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创新的趋势会带来发展的变化:

1,改革开放初期是以基本生活需求为保障;

2,中期为追求丰富生活为目标,目前和未来是以创新和质量为追求,;

3,互联网时代,因为覆盖面受众面与之前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对于创新和品质要求更高更快!

4,受中国崛起的影响与各国对低端制造业的排挤,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个性化,高端化,差异化;

5,国家将会鼓励通过创新差异化等手段,超越之前传统价格战累积出来的财富!

6,过去传统低利润时代,其十年低价经营赚来的财富,面对着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通胀,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的推进,不够创新者两年内赚回的利润。因此坚持高品质和差异化的前提创新,也是对传统成功者的洗牌!

7,创新打烂了传统价格战、低品质、低利润!通过高品质,创新等获得不错的利润,并逐渐占领市场,获得社会消费的认可,并能影响一代人!

二:2015 年初,中国制造业形势有多严峻

关于制造业的情况,我也来说点干货吧。

1. 工厂情况概况:工厂成立于2004年,到现在刚好过完10岁生日。工人总数在30-40人之间,年销售额为一千万人民币。

2. 近年发展情况:我们工厂做的一直都是外贸订单,近些年虽然由于人民币大幅度上涨而流失了部分客户,但是总体情况还是稳中有生的,每年的现金流也是一年比一年好。工厂刚开工那几年,每年就几十万的销售额,连续亏了大概三年吧,才算是开始赚钱。然后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但是在10年后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增速就放缓了,但是也还是不错的。

3. 关于工厂管理问题:我们工厂之前也是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但那玩意就是一大堆文件报告而已,形式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还是依靠一个好的车间主任,由车间主任来管理车间的生产的。诚然,许多先进的管理办法的确是提高一个工程生产效率的最好办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小型工厂都不会考虑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其二是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

首先来说第一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

一般像我们这种小型工厂(俗称家庭小作坊),办公室里面基本上只有四五个人,因而如果要采用正规的管理运营方式,势必要增加2到3名管理或者助理,而车间里面也必须增加2个脱产人员,总共大约就是需多增加5个人工,按照人均税后3000元的工资计算,一个月就是一万五千元的投入,但是工厂会因为增加了5个人工而有大幅度的提升么?不一定,因为工厂太小,管理基本上都是垂直式的管理,销售接单,然后安排生产单给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直接安排这些工人生产,有时候遇到老客户的急单,就需要厂长亲自调度,所以,增加5个人工,在程序上的确是正规了,但是却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我的产出与良品率,因为规模太小,效益无法体现。虽然目前工厂的管理是野路子,但是该有的还是有的,质检,仓储等,这又涉及到第二个方面了,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

第二点,工人素质无法达到要求。

只能说,现在的工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们工厂的几十号工人里面,担任主力生产任务的依然是那些四十岁左右的老员工,至于那些新进厂的年轻工人,我只能呵呵了。现在的工厂,工人的确不难找,但是难找的是好的员工。举例说明吧,一些年轻的新工人,发完工资就不见踪影,原来是去网吧通宵上网去了,等钱花得差不多了,才回来干活;新工人一进厂,开口工资就要3K+,问问会啥吧,啥都不会,等我好不容易培养一个熟练工出来,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一些工人基本的安全意识都没有,在仓库抽烟,带小孩到车间玩,让车间主任去管理,屡教不改,还不能罚工资,否则就走人;想从工人里面提拔几个作为质检或者助理,但是没一个懂英文的,还混充是高中毕业,好不容易找到个说大专计算机毕业的,尼玛连office都用不熟,仔细一问,读书的时候全打游戏去了。

4. 关于产业升级,技术更新的问题:我们主要是以生产出口劳保产品为主,就是工地安全帽,降噪耳罩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入门容易做精难。垃圾货义乌遍地都是,3元一顶的安全帽也有,至于好不好,你猜呢。好的安全帽也有,MSA的,代尔塔的,JSP的,都是一些国际的大品牌。我们工厂的产品,基本上算是中档,质量在国内算是一流了,在国际上算三流吧。其实这种产品的技术标准,都是以欧洲的CE跟美国的ANSI为准的,至于国内的LA标准,呵呵,东抄一些西改一点,最后要求是比国外都严,但是也仅仅是要求了。说回来,那么这类产品如何算是技术升级了呢?在行业内就是看你的CE跟ANSI证书是否齐全了,因为每一个单款产品,做一份CE证书或者ANSI,就需要大概三四万的费用,还不一定能通过,所以......余下全文>>

