纪六· 本纪十六 仁宗(颙琰)本纪· 本纪十七 宣宗(旻宁)本纪一· 本纪十八 宣宗(旻宁)本纪二· 本纪十九 宣宗(旻宁)本纪三· 本纪二十 文宗(奕詝)本纪· 本纪二十一 穆宗(载淳)本纪一· 本纪二十二 穆宗(载淳)本纪二· 本纪二十三 德宗(载湉)本纪一· 本纪二十四 德宗(载湉)本纪二·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溥仪)本纪· 志一 天文一· 志二 天文二· 志三 天文三· 志四 天文四· 志五 表略· 志六 表略· 志七 表略· 志八 表略· 志九 表略· 志十 表略·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志十五 灾异一· 志十六 灾异二· 志十七 灾异三· 志十八 灾异四· 志十九 灾异五· 志二十 时宪一· 志二十一 时宪二· 志二十二 时宪三·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志二十四 时宪五· 志二十五 时宪六· 志二十六 时宪七· 志二十七 时宪八· 志二十八 时宪九·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志三十 地理二·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 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 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志六十九 乐一· 志七十 乐二· 志七十一 乐三· 志七十二 乐四· 志七十三 乐五· 志七十四 乐六· 志七十五 乐七· 志七十六 乐八· 志七十七 舆服一· 志七十八 舆服二· 志七十九 舆服三· 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 志八十一 选举一· 志八十二 选举二· 志八十三 选举三· 志八十四 选举四· 志八十五 选举五· 志八十六 选举六· 志八十七 选举七· 志八十八 选举八· 志八十九 职官一· 志九十 职官二· 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 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籓部土司各官· 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 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 志九十五 食货一· 志九十六 食货二· 志九十七 食货三· 志九十八 食货四· 志九十九 食货五· 志一百 食货六· 志一百一 河渠一· 志一百二 河渠二· 志一百三 河渠三· 志一百四 河渠四· 志一百五 兵......余下全文>>
二:求 清史稿的出版社、日期和主编! 10分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补:1914年3月,赵尔巽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以后,聘清朝遗老、著名学者柯劭忞、缪荃荪等100多人,工作人员200多人,名誉职位300多人,组成篡修班子,开始编修清史。适值军阀混战,国力衰微,经费极为紧张,特别是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对清王朝心怀眷恋之情,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当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
《清史稿》在刻印过程中,出现了版本问题。袁金铠因忙于他事,转托金梁协助校刻此书。金梁遂趁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并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书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发行,这就是所谓“关外本”(又称关外一次本)。当原编纂人员发现金梁私自篡改原稿,便决定将留在北京的原印本更正重印。如删去《张勋传》(附张彪传),《康有为传》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删去了“易类”书目六十四种;抽换了《艺文志·序》;修改了个别传记,这就成了所谓“关内本”。以后,金梁坚持以“关外本”为基础,并根据当时学者对《清史稿》提出的批评和关内本所作的一些重要更正,再作删改、增补,删去了《张彪附传》、《公主表·序》和数学工具书“八线对数表”,增加或压缩了个别传略,较前两个版本均少了七卷,仅有五百二十九卷,这就是所谓“重印本”(又称关外二次本)。版本的不同造成了混乱,后来,市场上又有所谓“联合书店影印本”和“日本人铅印本”两种流传。南京国民政府曾两次组织人力。要修改《清史稿》,但因种种原因,毫无结果。《清史稿》的版本比较多,主要有关外本、关内本、金梁重印本、上海联合书店影印本、日本印本等,其中以关外本与关内本最早流传,影响颇大。冯尔康《清史史料学初稿》列举了以下几种:关外本(或曰“关外一次本”)《清史稿》纂定以后,共计536 卷,于1928年在北京印刷。当时资助清史馆的黑龙江方面的金梁担任“校对”,他利用负责刊印之便,私下给自己加了“总阅”的名义,附刻了他自己的《清史稿校刻记》,又修改了某些文字,然后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运到东北的这四百部《清史稿》就被称为“关外本”。后来这个版本经过修改重印,故又称作“关外一次本”。关内本1928年印刷的一千一百部《清史稿》留在关内的七百部,被清史馆的一些人发现了金梁的篡改,又将它改回来,并取消了金梁的“校刻记”和《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埂是所谓的“关内本”。实际上,关内本与关外本是同一次印刷的,只是关内本在局部上作了一点抽调。关内本与关外两次本之版本异同,大致如下: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附张彪传》中的《张彪传》、《康有为传附康广仁传》中的《康广仁传》以及金梁所撰《校刻记》。而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余下全文>>
三:有没有二十四史+清史稿+新元史的目录(带人物)?如果没有请好心网友帮忙整理一下 10分
去加一下历史群吧~里面高手如云,我有一个专门研究清史的群,里面都是高手,乐意的话你加一下
四:清朝正史为什么叫“清史稿”而不叫“清史”?
