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出处
出自《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常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鉴赏提示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是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二:夫君子之行,勤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怎么理
【原典】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专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解读】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诸葛亮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目光来要求官员子弟。他要求官员子弟们首先要治心修身,培养淡薄名利、勤奋好学的品质和修养,以便树立远大目标,成就一番事业。这对于当前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引导家庭子女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促使他们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仍有重要教育意义。
三: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警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意思?
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这是诸葛亮告诫他儿子如何作学问的一封信里说的,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
五:怎样理解勤以修身,以俭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六:“夫君子之行,勤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原典】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专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