三:2016年中国制造业会陷入怎样的困境

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

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结构偏轻偏软,大而不强。制造业发展要经历从“大”到“强”的过程,“大”是指制造业的发展规模达到比较高的阶段,“强”是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处于制造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自主知识产权阶段。这一阶段的制造业发展更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多地依靠资本、技术等来发展制造业。目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就是“大而不强”,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大量是来料加工,突出表现在电子工业,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没掌握在我们手里,这样就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处于基础地位的装备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装备制造业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但它在我国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

(2)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区域间协调不足。我国制造业发展普遍存在着产业同构的问题,各地由于没有认清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或者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都在花大力气发展通信、计算机、生物医药、精密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而把传统产业冷落在了一旁,这样会导致产业内、产业间的恶性竞争。到头来影响了本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危害了制造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延误了本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

(3)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研发强度不高。一个好的国际品牌已经不单是某一种产品的名字和产品质量标志,从更深层次看,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发挥着宣传本国思想意识、增强本国在世界上的认同感、传播和交流人类文明等巨大的作用。目前,中国拥有的世界级品牌太少,而且整体竞争力不高。另外,我国企业获得的专利太少,我国距离“核心创新国”标准还有非常大的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企业的整体品牌意识还比较淡薄,企业的研发强度明显不高。一般发达国家的研发强度是在5%左右,其中科技实力雄厚的少数发达国家的研发强度达到了1%甚至更多。但是我国大中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在.8%左右,差距之大不能不使我国企业感到巨大的压力。

另外,企业的内部结构、产业间协调、政府对制造业的政策也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四:中国制造的过去。现状。优点。缺点。 未来的发展形势都是什么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下面是对2015年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2015年,进入了制造业发展的真正考验期。

据媒体报道,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微软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关厂,将总共裁员9000人。

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更多相关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制造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曾经的世界制造工厂、制造高地,为什么会面临如此严峻的外企撤离问题呢?如果说2008年的那次外企撤离,还可以用外企本身发展遇到了困难,投资出现了问题来解释和说明的话,此次外企撤离,则有着更多现实的原因。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些不太轻松的东西。这些因素给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增长措施,特别是投资,可以说一轮接着一轮,但经济增长不如人意。特别从201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又步入了下行通道。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不能为稳增长提供支撑,反而成为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拖累。

以制造业为支柱站立起来的中国经济走到制造业成为拖累的地步,与最近十余年来的经济战略失误有关,推行以房地产业为主的虚拟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严重失衡。虽然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牺牲环境、资源和压榨劳动力价值推动经济增长,但只要遇到成本优势的消失,出口导向型经济就没有生命力。

以房地产和城市建设为代表的投资拉动方式,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只能起到阶段性、短期性作用,而无法使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但在房地产业泡沫式发展的十余年里,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被耽搁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状态。

外企大量撤离中国,与制造业能够提供的利润和回报急剧下降有关。想一想,中国的民间资本都不愿再在制造业呆下去了,外资凭什么要在制造业呆下去呢?更何况,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很低。

虽然有一些外企撤离中国,但也不要过度担心,因为外资撤离也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一方面,微软诺基亚、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的生产能力绝大多数都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国下一步需要调整的产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这些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下降了。这些外企看到这种情况,及早作策略调整,反映了它们的灵活经营策略,从这个层面来看,外企撤离中国的负面后果也不必过分夸大。相比之下,在中国的外企回流到其母国的现象更需要引起重视。回流的外企,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余下全文>>

五: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资源环境的制约异常突出,产业发展乏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发展方式转变十分困难。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势在必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很多发展中国家已接纳了不少转移的产业,对我国制造业形成了挑战。美国及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若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将使其重获制造业优势。为使我国制造业不致落入“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局面,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刻不容缓。可以肯定的是,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使我国有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引领我国制造业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将极大支撑起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影响深远。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转型升级是主旋律。”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指出。

六: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相对其他产业而言,中国的制造业是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门类,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益可能性较大的部门。中国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基本经验有二:一是较早和较大程度的对外开放。中国多年来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中超过70%的份额投入到了制造业领域。对外商开放投资,开放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不仅并未因此而萎缩,而且通过与外商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产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扩张、提升和增强,许多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前茅,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90%。二是较深层次、较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或放开市场准入管制,鼓励和促进市场公平、有效的竞争,焕发了企业微观主体的活力,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进入与发展,在许多行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纯粹的国有企业占制造业产出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体制改革带来的“内生增长效应”在制造业领域得到很大程度地体现。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是明显的(尽管在不同产业的表现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并处在较大程度的动态转换中。这种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数量庞大、供给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于不断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的大规模加工组装业优势,以及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潜力等方面。这些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并将继续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如果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那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环境中,将促成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更为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大利益。