原因:
1,与二十四史不同,《清史稿》是满清遗老编的书,而非后来人编的,所以不能算正史
2,《清史稿》编者史满清人,按照满清编《明史》的习惯,先作出一个稿,再由国家审定后当正史发布,但中华民国没有审核通过。
3,《清史稿》由于史稿,所以错误百出,自相矛盾前后不一的地方非常多,虽然户幅大,但内容却不全面,文章水平也参差不齐。其史料价值非常低。
4,《清史稿》为满清避讳,诋毁明朝,诋毁抗清义士,诋毁革命,因此没有北中华民国审查通过。
五:《清史》什么时候编好?该巨著的客观性如何?
我国又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清史》的编纂2004年于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
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
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
同我国历史上各种大型史书的编纂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清史》的编纂面临着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清朝大恭内政外交的文献档案,都由满文记载;许多公文用满文书写;尤其是清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最巨;保存下来的清代碑刻、谱书用满文写的也不少。同时,清朝与历代封建王朝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即清朝已进入近代全球化时期,清政府与日本及欧洲国家的交往频繁,在英、俄、德、法、日等许多国家的档案馆,都存有大量与清朝有关的历史档案;还有不少当时的外国人作为第一当事人写下的清朝见闻,以及研究清朝的重要外文文献。这些都是纂修《清史》的重要档案资料。
不足之处
《清史》的编撰者均受命于官方,在政治倾向上难免会丧失中立性。《清史》编撰委员会戴逸也指出,受限于作者水平,在语言上采用了白话文,自然和桐城派所编辑的《清史稿》有较大差距,这一点体现在篇幅上。《清史稿》篇幅均简洁明了,而《清史》则过于繁芜。与台湾版《清史》比较,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不足以影响本书的史学价值,本书必将是研究清史者的必读书目。
六:除北京故宫外,中国还有三大故宫,有多少人知道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两院只有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故宫。两院孰优?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台北故宫博物院70万件藏品堪称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北京故宫博物院超过了100万件的珍藏同样无人匹敌。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极品特展。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计17934件,但却集中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台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图》,现在台北,北京没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图》,台北没有。龙袍,中国历代只有清王朝留下来的,当时的学者认为清朝的东西价值不大,没有拿,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1件龙袍也没有。
三十七年(1948)秋,国共战争形势逆转,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博筹备处决定挑选文物精品运往台湾。该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军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军载运。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迁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颇多精品。中博筹备处运台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
运台图书文物,政府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联管处将文物迁往台中县雾峰乡北沟新建的山边库房存放,又开凿防空山洞。联管处时期,进行对文物的抽查、清点;接着从事整理编目,先后编印了多种书籍,并有小型陈列室对外开放参观。其间也曾挑选精品前往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五处展出,先后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五处展出,也参加过纽约「世界博览会」。
故宫迁来台北之后,陆续扩建数次,陈列空间逐渐扩大。五十七年(1968),又将图书文献从书画组中划分出来,使典藏文物单位由原来的古物、书画两组扩编为器物、书画、图书文献三处。五十九年(1970),又在文献处之下增设图书馆。其业务略举大端:如对文物重新点检、整理,详细登录;并且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交流。如六十年起协助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增设中国艺术史组,这是台大艺术史研究所的前身。该组作育出许多艺术史研究人才,部分并在故宫任职。六十七年(1978),与国史馆合作校注《清史稿》,后由国史馆整理增订出版为《清史稿校注》。故宫也展开编辑和研究的工作,先后出版了多种期刊、专书、目录,以及书画、器物、善本古籍、清代文献等书册和裱装画轴、手卷等。故宫积极选派人员出国培训、考察,及参与国际学术性活动。主办数次国际性学术讨论会,如五十九年(1970)的「中国古画讨论会」;挑选精品出国参展,在日本大阪的「万国博览会」和韩国汉城的「中国展览会」,均大获佳评。
蒋复璁任职十七年馀,至民国七十二年(1983)因病请辞,国民党党史会主委秦孝仪接任院长。七十三年(1984),故宫新建行政大楼启用,器物、书画与图书文献三处的文物大都移至新大楼地下两层的库房存放。正馆陈列室加大,并作整体性的更新设计。库房和展览场所都建立恒温、恒 、防火、防潮、防震的措施以及二十四小时防盗的安全监控系统。七十四年(1985),故宫举办六十周年院庆,并举行学术演讲和讨论会。七十六年(1987),故宫正式成为行政院部会级的一级机关。此期间故宫接受「摩耶精舍」之捐赠,成立张大千先生纪念馆;并且营建「至善园」,八十五年(1996)新建图书文献馆落成。
民国八十年......余下全文>>
七:王钟翰的著作年表
1937年《辨纪晓岚手书简明目录》①,1937年4月23日《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33期1938年《谈军机处》①,《史学年报》1938年 《祭父文》,1938年手稿1939年《清三通之研究》,《史学年报》1939年,后改名《清三通纂修考》①《读张孟劬先生史微记》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8期《遁堪文录序》,《史学年报》1939年《张孟劬的先生遁堪书题》⑤,《史学年报》1939年《清史稿纂修之经过》⑤,《史学年报》1939年,后被收入朱师辙之《清史述闻》《清律纂修奏疏序》⑤,《燕京大学图书馆报》第120期1940年《与人书五首》,1940年单行本1945年《三国志裴注考证》⑤,《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5卷1948年The Authorship of You-an-ku(游仙窟著者考)⑤,Harv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哈佛亚洲学志)No.1-2.June 1948.《清世宗夺嫡考实》①,《燕京学报》第48期1950年《胤禛西征纪实》①,《燕京学报》第49期1951年《北京访书记》,《庆祝周叔弢先生六旬论文集》,后改名《北京厂寺访书记》②1956年《明代女真人之分布》②,《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满族在努尔哈赤时代的社会性质》①,《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6期,后被收入《清史论文选集》第1期1957年《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1961年《五石先生墓碑文》,刻石1963年《清史杂考》,中华书局再版,1963年9月1977年《清史稿》(点校者之一),中华书局,1977年12月1979年《满族简史》(通纂之一),中华书局,1979年8月《朝鲜李朝实录中之女真史料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年12月《清代旗地性质初探》②,《文史》第6期《战国秦汉辽东辽西两郡县考》(与陈连开合撰),《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4期1980年《雍正西南改土归流始末》②,《文史》第10辑《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文浅释》,《清史论丛》第2期,后改名《沈阳太平寺锡伯碑文浅释》②《对清前期历史必须作综合比较研究》,《清史研究集》第1期1981年《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②,《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藤花会逸事》,《学林漫录》第2期《洪煨莲先生传略》(与翁独健合著),《文献》第10期《洪业论学集序》(与翁独健合撰),中华书局,1981年3月1982年《国语骑射与满族的发展》②,北京《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清国史馆与清史列传》②,《社会科学辑刊》第3辑《对编修清史的一点意见》,《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清政府对台湾郑氏关系之始末》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后收入《郑成功研究论文选续集》《什么是清初四大疑案》,《文史知识》第1期1983年《邓文如传略》(与邓同合著),《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4期《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5期《清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通讯》第2期《满族之今昔》,《文史知识》第3期《洪煨莲先生与引得编纂处》,《学林漫录》第8期1984年《试论理藩院与蒙古》②,《清史研究集》第3期The