当然,在制造业领域中,不同产业的成熟度、开放度和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加入世贸组织对这些产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从长期来看,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托于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它具有长期性和基础性特征,决定产业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长期趋势和基本格局;二是依托于竞争战略和制度条件的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s),它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选择性。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工业化进程、供给与需求结构等因素剧烈变动的时期,影响中国产业竞争力特别是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十分复杂和易变。从加入世贸组织这个大背景来看,产业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产业成熟度、国内需求潜力和动态比较优势等因素,对于产业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以此全面评价加入世贸组织对各制造业部门的近期和中长期的影响。其要点包括:一是寻求构建一个普遍适用于工业部门的统一的世贸组织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估方法,使得所有工业部门能够放在一个坐标系上进行横向对比;二是将短期对策研究与长期趋势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放宽研究视野,以求准确把握加入世贸组织后各行业发展的长期方向;三是通过世贸组织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评价,廓清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七:未来中国的制造业的前景有希望吗

智能制造水平的高低,是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是我国成就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在智能制造改造下,制造业有望在技术、工艺、质量等多方面再上台阶。

据前瞻《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规划专项分析报告》显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智能制造也是我国制造业下一个主攻方向。在政策、资本加持下,智能制造发展将驶入快车道,未来想象空间巨大。接下来,智能制造将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两大领域做重点突破,以确保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有序推进。

八:制造业的行业现状

美国:数据不乐观  6月美国制造业活动从5月份的意外萎缩中恢复扩张,6月制造业指数从上个月的49回升至50.9,增幅略高于预期。其中新订单分项指数从48.8升至51.9,生产分项指数从48.6跳涨至53.4。制造业成本压力小幅上升,支付价格指数从5月的49.5升至52.5。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就业分项指数从5月的50.1下跌到48.7,行业的就业情况是2009年9月来最差,经济复苏仍可能受到制造业复苏不力的挑战。  欧元区:整体仍萎缩  市场机构马基特(Markit)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PMI由5月的48.3升至48.8,显示出改善迹象,整体制造业创下近一年半以来的最乐观水平,但仍继续萎缩,尚未步入扩张。  多数欧元国家制造业在6月份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前几个月。西班牙制造业则从48.1上升到50,这是26个月以来首次没有萎缩扩张。希腊制造业创下两年来最小萎缩幅度;法国从46.4上升到48.4,意大利也从47.1上升到49.3。不过,欧元区头号经济大国德国的制造业PMI略有下降,从48.7微幅下跌至48.6。  制造业数据进一步表明,欧元区的经济困境正在见底回升,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强劲的复苏。  英国:两年来最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化革命的国家,有“现代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英国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工程机械及同类行业占据最大部分,2003年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0.8%。在这个部分中,交通设备贡献最大,有8家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商在英国开展经营。英国制造的设备范围广泛,主要生产商有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即BEA系统公司,生产民用及国防用途的航空、陆地及海运设备;VT集团、GKN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不同于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虽然相同的英文名字)则生产航空引擎和发电系统。英国政府设立了一家制造业咨询机构(Manufacturing Advisory Service,MAS),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和商业建议。自2002年启动以来,制造业咨询机构已完成了2.8万份综述和1万个具体项目。通过提高效率和附加业务,为英国公司带来了超过7亿英镑的收益。据英国商务部估算,投资于MAS的每6000英镑中,有3000英镑是公共资金,企业得到的净收益则高达3.5万英镑。2009年英国制定了低碳工业战略(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向制造业咨询机构追加400万英镑投资,用于为竞争低碳机遇的制造商提供专业建议,包括为民用核工业供应商提供支持。  也是在2009年,英国政府与工业界联合启动英国先进工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for UK Advanced Engineering)。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与英国工商组织协商制定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增加国际销售,并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先进工程来英国投资。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海内外订单增加,6月欧元区外主要国家英国的制造业表现呈现出连续第三个月来的上升,当月数据为52.5,是25个月来最强劲的数据,高于5月份的51.5,也高于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值。M......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