Qing History Bureau and Colletions of Qing Biographies Ch’ing-shih-wen-ti(清史问题) Vol.5,No.2.Decemberl984.1985年《邓之诚传》(与邓嗣禹、周一良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洪煨莲传》(与翁独健、刘子健合著),《中国史学家评传》第3册《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②,《中华文史论丛》第......余下全文>>
八:中国梅花鹿之乡的吉林-东丰
辽源市下辖的东丰县景色秀丽,境内群山环抱,丘陵起伏,山溪交错,四季分明,风光宜人的天然景色造就了东丰县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养殖梅花鹿基地。东丰县资源丰富,养鹿历史悠久。翻开《辞海》,在东丰这一名词下面,标记着特产梅花鹿。早在清朝初期就被辟为皇家禁垦围场,野生梅花鹿在这里生息繁衍。清光绪初年,被列为“养鹿官山”,开始人工训养,至今已有200多年。辽源东丰,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鹿业发展史,日益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清太祖努尔哈赤灭叶赫部后,因西丰境内山岭崇峻、森林茂密、禽兽群集,人烟稀少,遂于公元1619年辟为盛京围场。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清王朝,将现沈阳改为陪都,称盛京管理东北地方。此后将长白山及其附近地区,视为满清列祖列宗兴邦建业的发祥地,钟灵毓秀,不可亵读。因此,康熙、乾隆两朝,将上述地区辟为围场,于1644年统归盛京管辖,称盛京围场。 盛京围场全境包括现今海龙、辉南、东丰、东辽(西安县)西丰等5县,共划105围。因盛京围场开禁设治时间先后不同及以流水分界,各县所属的围数多少不一。海龙、辉南20围,东丰22围,西安9围,西丰35围半(惯称37围),此外还有界线不清的18围。可见西丰围数占整个盛京围场的三分之一还多。 西丰虽无御围场,但有皇帝来此狩猎之记载。据《辽海从书》扈从东巡目录卷下四载,康熙皇帝甲子年(1648年),驻跸庚格(今西丰更刻乡)。又据《清史稿》载,乾隆皇帝也曾两次进西丰所在围狩猎,一次为庚寅年(1770年),一次为癸己年(1773年)。 西丰围场在清朝封禁期间,树林茂盛,动物繁多。封禁对自然生态平衡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光绪22年(1896年),经户部侍郎奏请,为筹饷养民之计,方予无禁。此围场封禁历时277年。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与皇家鹿苑有什么渊源?民国期间,自称东北王的大帅张作霖,将皇家鹿苑收归奉天督军府,每年白露节后,皇家鹿苑都要向督军府进贡鹿茸、鹿鞭、鹿尾、鹿心、鹿肉等鹿产品。张作霖对梅花鹿茸角一年割一茬,第二年又长出新茸,颇感神秘。他将一架三权砍头茸摆放在大青楼老虎厅内,一有空闲就要用手摸摸,仔细瞧上两眼。有一年端午节刚过,皇家鹿苑的鹿鞑官赵振山,准备建一个药店和制药作坊,销售鹿胎丸、参茸丸。试生产前夕,他发出请柬,遍邀富豪乡绅、达官显贵前来庆贺。张作霖接到请柬后,带着张学良坐马车来到皇家鹿苑。父子二人一下车,便被皇家鹿苑的风光迷住了。前来迎接的赵振山和当地官员、豪绅,陪着大帅父子四处参观,看过养鹿圈,来到药店。但见洋门脸雕花缀红、涂粉彩绘、檐牙飞翘、小黑瓦排列齐整。张作霖对赵振山说:“鹿鞑官,药店洋门脸为啥不挂匾额?”赵振山说:“大帅,这匾额已经做好了,只是没有刻字,请大帅留下墨宝。”张作霖哈哈大笑,说: “俺是个粗人,能写出啥好字?”“大帅写匾文有纪念意义!”“大帅给鹿苑留点墨宝吧!”众人笑着,喊着,一片喧哗。 “好吧,俺就露一手!”张作霖挽起袖子,将宣纸铺在黑色条案上,提起狼毫毛笔饱蘸香墨,潇潇洒洒地写下了三个大字:万寿堂。随后,张学良也龙飞凤舞地书写了一副楹联: “细考鹿茸如林皆隽品;品尝地精似人亦奇珍”(地精艮g人参)。时隔70年后的1996年夏,东丰县举办庆祝人工养鹿200周年纪念活动,提前给在美国夏威夷安度晚年的张学良先生发函,诚邀他在耄耋之年到鹿乡旅游观光,参加纪念活动。张学良行动不便,无法成行,遂欣然提笔为东丰县题词:中国梅花鹿之乡。张氏父子与皇家鹿苑的故事,一直在东丰这座美丽的小城里流传着。 1992年,清末代皇帝溥仪之胞弟、全国政协常委溥杰先生亲自题词“神州鹿苑”,寄托了他对鹿......余下全文>>
九:加工找那些厂?
找加工厂呗!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